疾管署:電子圍籬2022已停止作業 相關資料業早就刪除

2024-05-31 11:27:48   3284

針對近期的手機訊號監控爭議,外界點名疫情指揮中心在COVID-19疫情期間使用電子圍籬,恐是個資外洩破口,疾管署30日晚間澄清,電子圍籬於民國111年7月1日已退場,個資全數刪除。

近日,有關COVID-19疫情期間電子圍籬監控系統的爭議再次浮上檯面。國民黨桃園市議員凌濤在臉書發文,質疑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的手機監控相關說法,引發外界對個資外洩的擔憂。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於30日晚間發表聲明,強調電子圍籬系統早在2022年7月1日已經停止運作,相關資料也已刪除。

疾管署在聲明中表示,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為了在人權保護與防疫措施之間取得平衡,與電信業者合作運用電子圍籬系統,透過行動基地台定位掌握隔離者行蹤,以確保防疫措施的落實,降低社區傳染風險。然而,當居家隔離或檢疫期滿時,電子圍籬監控即停止,系統內的個人資料也會被刪除。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隨著COVID-19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已於2022年7月1日停止電子圍籬等相關作業,並終止傳送居家隔離或檢疫、自主健康管理者的個人資料給電信業者。她強調,台灣在傳染病防治法和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法規授權下,採取科技措施防範疫情,同時確保個人資料獲得充分保護,並減少對個人自由的干涉。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日前在社群平台上表示,可以用手機訊號定位分析立法院外群眾的資訊,這引發了外界對電信業者洩漏個資的疑慮。對此,凌濤等人呼籲衛生福利部疾管署、中華電信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出面說明。疾管署迅速回應,表示電子圍籬系統已於2022年7月1日停止運作,相關資料已全部刪除,不存在個資外洩問題。

疾管署在聲明中重申,台灣的防疫措施始終遵循最小侵害、合目的性及衡平性三大法則,確保科技防疫措施在保護國民健康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隱私。疾管署強調,電子圍籬系統主要是透過行動基地台定位,協助防疫人員掌握被隔離者的行動,以防止其擅自離開隔離場所,從而降低社區傳染風險。

儘管疾管署強調所有防疫措施都在法規授權下進行,並已在疫情趨緩後停止相關作業,但這一事件仍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個人資料保護及科技防疫措施適當性的討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