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民調:沒牛肉的下架民進黨 是無用的情緒勒索

2023-09-07 13:31:53   35324

對選民來說,吵吵鬧鬧之餘,如果兩個在野黨又對國家發展說不出個所以然,卻又老是高舉「六成民意支持下架民進黨」,這就不只是令人厭煩、喪氣,更有情緒勒索之嫌,寧可不表態,也不樂見讓另外一個黨,來重演一次民進黨的腐化與無能。

記者 吳子嘉/報導

時間飛快,2024總統大選,即將進入倒數一百天。毫無疑問,接下來能左右選舉結果的主旋律,將是民眾黨、國民黨在野勢力間的合縱連橫,讓三腳督甚至是四腳督,逐漸收斂成「綠vs.非綠」的對決。不可諱言的是,這樣的演變,是源自於侯友宜「重整合、輕論述」、柯文哲「重聲量、輕政策」所導致,才讓藍、白兩股勢力開始出現「弱弱相扶」的整合態勢。

然而,藍白合只是墊腳石,政策牛肉才是敲門磚,兩者缺一不可。因此,侯友宜與柯文哲的整合,一則一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在野勢力的匯聚,對爭取政黨輪替當然是利大於弊;憂的是,侯、柯的合作,雖能拉抬疲弱的支持度,但兩人在缺乏政策乾貨的同時,未來又得額外面對理念磨合的難題,在僅剩短短百餘日的時限內,若依舊無法讓在野陣營從空喊「下架民進黨」,進一步充實將蔡政府取而代之的「行動方案」,即便侯、柯同為一體,恐怕還是不易將反民進黨的力量全數催出。

郭台銘宣布獨立參選後,雖一度掀起藍營內部的波瀾,但就某種角度來看,確實也讓懸浮不定的藍、白變成剛性需求,逼使侯、柯陣營更積極面對攜手向前的現實性。

只是,從《美麗島電子報》最近兩次的國政民調來看,8月分民眾認同「下架民進黨」的比例,比起7月分,是從40.8%降至35.9%;侯友宜、柯文哲的支持度加總為38.1%,低於賴清德的42.5%,這是首次出現「藍白合也打不過綠軍」的破底紀錄,完全印證《美麗島電子報》於8月初所提出「空喊下架民進黨 藍白合又怎樣」的示警。

當時,本報清楚指出,在野整合是爭取2024的求勝捷徑,但如果一心只想著政治上的結盟,卻疏於回應選民為何期待政黨輪替的初衷,即便換個黨來當總統,意義何在?挑戰者不該期待選民只因討厭某個黨,就會不顧一切轉而支持對手政黨;挑戰者更必須認清,端不出有誠意的牛肉,只靠仇恨動員,只會讓支持下架民進黨的現象從顯性轉為隱性。

身為民進黨的前黨員,無論這個黨後來的演變是否已忘了創黨初衷,但至始至終,都不會忘記這個黨幾次的樓起樓塌是如何發生的。總得來說,當民進黨把重心放在民之所欲,無論選情再艱困,往往能化險為夷;反之,當貪腐分贓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選票制裁。

且民進黨相較於國民黨,還有個「反中」的仇恨砝碼,得以彌補選票流失時的失衡狀態,這使得民進黨在2004年得以透過防禦性公投,製造出不少「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選民;2020年則在反送中的背景下,以亡國感形塑出辣台妹,讓蔡英文得以取得史上最高的817萬票。

即便到了今天,面對光電、綠能、疫苗、超思、im.B、爐碴等連串爭議的發生,這顆仇恨砝碼依舊讓民進黨能穩住基本盤,情況再糟糕,終究有3成5上下的死忠ㄟ。

反觀國民黨與民眾黨,當然也有其死忠擁護者,但在缺乏類似「抗中保台」這類神主牌的召喚下,都必須仰賴大量的中間選民支持,才得以撐起局面。面對2024,藍、白兩黨要爭取中間選民支持的最大關鍵,是靠痛斥執政黨貪腐無能?還是在野頭人們手牽手上演大團結?這些當然都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終究得回歸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告訴社會,選你之後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因此,有人會問,為何7月9日柯文哲出席「董事長開講粉絲見面會」時,我何必一再追問「你當總統要把台灣帶領到哪裡去?」甚至花了十多分鐘的時間多次詢問「你怎麼看賴清德在《華爾街日報》的四大支柱投書」、「你要怎麼讓年輕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

相信連柯文哲自己都感覺到,在那場見面會中,他並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只是,這到底是因為毫無準備?還是認為與粉絲見面輕鬆就好,不必太認真?真實答案只有柯文哲本人知道。

儘管如此,當天柯文哲仍是有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柯文哲說:「因為賴清德是醫生,面對政府防疫政策的問題,別人可以不講話,但賴清德一定要講話,因為你要選總統。」當下聽到這些話,腦中浮現的其實是,柯文哲如果也想選總統,為什麼面對你要把台灣帶去哪裡的問題會回答得如此零零落落?如果想選總統,為什麼會不知道如何評價賴清德的和平四支柱?如果想選總統,為什麼面對最支持你的年輕人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低薪高房價」,還是只能描述現況,卻難以清楚的擘劃將來?

誰都難以否認,柯文哲的舞台魅力確實驚人,妙語如珠實在聽得很爽,但總統府終究不是夜夜秀的舞台,比起好笑,選民更想知道的是,笑完以後,然後呢?當期待與現實產生落差感,對柯文哲的支持,很可能就會逐漸轉為狐疑不投票,甚而跑票。

因此,為何7月22日的第二場高雄粉絲見面會最終會臨時取消?原因之一,當然是柯文哲支持者報名情況不佳;但更重要的,在於經評估後,確認到柯文哲其實還沒準備好回答國政議題,為了避免讓觀眾誤以為高雄場是在重播台北場的畫面,不得不做此決定。

當然,取消後確實引起議論,各種陰謀論四起,但是,讓一位準備不足的總統參選人再次站上舞台,這並無助於讓我們追求的國家進步目標,有更向前一步的機會;反之,卻可能讓柯文哲繼續迷失在同溫層而故步自封。

然而,在粉絲見面會後,柯文哲似乎未嗅到一般民眾對追求政黨輪替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所以他又穿上白袍登上猶如綜藝節目的「KP SHOW」,五音不全唱著囚鳥,載歌載舞跳著三天三夜。

形式上,柯文哲在舞台上的唱跳表現,確實是跳脫藍綠的非傳統政治人物,但當演唱會曲終人散,「KP SHOW」是為柯文哲帶來更多支持,還是更多質疑?

雖然,柯文哲競辦事後宣稱,根據內參民調顯示,演唱會後柯文哲支持度呈現上升趨勢,並與賴清德拉近差距,兩人都已超過30%。然而,如果辦一場就能拉近與賴的距離,那麼再辦一場豈不就超車領先?事實若真如柯陣營所言,何以演唱會就此終止,不再辦下去?

關於這點,若根據《美麗島電子報》7月17日展開的「2024年大選追蹤民調」來看,直到8月30日為止,柯文哲在「賴柯侯」三腳督賽局下、總計31波的調查中,其支持度約莫已從25%下滑至20%上下;即便民調有其誤差範圍,但從趨勢來看,確實是在震盪間明顯向下行。

當然,有人會說柯文哲的支持者以年輕選民居多,這在主要透過市話進行訪問的民調中難以呈現。

然而,撇開當前的民調技術能否克服手機與市話偏誤的問題不談,就單以趨勢來看,假設能接到民調電話的人,都是質疑者口中的「老人」,在這樣的基礎上,前後次的調查趨勢,至少可看出「老人對2024總統支持度」的意向變化。若這些數字顯示出「柯文哲的老人支持度下滑」,難道不該對此現象有所警惕?況且,民主選舉是一人一票,並不會因為年紀輕就多兩票,因此,柯文哲必須正視支持者正在流失的事實。

或許也是逐漸意識到網路聲量,並不足以彌補政策空洞所帶來的票源缺口,柯文哲終於在9月6日召開首場政策記者會,這距離5月20日宣布參選已過了三個半月;雖然,他拋出65歲以上長者健保全額補助、取消巴氏量表的主張,也是跟在侯友宜之後才提出,但無論如何,至少這是他競選總統以來,第一次不以碎片化的方式來論述主張。

必須說,這場政策記者會,雖不代表柯文哲將就此改由政策主導選戰,但毫無疑問的,只要他繼續循此方式向選民說明爭取下架民進黨後的執政方案,勢將有助民調回溫,對他或對民眾黨,都是好事。

同樣的,侯友宜自5月17日獲國民黨中常會徵召後,直到8月底郭台銘宣布獨立參選前,相信多數選民對他的印象,都會停留在他如何回應藍軍分裂的問題;儘管偶爾穿插主張召開觀光國是會議、打造金門轉型為兩岸經貿示範區、以核減煤邁向無煤的能源政策,但對比他花了大量時間處理對內整合問題,這些政策的光環,顯然都被徹底覆蓋掉。

商業周刊近日以「……」的方式暗指侯友宜政策的匱乏,但就事論事,侯陣營並非空白一片,商周的處理方式,在新聞專業上難免落人口實。只是,在拋出取消巴氏量表、65歲以上長者健保排富免費之前,選民對侯友宜的印象確實是很模糊,相信侯陣營很難否認有這種狀況。

矛盾的是,比起柯文哲,侯友宜一方面是現任新北市長,同時也總自許為「侯侯做代誌」,按理應有足夠的實績建構清晰的人設;而何以參選迄今已經近4個月,還會被周刊以「……」來調侃?

以具體案例來看,侯友宜在8月15日出席國民黨青年團營隊時,他的談話大抵上是,「政府有責任調整青年政策,為大家解決挑戰,包括科技創新、教育國際接軌、產學落差、生育托育和居住正義」,「青年是國家的重要力量,我會和青年朋友一起努力,未來當選後會依憲法到立法院進行國情咨文報告」。

請問年輕人,你能從這兩段話聽到什麼?所有人都曉得生育、托育、居住正義有問題,但然後呢?到立法院報告又要報告「什麼」?這恐怕已經不是不接地氣,而是打高空打到外太空了。

因此,為何在八月的國政民調中,侯友宜與柯文哲的支持度相加,會僅有38.1%的支持度,連4成都不到?即便在追蹤民調中,侯、柯在第31波的民調中,支持度分別是19.2%、20.2%,加總後同樣未及4成。

當然,在野整合的紛擾,必然會對侯、柯的支持度造成負面影響;但對選民來說,吵吵鬧鬧之餘,如果兩個在野黨又對國家發展說不出個所以然,卻又老是高舉「六成民意支持下架民進黨」,這就不只是令人厭煩、喪氣,更有情緒勒索之嫌,寧可不表態,也不樂見讓另外一個黨,來重演一次民進黨的腐化與無能。

選戰初期,無聲的力量原先是極可能流向柯文哲,但他卻因為綜藝化路線,錯失掉如此歷史際遇,由盛轉弱,如今與國民黨的整合,似已變成「弱弱相扶」的窘境。

總歸一句,唯有回頭切入民之所向,遠離顛倒夢想,才能找到觸動民心支持的鑰匙。侯友宜與柯文哲,別再只有為了整合而整合,端出能直搗民心的牛肉,才會是推動政黨輪替的唯一正道。

◆◆侯、柯端不出牛肉 年輕人轉向賴清德◆◆

八月國政民調顯示,在藍、綠、白三腳督賽局下,當民眾被問到可能會投票給誰,民調依序為賴清德42.5%、柯文哲21.1%、侯友宜17%;若與七月相比,賴增加7.4%、柯減少2.9%、侯減少2.9%。

若以「年齡」交叉分析,會發現柯文哲在7月底時,「20-29歲」、「30-39歲」、「40-49歲」的支持度,分別是40%、32.7%、28.7%,如今則降為28.9%、28.1%、27.6%,青壯世代的支持度持續下跌;而侯友宜在這三個年齡層的支持度,則是16.9%、13.1%、13.6%。反觀賴清德,則獲得40.9%、39.9%、41.3%的支持,不僅遙遙領先侯友宜,也同時對柯文哲構成嚴重威脅。

由於年輕人過去被認為是柯文哲的最大支持群,如今風向轉變,是否與綜藝化路線下的「重聲量、輕政策」有關,柯陣營不能再視而不見。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