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可以怎麼談?

2023-10-03 17:34:31   17044

目前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都只看到天邊的彩霞,忘了腳下的玫瑰。雙方的合作應該是建立在無論輸贏皆能共榮共利的基礎,才有成功的可能。若是「贏者全拿」,不管是比民調或其他方式的「城下之盟」,只要有一方是滿腹委屈、憤憤不平,即便能整合也是「貌合神離」,必然是雙輸的結局。

單厚之/評論

在柯文哲拋出與國民黨比民調之後,原本看似無望的「藍白合」議題正式浮上檯面。雖然藍白兩黨仍各有堅持,但至少兩黨的整合不像之前的鐵板兩塊,已經出現了一點破口和契機,接下來就看國民黨要怎樣接球。

過去幾天柯文哲的態度忽軟忽硬,先是傳出柯文哲在內部會議說,國民黨若堅持侯友宜要選正的就「去死吧」,讓人覺得兩黨整合無望;結果隔天柯文哲就在深藍場合說「放心吧,最後一定會合的」,讓藍營支持者充滿期待。接著柯文哲又提出「比民調」、「輸的退選」,又說如果只想合作不比民調「那叫併吞」,態度極為強硬;昨天又說自己「習慣最後30秒做決定」,讓外界霧裡看花,搞不清楚柯文哲真實的想法。

柯文哲的想法是要「以小搏大」,如果國民黨不敢比民調,就將整合失敗的責任推給國民黨,以此博取藍軍支持者的同情與諒解;如果國民黨願意比民調,贏了自己就能站穩非綠霸主的角色,不僅幹掉侯友宜,也讓國民黨不得不支持自己,即便輸了,在「藍白合」後續的談判中,自己也未必會吃虧。

柯文哲提出的「輸的退選」,其實才是標準的「併吞」思維,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民眾黨才能以小吃大、併吞國民黨的力量。當然,若從比較不那麼權謀的角度出發,如果有明確的機制,柯文哲也比較容易說服黨內反對「藍白合」的力量。

而「輸的退選」則是政治實務上的必然,副總統是一個非常雞肋的角色,如果柯文哲是正的,侯友宜還不如回去把新北市長「做好做滿」,何必冒著被罷免、被新北市民厭惡的風險,去當柯文哲的陪襯。同樣的,如果侯友宜選正的,柯文哲也看不上副手的位置,還不如談談立法院、行政院的位置比較實際,民眾黨甚至不要副手都無所謂。

無論是比民調或其他方式,確定誰選總統僅是藍白整合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其實是後續的其他細節,無論侯友宜或柯文哲誰勝出、無論國民黨和民眾黨誰主導,都沒有辦法在對方袖手旁觀的情況下,獨立打贏2024年總統大選。如果只是藍綠兩黨分出個勝負,卻沒有辦法發揮1+1接近2的效果,結局注定還是敗選。

所以藍白兩黨在看待整合時,不能用一種鴻鵠將至、勝券在握的態度,把整合當成決戰打,而應該要從互利共榮的角度,擴大兩黨的盤。說得更白一點,即便兩黨能夠整合,不管是「侯X配」或「柯X配」都未必能擊敗賴清德,兩黨相加國會能否過半,其實才是更實際的問題。

因為民眾黨是小黨,柯文哲曾不只一次談到「聯合政府」的想法,國民黨過去也曾多次提過內閣制,雖然兩黨都一再批評總統有權無責,但其實現行的《憲法》是參考法國的「雙首長制」而來,本身也有一定「內閣制」的色彩,只是過去幾任總統視而不見,才讓整個制度一再往「總統制」傾斜,甚至比總統制更總統制。

在藍白能達成合作的前提下,若是由柯文哲選上總統,必然需要大量藉助國民黨的力量,才能有足夠的人才撐起整個政府。侯友宜是國民黨有史以來最弱勢的總統參選人(僅勝過洪秀柱),不僅民調不佳、資望也不足,若是由侯友宜選上總統,也不可能獨攬大權,必然要和黨內其他勢力分權。

侯、柯兩人的政治實力和能量皆不足,就有了往「內閣制」傾斜的條件,兩黨與其在誰正誰負針鋒相對、僵持不下,不如直接從內閣制的精神著手,正式的簽訂政黨的協議,討論選後的布局。雙方可以依據各自的立委席次或不分區得票,分配相應的閣員席次,兩黨也可以提前選定自己要主導的政策領域(例如,自認擅長財經的國民黨選擇財經部會,民眾黨主導衛福、環境等部會)。只要雙方的實力和選後的權利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各自有可以專注拓展選票的領域,誰當總統、誰當閣揆就沒有那麼重要,也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

況且,即便藍白真能合,選輸的可能性也不小,若兩黨之間有了協議、有了主從,也可以全力衝刺立法院的席次,確保有足夠的力量制衡民進黨。

目前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都只看到天邊的彩霞,忘了腳下的玫瑰。雙方的合作應該是建立在無論輸贏皆能共榮共利的基礎,才有成功的可能。若是「贏者全拿」,不管是比民調或其他方式的「城下之盟」,只要有一方是滿腹委屈、憤憤不平,即便能整合也是「貌合神離」,必然是雙輸的結局。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