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登革熱嚴峻 台南破7000例羅一鈞接防疫隊長18日進駐

2023-09-18 12:21:58   2284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嚴峻,本土病例已破7000例,全市公告為流行區。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接下防疫工作隊隊長任務,將於9月18日(一)進駐台南至少1個月,力拚中秋後疫情反轉下降。17日台南市新增153例累計7344例,高雄市新增14例累計309例,雲林縣新增5例累計386例。

綜合報導,國內本土登革熱疫情嚴峻,台南本土病例已破7000例,全市公告為流行區。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接下防疫工作隊隊長任務,將於9月18日(一)進駐台南至少1個月,力拚中秋後疫情反轉下降。17日台南市新增153例累計7,344例,高雄市新增14例累計309例,雲林縣新增5例累計386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新聞稿,疾病管制署16日表示,鑒於國內今(2023)年已累計達8千例本土病例,為了解臺南登革熱疫情及防治現況,行政院陳建仁院長今日南下臺南市,於歸仁區文化中心主持「中央及地方因應臺南市登革熱疫情防治工作會議」,會後旋即前往歸仁區許厝里視察社區防治工作。

陳院長聽取臺南市政府及衛福部代表中央各部會的工作報告後,要求衛福部、環境部與國防部全力支援臺南市登革熱防治工作,並請中央各部會及國營事業等機構,持續協同地方政府落實各項防治工作,落實所屬權管場域之環境及孳生源清除工作。另亦責成衛福部提升應變作為,強化支援協助臺南市各項防疫措施及中央地方行政協調,同時特別感謝臺南市黃市長帶領的市府團隊積極的防疫作為,並慰勉所有參與防治的防疫夥伴一起努力,共同遏止疫情擴大。此外也提醒,氣候持續高溫,病媒蚊密度可能升高,環境管理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尤為重要,各部會和全國各地方政府除加強宣導外,雨後也應再次加強巡檢,如空屋及房地等,才能有效降低流行風險。

隨後,陳院長率領防疫團隊,視察臺南市歸仁區社區防治工作及周邊地區,了解環境管理及孳生源清除情形。陳院長強調,登革熱為一種環境病、社區病,唯有全民提高警覺,齊心清除孳生源,落實「巡、倒、清、刷」等防蚊措施,並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亦請醫師落實詢問TOCC,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同時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確診個案應持續落實防蚊,避免病毒擴散,才是阻斷登革熱疫情的根本之道。

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1,972例,本週依目前趨勢預估新增數約為2,000例,增加幅度已有趨緩跡象,本週臺南市每日新增數趨勢與上週相近,亦未快速攀升,且臺南市一週來已無降雨,通報陽性率、誘卵桶指數都呈下降,應把握此關鍵時期持續社區防治動能,期能在未來兩到三週達成疫情反轉。疾管署將依陳院長指示將於18日成立「前進應變工作隊」,由羅一鈞副署長進駐擔任工作隊隊長,南區管制中心李翠鳳主任擔任副隊長,設置防疫組、疫情組、企劃及管考組、後勤組,由疾管署機動防疫隊、南區管制中心及署本部支援同仁共約20餘名擔任隊員,持續每日投入社區防疫工作、就近即時提供地方政府疫情分析、策略建議及行政協調,中央地方齊心達成使台南登革熱疫情反轉下降之目標。

南市加強空屋空地及天溝登革熱孳生源稽查,滅孓無所遁形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消息,南市截止17日下午3點經疾病管制署研判確診153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目前累積本土病例為7,344,17日153例分布狀況為安南區38例,北區22例,永康區21例,東區19例,南區17例,中西區16例,安平區7例,仁德區5例,關廟區4例,善化區2例,新化區及佳里區各1例,年齡介於3歲至89歲。針對上述確診病例部分,防疫人員已立即進行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戶內外化學防治作業,同時加強動員擴大孳生源清除及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並進行附近住戶健康監視及診所發燒症狀就醫民眾的追踨關懷等防疫措施,期能降低疫情擴散風險。

為杜絕病媒蚊孳生,從根本防治登革熱,南市近期嚴格執行空屋、空地、天溝等高風險點稽查,務求澈底找出社區中隱藏孳生源所在,讓病媒蚊幼蟲無所遁形,37區截至目前已完成8,235筆空屋空地稽查,累計舉發415件,另鑒於疫情嚴峻,針對天溝部份持續加強稽查,倘查獲陽性孳生源將逕行舉發,移送衛生局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5條裁罰,並依同法第70條處3,000元以上15,000以下罰鍰,登防中心主任蘇世斌主任強調,近期稽查發現許多社區天溝有積水孳生病媒蚊幼蟲情況,天溝屬於建物的一部份,請建物之所有權人、使用人及管理人務必善盡管理責任,澈底落實巡查,避免天溝因結構設計不良或排水孔淤積阻塞等情況導致積水,形成病媒蚊繁殖大溫床,嚴重影響自己和家人及鄰近居民健康。

登革熱防治中心蘇世斌主任亦表示,天溝容易因淤泥或枯枝落葉造成排水口阻塞情況,清理維護較不容易,先前同仁至社區巡查時,甚至發現有的天溝因塵土淤積,加上有種子掉落,雨後已形成小型盆栽,不但失去排水功能,更容易積水孳生病媒蚊,建議市民朋友儘量以雨遮、採光罩等取代天溝,避免維護不易反而形成病媒蚊孳生溫床,害人又害己。

黃偉哲市長提醒防治登革熱沒有其他捷徑,惟有落實孳清再孳清,籲請所有市民朋友澈底落實「巡、倒、清、刷」,共同配合市府防疫措施,攜手齊心守護臺南健康家園。

高雄市本土登革熱+14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消息,高雄市昨(17)日新增登革熱本土個案14例(累計309例),感染源可能為台南者共3例,分別為三民區2例及茄萣區1例;社區群聚衍生計有10例,分別為苓雅區3例、左營區、鼓山區各2例、鳳山區、三民區、鹽埕區各1例;另有1例單點新增個案為三民區。防疫團隊均已規劃住家及工作地周邊100公尺範圍強制地毯式孳生源檢查及化學防治等緊急防治工作,請民眾依防治時間配合室內外的登革熱孳生源檢查及噴藥滅蚊工作。

防疫團隊17日進行高風險社區環境巡檢,仍然查獲6個積水容器已孳生病媒蚊孑孓,孳生源樣態包含金爐、造景池、垃圾桶、燭台、花器等,防疫人員現場已開單告發並清除。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登革熱病媒蚊只需要0.5公分的積水就能夠孳生,請公私場域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務必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週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移除髒亂堆積物並將積水倒掉,經查獲孳生病媒蚊幼蟲,最高可處新臺幣15,000元罰鍰。

左營區青雲宮市集周邊(新上、新中、新下里)經過市府防疫團隊進行環境整頓、生物防治滅蚊作業及民眾配合「巡、倒、清、刷」持續維護環境整潔,已經逾4週未再有登革熱確診個案,故自即日起解除管制,衛生局進一步表示,緊急防治後應持續維持環境整潔且切勿再有積水,進而有效降低病媒蚊密度,才能遏止登革熱疫情持續擴散。

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目前社區內有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流行,請65歲以上長者、具有慢性病史(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癌症等)或曾經感染登革熱的市民朋友提高警覺,若出現發燒、牙齦出血、流鼻血、嘔吐、嚴重腹痛、吐血、解黑便、躁動、皮膚出現紫斑、昏睡休克等登革熱重症警示徵象,請勿遲疑,儘速前往高雄市550家登革熱整合式醫療合約院所(https://gov.tw/146 )就醫,及早獲得妥適醫療處置。登革熱重症若未及時就醫,死亡率可達50%,切勿輕忽。

雲林縣新增5例 預防登革熱,防蚊措施不可少

雲林縣政府網站消息,雲林縣昨(9/17)新增5例確定病例(古坑鄉棋盤村2例、永昌村1例及麻園村1例,斗六市三平里1例),3例由醫院通報確診,另2例由診所通報確診;16日公佈之個案經疫調後,古坑村1例修正為西平村,田心村1例修正為朝陽村。防疫人員已立即進行個案居住地及工作地戶內外化學防治作業,並動員孳生源清除及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同時進行附近住戶健康監視及診所發燒症狀就醫民眾的追踨關懷等防疫措施,期能降低疫情擴散風險。

雲林縣衛生局指出,目前經疾管署確認確診已累計386例,其中古坑鄉306例(東和村35例、高林村45例、荷苞村111例、古坑村20例、水碓村39例、朝陽村19例、西平村10例、永光村3例、新庄村7例、麻園村4例、田心村1例、永昌村3例、棋盤村6例及湳仔村3例)、斗六市62例(鎮南里2例、仁愛里2例、公正里2例、溪洲里3例、成功里2例、榴南里3例、鎮東里1例、文化里2例、林頭里11例、梅林里2例、公誠里1例、長平里1例、重光里6例、保庄里1例、嘉東里3例、信義里1例、三光里6例、鎮北里1例、明德里1例、江厝里3例、鎮西里2例、虎溪里1例、龍潭里2例、社口里1例、八德里1例及三平里1例)、臺西鄉海口村1例、虎尾鎮4例(公安里1例及東仁里3例)、林內鄉3例(烏麻村1例、烏塗村1例及林北村1例)、斗南鎮4例(大東里1例、南昌里2例及將軍里1例)、莿桐鄉2例(莿桐村1例及大美村1例)、大埤鄉興安村1例及西螺鎮3例(新安里1例、福興里1例及中和里1例)。

衛生局提醒鄉親,全國已超過半數縣市有登革熱疫情,預防登革熱,務必做好自我防蚊措施,不論出門旅遊或是去農田工作,外出務必做好防蚊措施,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或是配戴袖套及防蚊帽等防護裝備,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的防蚊藥劑,以避免被蚊蟲叮咬。

若有出現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務必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若發現疑似個案可配合使用登革熱 NS1 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立即通報,以利及早發現隱藏個案,避免疫情持續於社區中擴散。

雲林縣除20鄉鎮市衛生所備有NS1快篩試劑,共有33家醫療院所提供NS1抗原快速檢驗試劑,詳情可至衛生局官網查詢(https://ylshb.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5492&s=424035)。

【圖片來源:中央社(疾管署、台南市衛生局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