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民調:這一次 無聲的力量可能湧向柯文哲

2023-07-10 09:32:27
34320
《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的6月國政民調顯示,2024總統大選若是藍、綠、白的三腳督賽局,賴清德的支持度為35.9%,柯文哲為28.6%,侯友宜為17.1%;若與5月底調查相比,賴清德上升0.5個百分點,柯文哲上升3.1個百分點,侯友宜下降5.5個百分點。
記者 吳子嘉/報導
如果「三腳督」的賽局,已經足以保送賴清德延續執政,那麼,「四腳督」的出現,國民黨恐怕就不會只是輸掉單一一場選舉,而是百年老店分崩離析的末日來臨。
然而,國民黨確定徵召侯友宜以來,儘管侯本人急切彌平團結裂痕,但其團隊,對於「非綠聯盟」的整合,遲遲未能做出有意義的動作;就連對內團結也僅止於口號,缺乏具體行動,導致整個黨的外觀看似黏成一塊,實則像是脆弱無比、輕輕一壓就四分五裂的千層酥。侯陣營若無法在短期內止跌回溫,那麼,由國民黨主導政黨輪替的格局,恐將由柯文哲接手掌舵。
《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的6月國政民調顯示,2024總統大選若是藍、綠、白的三腳督賽局,賴清德的支持度為35.9%,柯文哲為28.6%,侯友宜為17.1%;若與5月底調查相比,賴清德上升0.5個百分點,柯文哲上升3.1個百分點,侯友宜下降5.5個百分點。其中,侯友宜支持度已創下2022年6月以來、共12次調查的最低紀錄。
另方面,如果郭台銘宣布參選,支持度依序為賴清德33.3%,柯文哲20.9%,侯友宜15.6%,郭台銘則是15.4%,侯與郭旗鼓相當。
這樣的數據,令人喟嘆。國民黨黨產雖遭大量清算,但多年累積的人脈與選民黏著度,終究是最大在野黨。因此,談到下架民進黨,國民黨其實是最被寄予厚望的政黨。
既然如此,侯友宜自5月中旬披上戰袍後,本應一飛衝天,順著民怨奔向2024。而這,應當也是朱立倫原先的劇本,由國民黨扮演「非綠大聯盟」主導者,挾民氣逼柯靠攏,促成藍白合。
沒想到,不到兩個月,侯友宜支持度不僅未到賴清德一半,甚至還只領先郭台銘0.2個百分點,代表基本盤破了大洞。
現在要問的是,國民黨缺少的東西,真的只有「團結」兩個字嗎?
侯友宜民調滑落至老三後,除了找來金溥聰操盤,還勞師動眾在黃復興一幫人見證下與韓國瑜合體,盼能喚回「團結」以求止血。問題是,擺陣之後,侯友宜解決深藍不愛、韓粉不熱、郭粉不挺的問題了嗎?從此次民調來看顯然沒有。
因此,造成侯友宜欲振乏力的真正原因,真是「缺乏團結」嗎?
深入觀察侯友宜,會發現他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幕僚團隊,始終為能成功為他創造「價值印象」,讓選民不太容易找到很明確的理由,說服自己支持他。
舉例而言,無論你是否認同「台獨」,賴清德至少很明白的告訴大家,他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雖然現在他擔心戰爭的恐懼感會壞了他的行情,暫時把「抗中保台」改成「和平保台」,但他始終不改對北京展現挑釁的一面。堅定不移的態度展現,自然會在選民心中構成清晰的價值評判。
當然,挺賴的選民不見得都認同「務實台獨」,但就因為他的價值夠清楚,讓他得以掌握一定程度的「死忠ㄟ」。關於這點,從他從去年底到現在,始終能維持三成五上下的支持度就可看出端倪。
同樣道理,無論你是否認為柯文哲是「講的一畚箕、做嘸一湯匙」的話家,但他確實很清楚的用行動展示他的「公開透明」。雖然經常陷入講錯話又道歉的輪迴,但發言從不拐彎抹角,自然加深選民對他的公開透明印象。在充滿謊言的政壇,堪稱是異類;而這,當然也會在選民心中構成清晰的價值評判。
侯友宜呢?除了知道他曾經是一位警察之外,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是什麼?又能以什麼文字來形容這個人?侯友宜的幕僚及其團隊,真的是失職了。
就以近期國民黨輔選者經常形容侯友宜的話來看。如果說,講義氣可以是一種價值的話,那麼,為何2020年他沒有對同黨的韓國瑜展現江湖道義?如果兄弟有難同甘共苦可以是一種價值,為何2021年國民黨身陷四大公投的水深火熱時他會選擇歲月靜好?如果江湖味也可以是一種價值,為何今年南投立委補選林明溱苦吞敗果,他會只有一句「謝謝大家」?
這些性格上的特色,都是侯友宜的優點。只是,在歷經2019年以來的黨內團結紛擾後,他的幕僚們,難道不曉得這些優點並不適合用來訴諸營造黨內團結嗎?哪壺不開提哪壺,反而會讓他陷於矛盾處境。
從國民黨中央到侯團隊幕僚都必須省思,或許侯友宜認為中心思想確實是「侯侯做代誌」,任何與眼前市政無關的事都不該插手。問題是,如果真要從市政實績,評判他是抱持何種價值的政治人物,多數人又會有什麼想法?特別重視社會福利嗎?特別在意經濟發展?還是關心兩岸國際事務?相信多數人也會很難從侯的施政,來認定他揭櫫的價值是什麼。
換言之,競選團隊不該再讓選民對侯友宜處於「沒什麼特別印象」的模糊狀態。其結果,就是變成「不會特別不支持他,但也不知道為何要支持他」。說好聽,是極富可塑性;但說穿了,就是他的「人設」極容易被敵對陣營設定。所謂「侯侯GPT」、「侯有移」的負面標籤,就是因此而生。
金溥聰接管選務後,或許也警覺侯友宜「價值不明」的問題,因而立刻要他接連表態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主張兩岸恢復和平後讓義務役恢復至四個月、同意全面使用核電、砍掉重練NCC,嘗試透過政策的宣示,幫助侯友宜描繪理念、塑造價值。
然而,金溥聰的對症下藥,真能急救成功?如果侯友宜目前已穩定取得藍營基本盤支持,這招當然有用;問題是,目前陷入與郭台銘分庭抗禮僵局的侯友宜,若要號召深藍與地方派系回籠,提出的政策,必然得偏向極端路線,例如主張全面使用核電、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明顯的例子。問題是,他能否藉此喚回基本盤是未定在天,卻可能先嚇跑更多中間選民。
因此,金溥聰開出的藥方如同兩面刃,極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更嚴峻的挑戰是,眼見侯友宜民調落後,朱立倫近期祭出防柯、防郭條款,要求黨籍立委參選人不得邀請站台,這與他先前喊出的「非綠大聯盟」不僅是自相矛盾,更顯得故步自封,形同與潛在合作對象之間設下高牆,這對跨黨派整合是有弊無利。
同時,這種「靠黨紀處分」維持的團結,是真團結還是假團結?此次民調顯示,在四強相爭的賽局中,支持柯文哲與郭台銘的民調相加是36.3%,高於賴清德的33.3%,明顯有一搏的機會。因此,如果金溥聰繼續扮演風紀股長,預料只會把黨內的立委參選人越推越遠,刺激更多人私下轉向與郭台銘裡應外合,導致侯友宜民調不升反降,國民黨就此莫名成為郭台銘的貴人、柯郭合的媒人。
因此,朱立倫既然身為黨主席,眼前最該做的,就是維繫黨內派系關係和諧,而非動輒威脅開除,虛耗黨中央威信之餘,也會折損侯友宜的能量。而金溥聰在拉抬基本盤的同時,要避免對柯文哲製造太多惡意,設法讓藍、白仍有朝向正向合作的可能。否則,繼續猛踹深獲中間、年輕選民青睞的柯文哲,只會把侯友宜的選票愈敗愈多。
尤其,郭台銘參選總統的局大致底定,接下來,國民黨是想海納百川,還是要把自己人趕到郭陣營?國民黨可以繼續防郭、防柯,但就是沒有辦法「防新台幣」,只要有人願意出錢,缺乏糧草的立委參選人們,會挺郭,還是挺侯?
如果國民黨對於2024的戰略目標依舊是重返執政,那麼,所有戰術都必須服膺在這樣的戰略底下。無論是把自己人趕出家門,或把同屬在野陣營的友軍化為敵人,顯然都不是好戰術;除非,國民黨已不再把勝選視為優先選項,那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三腳督」的賽局,已經足以保送賴清德延續執政,那麼,「四腳督」的出現,國民黨恐怕就不會只是輸掉單一一場選舉,而是百年老店分崩離析的末日來臨。
然而,國民黨確定徵召侯友宜以來,儘管侯本人急切彌平團結裂痕,但其團隊,對於「非綠聯盟」的整合,遲遲未能做出有意義的動作;就連對內團結也僅止於口號,缺乏具體行動,導致整個黨的外觀看似黏成一塊,實則像是脆弱無比、輕輕一壓就四分五裂的千層酥。侯陣營若無法在短期內止跌回溫,那麼,由國民黨主導政黨輪替的格局,恐將由柯文哲接手掌舵。
《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的6月國政民調顯示,2024總統大選若是藍、綠、白的三腳督賽局,賴清德的支持度為35.9%,柯文哲為28.6%,侯友宜為17.1%;若與5月底調查相比,賴清德上升0.5個百分點,柯文哲上升3.1個百分點,侯友宜下降5.5個百分點。其中,侯友宜支持度已創下2022年6月以來、共12次調查的最低紀錄。
另方面,如果郭台銘宣布參選,支持度依序為賴清德33.3%,柯文哲20.9%,侯友宜15.6%,郭台銘則是15.4%,侯與郭旗鼓相當。
這樣的數據,令人喟嘆。國民黨黨產雖遭大量清算,但多年累積的人脈與選民黏著度,終究是最大在野黨。因此,談到下架民進黨,國民黨其實是最被寄予厚望的政黨。
既然如此,侯友宜自5月中旬披上戰袍後,本應一飛衝天,順著民怨奔向2024。而這,應當也是朱立倫原先的劇本,由國民黨扮演「非綠大聯盟」主導者,挾民氣逼柯靠攏,促成藍白合。
沒想到,不到兩個月,侯友宜支持度不僅未到賴清德一半,甚至還只領先郭台銘0.2個百分點,代表基本盤破了大洞。
現在要問的是,國民黨缺少的東西,真的只有「團結」兩個字嗎?
侯友宜民調滑落至老三後,除了找來金溥聰操盤,還勞師動眾在黃復興一幫人見證下與韓國瑜合體,盼能喚回「團結」以求止血。問題是,擺陣之後,侯友宜解決深藍不愛、韓粉不熱、郭粉不挺的問題了嗎?從此次民調來看顯然沒有。
因此,造成侯友宜欲振乏力的真正原因,真是「缺乏團結」嗎?
深入觀察侯友宜,會發現他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幕僚團隊,始終為能成功為他創造「價值印象」,讓選民不太容易找到很明確的理由,說服自己支持他。
舉例而言,無論你是否認同「台獨」,賴清德至少很明白的告訴大家,他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雖然現在他擔心戰爭的恐懼感會壞了他的行情,暫時把「抗中保台」改成「和平保台」,但他始終不改對北京展現挑釁的一面。堅定不移的態度展現,自然會在選民心中構成清晰的價值評判。
當然,挺賴的選民不見得都認同「務實台獨」,但就因為他的價值夠清楚,讓他得以掌握一定程度的「死忠ㄟ」。關於這點,從他從去年底到現在,始終能維持三成五上下的支持度就可看出端倪。
同樣道理,無論你是否認為柯文哲是「講的一畚箕、做嘸一湯匙」的話家,但他確實很清楚的用行動展示他的「公開透明」。雖然經常陷入講錯話又道歉的輪迴,但發言從不拐彎抹角,自然加深選民對他的公開透明印象。在充滿謊言的政壇,堪稱是異類;而這,當然也會在選民心中構成清晰的價值評判。
侯友宜呢?除了知道他曾經是一位警察之外,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是什麼?又能以什麼文字來形容這個人?侯友宜的幕僚及其團隊,真的是失職了。
就以近期國民黨輔選者經常形容侯友宜的話來看。如果說,講義氣可以是一種價值的話,那麼,為何2020年他沒有對同黨的韓國瑜展現江湖道義?如果兄弟有難同甘共苦可以是一種價值,為何2021年國民黨身陷四大公投的水深火熱時他會選擇歲月靜好?如果江湖味也可以是一種價值,為何今年南投立委補選林明溱苦吞敗果,他會只有一句「謝謝大家」?
這些性格上的特色,都是侯友宜的優點。只是,在歷經2019年以來的黨內團結紛擾後,他的幕僚們,難道不曉得這些優點並不適合用來訴諸營造黨內團結嗎?哪壺不開提哪壺,反而會讓他陷於矛盾處境。
從國民黨中央到侯團隊幕僚都必須省思,或許侯友宜認為中心思想確實是「侯侯做代誌」,任何與眼前市政無關的事都不該插手。問題是,如果真要從市政實績,評判他是抱持何種價值的政治人物,多數人又會有什麼想法?特別重視社會福利嗎?特別在意經濟發展?還是關心兩岸國際事務?相信多數人也會很難從侯的施政,來認定他揭櫫的價值是什麼。
換言之,競選團隊不該再讓選民對侯友宜處於「沒什麼特別印象」的模糊狀態。其結果,就是變成「不會特別不支持他,但也不知道為何要支持他」。說好聽,是極富可塑性;但說穿了,就是他的「人設」極容易被敵對陣營設定。所謂「侯侯GPT」、「侯有移」的負面標籤,就是因此而生。
金溥聰接管選務後,或許也警覺侯友宜「價值不明」的問題,因而立刻要他接連表態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主張兩岸恢復和平後讓義務役恢復至四個月、同意全面使用核電、砍掉重練NCC,嘗試透過政策的宣示,幫助侯友宜描繪理念、塑造價值。
然而,金溥聰的對症下藥,真能急救成功?如果侯友宜目前已穩定取得藍營基本盤支持,這招當然有用;問題是,目前陷入與郭台銘分庭抗禮僵局的侯友宜,若要號召深藍與地方派系回籠,提出的政策,必然得偏向極端路線,例如主張全面使用核電、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明顯的例子。問題是,他能否藉此喚回基本盤是未定在天,卻可能先嚇跑更多中間選民。
因此,金溥聰開出的藥方如同兩面刃,極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更嚴峻的挑戰是,眼見侯友宜民調落後,朱立倫近期祭出防柯、防郭條款,要求黨籍立委參選人不得邀請站台,這與他先前喊出的「非綠大聯盟」不僅是自相矛盾,更顯得故步自封,形同與潛在合作對象之間設下高牆,這對跨黨派整合是有弊無利。
同時,這種「靠黨紀處分」維持的團結,是真團結還是假團結?此次民調顯示,在四強相爭的賽局中,支持柯文哲與郭台銘的民調相加是36.3%,高於賴清德的33.3%,明顯有一搏的機會。因此,如果金溥聰繼續扮演風紀股長,預料只會把黨內的立委參選人越推越遠,刺激更多人私下轉向與郭台銘裡應外合,導致侯友宜民調不升反降,國民黨就此莫名成為郭台銘的貴人、柯郭合的媒人。
因此,朱立倫既然身為黨主席,眼前最該做的,就是維繫黨內派系關係和諧,而非動輒威脅開除,虛耗黨中央威信之餘,也會折損侯友宜的能量。而金溥聰在拉抬基本盤的同時,要避免對柯文哲製造太多惡意,設法讓藍、白仍有朝向正向合作的可能。否則,繼續猛踹深獲中間、年輕選民青睞的柯文哲,只會把侯友宜的選票愈敗愈多。
尤其,郭台銘參選總統的局大致底定,接下來,國民黨是想海納百川,還是要把自己人趕到郭陣營?國民黨可以繼續防郭、防柯,但就是沒有辦法「防新台幣」,只要有人願意出錢,缺乏糧草的立委參選人們,會挺郭,還是挺侯?
如果國民黨對於2024的戰略目標依舊是重返執政,那麼,所有戰術都必須服膺在這樣的戰略底下。無論是把自己人趕出家門,或把同屬在野陣營的友軍化為敵人,顯然都不是好戰術;除非,國民黨已不再把勝選視為優先選項,那就另當別論了。
◆◆三強相爭 年輕、中間、泛藍選民持續流向柯文哲◆◆
在藍、綠、白三腳督的賽局下,當民眾被問到可能會投票給誰時,民調顯示支持度依序為賴清德35.9%、柯文哲28.6%、侯友宜17.1%。
若與最近一次、5月下旬的民調相比,當時賴清德支持度為35.4%、柯文哲25.5%、侯友宜22.6%。代表經過1個月後,賴清德支持度增加0.5個百分點,柯文哲增加3.1個百分點,侯友宜下滑5.5個百分點。
《美麗島電子報》自2022年6月以來,已陸續針對賴、侯、柯進行12次總統支持度調查,而此次支持度17.1%,已寫下歷來最低紀錄;而他民調最高的一次是落在2022年12月,當時支持度為39.9%。這代表經過6個月後,已流失22.8個百分點。
若將侯友宜最高與最低的兩次民調,透過「政治立場」進行交叉分析,會發現侯友宜在去年底時,獲得76.2%「泛藍」選民支持,如今則降至61.5%,這也是歷次調查最低的一次,前後共流失14.7個百分點。同一期間,泛藍選民對柯文哲的支持度,則從11.4%上升至21.1%,上升9.7個百分點。
在「中立/看人不看黨」的選民部分,去年12月有38.6%表態支持侯友宜,到了此次調查則降至10.3%,前後共流失28.3個百分點。同一期間,中間選民對柯文哲的支持度,則從13.9%上升至25.5%,增加11.6個百分點。
若以「年齡」來看,去年12月「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侯友宜的支持度為41.8%,但到了此次調查,支持度降至8.4%,流失33.4個百分點。關於這個現象,《美麗島電子報》於5月底的民調中就發現,當時侯友宜的年輕支持度相較於去年底,已流失29個百分點,如今情況顯然是更為嚴重。
至於流向何方?同樣期間,「20-29歲」對賴清德的支持度從29.1%,微幅下降至28.8%;對柯文哲的支持度從10.9%,大幅提升至45%,增加34.1個百分點。毫無疑問的,侯友宜流失的年輕族群,主要都已流向柯文哲。
特別的是,過去半年來,民進黨政府除了確定義務役從4個月增加至1年,甚至提出念書3年、當兵1年的「大學3+1」方案,但他在年輕人的支持度卻未見顯著減少,始終接近3成,顯示賴清德在年輕族群確實也掌握相當程度的「死忠ㄟ」。
若與最近一次、5月下旬的民調相比,當時賴清德支持度為35.4%、柯文哲25.5%、侯友宜22.6%。代表經過1個月後,賴清德支持度增加0.5個百分點,柯文哲增加3.1個百分點,侯友宜下滑5.5個百分點。
《美麗島電子報》自2022年6月以來,已陸續針對賴、侯、柯進行12次總統支持度調查,而此次支持度17.1%,已寫下歷來最低紀錄;而他民調最高的一次是落在2022年12月,當時支持度為39.9%。這代表經過6個月後,已流失22.8個百分點。
若將侯友宜最高與最低的兩次民調,透過「政治立場」進行交叉分析,會發現侯友宜在去年底時,獲得76.2%「泛藍」選民支持,如今則降至61.5%,這也是歷次調查最低的一次,前後共流失14.7個百分點。同一期間,泛藍選民對柯文哲的支持度,則從11.4%上升至21.1%,上升9.7個百分點。
在「中立/看人不看黨」的選民部分,去年12月有38.6%表態支持侯友宜,到了此次調查則降至10.3%,前後共流失28.3個百分點。同一期間,中間選民對柯文哲的支持度,則從13.9%上升至25.5%,增加11.6個百分點。
若以「年齡」來看,去年12月「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侯友宜的支持度為41.8%,但到了此次調查,支持度降至8.4%,流失33.4個百分點。關於這個現象,《美麗島電子報》於5月底的民調中就發現,當時侯友宜的年輕支持度相較於去年底,已流失29個百分點,如今情況顯然是更為嚴重。
至於流向何方?同樣期間,「20-29歲」對賴清德的支持度從29.1%,微幅下降至28.8%;對柯文哲的支持度從10.9%,大幅提升至45%,增加34.1個百分點。毫無疑問的,侯友宜流失的年輕族群,主要都已流向柯文哲。
特別的是,過去半年來,民進黨政府除了確定義務役從4個月增加至1年,甚至提出念書3年、當兵1年的「大學3+1」方案,但他在年輕人的支持度卻未見顯著減少,始終接近3成,顯示賴清德在年輕族群確實也掌握相當程度的「死忠ㄟ」。
◆◆郭參選 柯受傷最重、侯雪上加霜◆◆
若郭台銘也投入選舉,在四強相爭的賽局下,當民眾被問到可能會投票給誰,民調依序為賴清德33.3%、柯文哲20.9%、侯友宜15.6%、郭台銘15.4%。
若與藍、綠、白三強相爭的數據做對比,在郭台銘參賽後,賴清德是減少2.6個百分點、柯文哲減少7.7個百分點、侯友宜減少1.5個百分點,顯示柯文哲受衝擊的程度較大。
若進一步進行交叉分析,會發現原先投給賴清德的選民,在郭參賽後,有6.6%轉向支持郭台銘;原先投給侯友宜的選民,有16.2%轉向支持郭台銘;原先投給柯文哲的選民,則有26.8%轉向支持郭台銘。再次驗證郭的參選,對柯影響最大。
特別的是,若以「政治立場」交叉分析,當郭台銘未參選時,「泛藍」選民有15.3%是不投票、未明確回答;而當郭台銘列入參選名單,數據則降為10.6%。這5%上下的數字,或許能合理推測就是「非郭不投」的泛藍選民。
另方面,若郭台銘參選,有19.8%的「泛藍選民」表態支持郭台銘;侯友宜在「泛藍選民」的支持度,則從三強相爭的61.5%降至53.6%,流失7.9個百分點,雖未出現致命性的板塊位移,但郭的參選確實會讓侯的選情更為雪上加霜。
若與藍、綠、白三強相爭的數據做對比,在郭台銘參賽後,賴清德是減少2.6個百分點、柯文哲減少7.7個百分點、侯友宜減少1.5個百分點,顯示柯文哲受衝擊的程度較大。
若進一步進行交叉分析,會發現原先投給賴清德的選民,在郭參賽後,有6.6%轉向支持郭台銘;原先投給侯友宜的選民,有16.2%轉向支持郭台銘;原先投給柯文哲的選民,則有26.8%轉向支持郭台銘。再次驗證郭的參選,對柯影響最大。
特別的是,若以「政治立場」交叉分析,當郭台銘未參選時,「泛藍」選民有15.3%是不投票、未明確回答;而當郭台銘列入參選名單,數據則降為10.6%。這5%上下的數字,或許能合理推測就是「非郭不投」的泛藍選民。
另方面,若郭台銘參選,有19.8%的「泛藍選民」表態支持郭台銘;侯友宜在「泛藍選民」的支持度,則從三強相爭的61.5%降至53.6%,流失7.9個百分點,雖未出現致命性的板塊位移,但郭的參選確實會讓侯的選情更為雪上加霜。
◆◆泛藍、民眾黨支持者 逾5成贊同在野共打2024◆◆
對於國民黨先前積極力推的「非綠大聯盟」,此次民調特別詢問民眾對於在野聯盟的看法。結果顯示,有42.6%認同在野黨應共同推出正副總統候選人,41.7%認為政黨各有理念主張,大選沒必要合作。
若以「政治立場」交叉分析,會發現「泛藍」及「民眾黨」的支持者,分別有56.8%、55%認同在野聯盟,反觀「泛綠」有57.5%認為沒必要。「中立/看人不看黨」的選民則有41.1%認同在野聯盟,28.8%認為沒必要。
若進一步從總統支持度的調查進行分析,會發現支持侯友宜的選民,有52.3%認同在野聯盟;支持柯文哲的選民,更有57.4%認同在野聯盟。這樣的數據,一方面或可解讀為藍、白合的民意基礎;另方面,假若最終合作破局,這群對在野合作抱持開放態度的選民,是否將由下而上、自動集中選票,預料將成為「民調老三」的最大夢魘。
【圖片翻攝自柯文哲臉書專頁】
若以「政治立場」交叉分析,會發現「泛藍」及「民眾黨」的支持者,分別有56.8%、55%認同在野聯盟,反觀「泛綠」有57.5%認為沒必要。「中立/看人不看黨」的選民則有41.1%認同在野聯盟,28.8%認為沒必要。
若進一步從總統支持度的調查進行分析,會發現支持侯友宜的選民,有52.3%認同在野聯盟;支持柯文哲的選民,更有57.4%認同在野聯盟。這樣的數據,一方面或可解讀為藍、白合的民意基礎;另方面,假若最終合作破局,這群對在野合作抱持開放態度的選民,是否將由下而上、自動集中選票,預料將成為「民調老三」的最大夢魘。
【圖片翻攝自柯文哲臉書專頁】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