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內政部共推10年計畫 社會住宅添藝術氣息

2023-10-24 12:37:53
1036
讓藝術走入生活不再是口號,文化部邀請內政部合作社宅藝享計畫,首波以新台幣10億元公共藝術基金規模達成10年合作,由藝術銀行操刀,為社宅規劃藝術展示、藝術後續維護等服務。
綜合報導,讓藝術走入生活不再是口號,文化部邀請內政部合作「社宅藝享計畫」,首波以新台幣10億元公共藝術基金規模達成10年合作,由藝術銀行操刀,為社宅規劃藝術展示、藝術後續維護等服務。
據文化部網站新聞,文化部與內政部昨(23)日舉行「社宅藝享計畫合作啟動記者會」,正式宣告兩部會共同攜手,首波以10億元公共藝術基金規模,達成10年合作計畫,期待藉由藝術銀行的專業及資源,長期協助社會住宅公共空間的藝術策展,讓社宅幻化成一座座小型藝術分享空間,「以共享取代擁有」,具體實踐社宅與藝術銀行流通共享的核心價值;同時連結社宅創造青年居住正義的目標,使社宅公共藝術經費成為支持臺灣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重要資源,開啟公共藝術發展新面貌。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特別提到近期專家、學者包含建築學者褚瑞基等,對於公共藝術現況的許多建議,如公共藝術應該展現更多元的樣貌、應有主責機構辦理等,史哲除一一聆聽並表達將會逐步解決改善,也在思考改善過程中靈機一閃,想到「藝術銀行」及「社宅」兩個神奇的巧合。史哲說,社宅是為落實居住正義,「對於青年特定階段的支持」;藝術銀行核心則是「投資於潛力青年藝術家、投資於未來」,兩者都在支持年輕世代。
「我們呈現的是大家共享的過程,不是私有的、擁有的,而是可以享有」,史哲說,第二巧妙的奇蹟就是「公共性及共享」,社宅是如同共享式交通工具一般,提供不同人、不同階段「住」的需求;藝術銀行則是讓藝術品不只在家裡,而是展現於公共空間,更藉由「流通」,讓藝術品也成為了公共性的共享。「藝術銀行和社宅就是天生一對」,也是兩個國家重要政策的結合。
內政部長林右昌表示,社會住宅是好宅,也是推動青年安居追逐夢想的重要地方。內政部在做社宅規劃,思考的是臺灣社會未來需要的生活環境。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結合,可以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與美學,鼓勵公共藝術進入到日常、社宅空間,促使都市環境的轉化,也讓藝術創作走進日常生活,將藝術的公共性與大眾共享。
文化部表示,公共藝術政策自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首先提出、1998年制訂「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至今已30年。期間陸續經參與專家、學者、行政機關參考國際法令及執行經驗,並依時空背景,歷經6次修正。去年配合2021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再次修正,增訂公有建築、重大公共工程因特殊事由免辦或辦理經費未達1%者,得將辦理經費繳入基金,文化部並於今年正式設立文化發展基金,開啟公共藝術發展的多元模式及新可能。截至10月份,已繳納基金總數達11.47億元,其中包含免辦案1.16億元及預繳案10.31億元。
文化部指出,臺灣於2013年開始推動藝術銀行,其主要概念是由政府購買潛力藝術家作品,並以出租方式租賃作品給政府部門、公私立法人團體或民間企業。與傳統美術館購藏是以已具備學術典藏價值,商業畫廊購藏針對已具穩定市場行情的思維不同,藝術銀行主要為扶植臺灣潛力藝術家,並透過租賃流通,增加藝術品可及性,具有「服務於公眾、投資於未來」的銀行模式。國際上以加拿大為發展先驅,澳洲、韓國等國家也都有類似制度,是視覺藝術的重要政策之一。
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說,藝術銀行成立至今10年,每年以約2500萬元預算規模,陸續購藏超過3000件、1000個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服務達174個機構客戶,從原先以服務公部門為主,在2015年民間機構租賃數量開始超越公部門,至今民間租賃比例已高達75%。林平說,「藝術銀行的右手是要扶持臺灣潛力的藝術家、左手則是要將美學推到社會」,社宅藝享計畫讓左手擴大了,右手也應該增能,藝術銀行將擴大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共同協助推動此項計畫,除了扶持藝術家,更要將藝術的公共性及社宅的美學扛在肩上努力,「讓藝術成為每一個人可以共享的資源」。
公共藝術審議委員代表蕭瓊瑞表示,「社宅藝享計畫」啟動合作具體落實「部部都是文化部」、藝術平權,以及藝術銀行再進階等3個層次。此次計畫讓潛力藝術家得到藝術贊助,並讓藝術進入生活、落實平權,期盼這項計畫能「萬年久遠」。
視盟理事長何孟娟說,藝術銀行有專業評審考慮藝術家創作脈絡典藏作品,以及對不同場域結合藝術品陳設的專業。在社宅藝享計畫中,將能創造更多給藝術家的專業肯定機會,期待藝術銀行運用其10年經驗,對藝術家職涯及視覺藝術生態健全發展產生影響力。
文化部表示,此次文化部與內政部的攜手合作,最大特色是跳脫過去單一公共藝術設置案的思維及以大型、立體作品為主的作品型態,而改由專業團隊整體量身規劃,以視覺藝術作品為主、定期更換展示的方式,讓社宅公共空間共享國家級購藏作品,並解決後續管理維護問題。文化部期待,「讓社宅這個大家都有可能住進去的家,成為在地可以享有、參與藝術及品味生活的共享空間」,具體實踐藝術銀行及社宅「共享」概念,成就公共效益最大化的價值。同時,藉由兩部會的跨部會合作,開創公共藝術多元風貌的新可能,共同為臺灣公共藝術未來30年再立新里程碑。
據文化部網站新聞,文化部與內政部昨(23)日舉行「社宅藝享計畫合作啟動記者會」,正式宣告兩部會共同攜手,首波以10億元公共藝術基金規模,達成10年合作計畫,期待藉由藝術銀行的專業及資源,長期協助社會住宅公共空間的藝術策展,讓社宅幻化成一座座小型藝術分享空間,「以共享取代擁有」,具體實踐社宅與藝術銀行流通共享的核心價值;同時連結社宅創造青年居住正義的目標,使社宅公共藝術經費成為支持臺灣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重要資源,開啟公共藝術發展新面貌。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特別提到近期專家、學者包含建築學者褚瑞基等,對於公共藝術現況的許多建議,如公共藝術應該展現更多元的樣貌、應有主責機構辦理等,史哲除一一聆聽並表達將會逐步解決改善,也在思考改善過程中靈機一閃,想到「藝術銀行」及「社宅」兩個神奇的巧合。史哲說,社宅是為落實居住正義,「對於青年特定階段的支持」;藝術銀行核心則是「投資於潛力青年藝術家、投資於未來」,兩者都在支持年輕世代。
「我們呈現的是大家共享的過程,不是私有的、擁有的,而是可以享有」,史哲說,第二巧妙的奇蹟就是「公共性及共享」,社宅是如同共享式交通工具一般,提供不同人、不同階段「住」的需求;藝術銀行則是讓藝術品不只在家裡,而是展現於公共空間,更藉由「流通」,讓藝術品也成為了公共性的共享。「藝術銀行和社宅就是天生一對」,也是兩個國家重要政策的結合。
內政部長林右昌表示,社會住宅是好宅,也是推動青年安居追逐夢想的重要地方。內政部在做社宅規劃,思考的是臺灣社會未來需要的生活環境。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結合,可以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與美學,鼓勵公共藝術進入到日常、社宅空間,促使都市環境的轉化,也讓藝術創作走進日常生活,將藝術的公共性與大眾共享。
文化部表示,公共藝術政策自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首先提出、1998年制訂「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至今已30年。期間陸續經參與專家、學者、行政機關參考國際法令及執行經驗,並依時空背景,歷經6次修正。去年配合2021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再次修正,增訂公有建築、重大公共工程因特殊事由免辦或辦理經費未達1%者,得將辦理經費繳入基金,文化部並於今年正式設立文化發展基金,開啟公共藝術發展的多元模式及新可能。截至10月份,已繳納基金總數達11.47億元,其中包含免辦案1.16億元及預繳案10.31億元。
文化部指出,臺灣於2013年開始推動藝術銀行,其主要概念是由政府購買潛力藝術家作品,並以出租方式租賃作品給政府部門、公私立法人團體或民間企業。與傳統美術館購藏是以已具備學術典藏價值,商業畫廊購藏針對已具穩定市場行情的思維不同,藝術銀行主要為扶植臺灣潛力藝術家,並透過租賃流通,增加藝術品可及性,具有「服務於公眾、投資於未來」的銀行模式。國際上以加拿大為發展先驅,澳洲、韓國等國家也都有類似制度,是視覺藝術的重要政策之一。
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說,藝術銀行成立至今10年,每年以約2500萬元預算規模,陸續購藏超過3000件、1000個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服務達174個機構客戶,從原先以服務公部門為主,在2015年民間機構租賃數量開始超越公部門,至今民間租賃比例已高達75%。林平說,「藝術銀行的右手是要扶持臺灣潛力的藝術家、左手則是要將美學推到社會」,社宅藝享計畫讓左手擴大了,右手也應該增能,藝術銀行將擴大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共同協助推動此項計畫,除了扶持藝術家,更要將藝術的公共性及社宅的美學扛在肩上努力,「讓藝術成為每一個人可以共享的資源」。
公共藝術審議委員代表蕭瓊瑞表示,「社宅藝享計畫」啟動合作具體落實「部部都是文化部」、藝術平權,以及藝術銀行再進階等3個層次。此次計畫讓潛力藝術家得到藝術贊助,並讓藝術進入生活、落實平權,期盼這項計畫能「萬年久遠」。
視盟理事長何孟娟說,藝術銀行有專業評審考慮藝術家創作脈絡典藏作品,以及對不同場域結合藝術品陳設的專業。在社宅藝享計畫中,將能創造更多給藝術家的專業肯定機會,期待藝術銀行運用其10年經驗,對藝術家職涯及視覺藝術生態健全發展產生影響力。
文化部表示,此次文化部與內政部的攜手合作,最大特色是跳脫過去單一公共藝術設置案的思維及以大型、立體作品為主的作品型態,而改由專業團隊整體量身規劃,以視覺藝術作品為主、定期更換展示的方式,讓社宅公共空間共享國家級購藏作品,並解決後續管理維護問題。文化部期待,「讓社宅這個大家都有可能住進去的家,成為在地可以享有、參與藝術及品味生活的共享空間」,具體實踐藝術銀行及社宅「共享」概念,成就公共效益最大化的價值。同時,藉由兩部會的跨部會合作,開創公共藝術多元風貌的新可能,共同為臺灣公共藝術未來30年再立新里程碑。
跨部會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林右昌:社宅是好宅!支持藝術創作走進日常生活

林右昌表示,社會住宅是好宅,而且是高品質住宅,政府興辦的社宅,除了會取得各類建築標章,未來也會進一步銜接淨零碳排趨勢。6年多前社宅推動初期,民眾因為還沒感受到社宅的好,所以有些抗拒。但隨著興建成果的累積,社會看見社宅內部設施設備的品質及外部環境改善的良好效益,現在各地方政府及民眾都很歡迎社宅至當地興辦;再加上國家住都中心的規劃與協助,讓社宅不只蓋得好,營運管理品質也一樣好。
林右昌指出,在林口社宅導入公共藝術已有成效,此次再與文化部合作,將透過藝術銀行的專業與多元作品購藏,結合社宅公共藝術經費,支持臺灣富潛力藝術家的原創作品。林右昌更期許,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結合,可以鼓勵青年創作者以社宅為舞台,用作品與社會對話,也能讓多元的藝術創作與大眾相處相伴,自然帶動美學提升。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感謝內政部認同藝術銀行專業與流通共享的精神,將公共藝術資源效益最大化,也讓當前公共藝術制度可以再往前一步。史哲也說,藝術銀行投資有潛力的藝術家,而社會住宅支持年輕世代貯存力量,這也是奇蹟的巧合。
依《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社會住宅須編列建築物造價1%經費辦理公共藝術。文化部公共藝術審議會已於今(112)年10月4日通過「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設置經費繳納基金專戶」申請案,國家住都中心預計以5年期間,將約10億元公共藝術經費,交由文化部統籌辦理,並由臺灣美術基金會運用藝術銀行推動。
自明(113)年起,文化部將在全臺各地陸續舉辦多元的藝文及展演活動,實踐「藝術社會化、社會美學化」願景,並且期待透過中央社會住宅部分公共藝術的資源,在最貼近一般民眾生活的地點,開展公共藝術的新面向。期待藉由本次公共藝術跨部會合作,實現藝術創作支持、社宅公共藝術與住戶生活美學三方共贏局面。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