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半個月發生19起停電 台電否認「另有隱情」
.jpg)
2024-05-06 09:48:27
4861
台電表示,近期的停電多是由於設備故障和外力因素造成。例如,從4月中旬至今,桃園地區發生的停電事件中,有7件是由於架空線路和地下電纜故障造成,6件是由於蛇害、蟻害及鳥類影響,還有4件是因樹竹倒塌壓損或碰觸線路所致。台電強調,這些停電與電源不足無關,而是單純的配電事故。
在最近一個月中,桃園地區的連續停電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從地方政治人物到普通居民,大家對於頻繁的電力中斷表示出了強烈的不滿和擔憂。
首先,桃園在過去半個月內發生了19次停電事件,涉及的區域包括大園區、中壢區、龜山區,以及新北市的林口區。這些停電事件影響了近萬戶用戶,引起了居民的強烈不滿。地方議員凌濤甚至公開質疑,停電是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並呼籲台電和政府應對停電頻繁的原因進行說明。
台電對此回應稱,近期的停電多是由於設備故障和外力因素造成。例如,從4月中旬至今,桃園地區發生的停電事件中,有7件是由於架空線路和地下電纜故障造成,6件是由於蛇害、蟻害及鳥類影響,還有4件是因樹竹倒塌壓損或碰觸線路所致。台電強調,這些停電與電源不足無關,而是單純的配電事故。
為了應對這些停電問題,台電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台電表示,全台有2400名員工進行24小時輪值,隨時待命搶修,以確保能夠迅速恢復供電。尤其在桃園地區,由於配電線路長達1.2萬公里,饋線多達1109條,搶修工作尤其重要。此外,台電也在加速桃園地區饋線的自動化建置,全面盤點配電設備線路配置及人力支援機制,並通過預防性檢測及裸露帶電體被覆化,以降低事故發生機率。
然而,即使台電已經採取了這些措施,地方政府和居民仍然表達了對於頻繁停電帶來影響的不滿。桃園市政府甚至提出,停電可能衍生的成本,如電器損耗或故障,不應由民眾承擔,並要求台電應有計算補償的既有規定與方法。
總之,桃園地區的連續停電事件不僅反映出設備維護和外部環境因素的挑戰,也凸顯了台電與地方政府改進,同時也需要在危機溝通上更為透明和有效。
地方政府和議員凌濤的反應表明,他們對台電的解釋和應對策略尚感不足。凌濤議員和其他地方代表呼籲台電提供更多關於頻繁停電原因的具體信息,並要求在立法院進行討論,為桃園居民提供更加具體的補償計劃。他們迫切希望知道,除了現有的技術和自然因素外,是否有其他未披露的原因導致停電事件頻発。
台電則在回應中強調,目前所有的停電事件都是因不可控因素,如設備故障或自然災害所致,並非人為操作或有意忽視桃園地區的設施維護。台電承諾,將進一步加強桃園地區的電力設施,確保供電的穩定性。此外,台電也在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包括提高事故應對速度和預防性維護,以減少未來停電的發生。
首先,桃園在過去半個月內發生了19次停電事件,涉及的區域包括大園區、中壢區、龜山區,以及新北市的林口區。這些停電事件影響了近萬戶用戶,引起了居民的強烈不滿。地方議員凌濤甚至公開質疑,停電是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並呼籲台電和政府應對停電頻繁的原因進行說明。
台電對此回應稱,近期的停電多是由於設備故障和外力因素造成。例如,從4月中旬至今,桃園地區發生的停電事件中,有7件是由於架空線路和地下電纜故障造成,6件是由於蛇害、蟻害及鳥類影響,還有4件是因樹竹倒塌壓損或碰觸線路所致。台電強調,這些停電與電源不足無關,而是單純的配電事故。
為了應對這些停電問題,台電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台電表示,全台有2400名員工進行24小時輪值,隨時待命搶修,以確保能夠迅速恢復供電。尤其在桃園地區,由於配電線路長達1.2萬公里,饋線多達1109條,搶修工作尤其重要。此外,台電也在加速桃園地區饋線的自動化建置,全面盤點配電設備線路配置及人力支援機制,並通過預防性檢測及裸露帶電體被覆化,以降低事故發生機率。
然而,即使台電已經採取了這些措施,地方政府和居民仍然表達了對於頻繁停電帶來影響的不滿。桃園市政府甚至提出,停電可能衍生的成本,如電器損耗或故障,不應由民眾承擔,並要求台電應有計算補償的既有規定與方法。
總之,桃園地區的連續停電事件不僅反映出設備維護和外部環境因素的挑戰,也凸顯了台電與地方政府改進,同時也需要在危機溝通上更為透明和有效。
地方政府和議員凌濤的反應表明,他們對台電的解釋和應對策略尚感不足。凌濤議員和其他地方代表呼籲台電提供更多關於頻繁停電原因的具體信息,並要求在立法院進行討論,為桃園居民提供更加具體的補償計劃。他們迫切希望知道,除了現有的技術和自然因素外,是否有其他未披露的原因導致停電事件頻発。
台電則在回應中強調,目前所有的停電事件都是因不可控因素,如設備故障或自然災害所致,並非人為操作或有意忽視桃園地區的設施維護。台電承諾,將進一步加強桃園地區的電力設施,確保供電的穩定性。此外,台電也在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包括提高事故應對速度和預防性維護,以減少未來停電的發生。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