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研究也涉國安 中國國安部:慎防與境外的學術合作

2024-05-13 14:20:01   4903

中國國安部發文稱,有外國教授在境外非政府組織支持下,藉「項目合作」名義,非法採集、竊取中國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生物等敏感數據,為「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隱患」。

中國國家安全部13日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揭露了一系列境外勢力在非法收集中國敏感數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侵犯了國家的數據主權,也對國家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根據中國國安部的通報,有外國教授在境外非政府組織(NGO)的支持下,藉助“項目合作”的名義,非法進入中國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和林場等重要自然保護區。他們安裝了多個所謂用於“考察生態環境”的儀器設備,並建立了多處小型觀測試驗場,非法採集了大量的地理、氣象和生物數據。

這些行為不僅未經中國政府的批准,而且嚴重違反了中國的法律法規。國安部指出,這些行為背後的NGO背景複雜,實際上是某些西方國家利用科研合作作為掩護,進行的一種新型間諜活動。這不僅對中國的生態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同時也危及了國家的生物安全和數據安全。

中國國安部進一步指出,涉事外國教授已對其行為供認不諱,相關部門已依法對其及其他涉案人員進行了處理。此外,國安部還發現,一些生態環境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在數據的收集、存儲和處理過程中存在安全漏洞,一些生態環境資訊系統存在後門,成為境外敵對勢力竊取中國敏感涉密數據的重要攻擊目標。

這一系列揭露不僅展示了國家安全的新挑戰,也強調了保護生態資源數據的重要性。中國國安部呼籲全民警惕各種疑似間諜行為,並將保護生態資源數據安全視為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同時,國安部也在文章中提到,任何發現非法採集生態環境數據、伺機破壞生態環境的線索,以及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可疑情況,都應通過相關管道反映,或直接向當地國家安全機關進行舉報。這一行動是對維護國家安全與生態平衡的積極參與。

中國國安部警告,生態調查研究在當前全球環境下已不再是單純的科學活動,它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多個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態數據的安全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可以被用於影響或操縱國家的生態政策,甚至被用作地緣政治工具。

文章中強調,中國的重要自然保護區擁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和生物資源,這些資源是國家的重要資產。未經正式審批,任何組織或個人非法採集和跨境傳輸這些敏感數據,都是對國家主權的直接侵犯,也是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無視。

進一步地,中國國安部揭示,除了前述的非法數據採集行為外,一些境外勢力還通過設立隱蔽的監聽站和其他監測設施,企圖長期監控和收集中國的環境變化信息,這些行為的潛在目的可能包括對中國自然資源進行長期的策略性控制和利用。

中國國安部在文章中也承認,面對這樣的安全挑戰,中國還需要加強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健全的數據安全和生態安全保護法規,強化邊境和數據的安全管理。這包括對於合法科研活動的支持與監督,確保這些活動不被濫用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目的。

【圖片來源:中國國安部微信公眾號】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