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劑可以幫助降溫嗎? 中暑急救5步驟記起來

2023-06-26 17:03:20
1404
食藥署提醒,使用清涼劑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等急救5步驟,才能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對熱愛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而言,是個期待已久的季節,但隨著氣溫上升,中暑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食藥署提醒,使用清涼劑可以幫助降溫,但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等急救5步驟,才能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說明,中暑是由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無法正常散熱,再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狀況。面對中暑患者,掌握以下急救5步驟能夠降低中暑帶來的死亡風險:
1、陰涼: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
2、脫衣:鬆開衣物以幫助通風
3、散熱:於皮膚灑水、扇風幫助降溫,可使用冰袋至於頸部、腋窩或鼠蹊部
4、喝水:補充含鹽分或含電解質的冷開水,不要使用純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則應避免飲水
5、送醫:盡快送醫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說明,中暑是由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無法正常散熱,再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狀況。面對中暑患者,掌握以下急救5步驟能夠降低中暑帶來的死亡風險:
1、陰涼: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
2、脫衣:鬆開衣物以幫助通風
3、散熱:於皮膚灑水、扇風幫助降溫,可使用冰袋至於頸部、腋窩或鼠蹊部
4、喝水:補充含鹽分或含電解質的冷開水,不要使用純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則應避免飲水
5、送醫:盡快送醫
使用特定藥物副作用 可能增加中暑風險!
部分治療偏頭痛及過敏的藥物會促進血管收縮,進而影響流汗的散熱作用。而一些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會抑制腺體分泌、減少流汗,例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
•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疾病的乙型受體阻斷劑會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
•利尿劑的使用可能增加脫水的風險
•甲狀腺補充劑則可能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量產生
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在使用上述可能增加中暑風險的藥物,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保持足夠的水分補充、維持室內通風以及做好防曬等,切勿自行調整或停用藥物。
•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疾病的乙型受體阻斷劑會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
•利尿劑的使用可能增加脫水的風險
•甲狀腺補充劑則可能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量產生
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在使用上述可能增加中暑風險的藥物,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保持足夠的水分補充、維持室內通風以及做好防曬等,切勿自行調整或停用藥物。
使用清涼劑是否可以幫助降溫呢?
市售清涼劑多是添加冬綠油、薄荷醇或樟腦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刺激人體感覺受器,將訊號傳遞至大腦,進而產生涼爽的感覺。不過這些成分對皮膚血管的影響略有不同:
•冬綠油及薄荷醇能夠促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有助於降低皮膚溫度。
•樟腦用於皮膚則會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通常用於緩解皮膚紅腫、灼熱。
因此,若希望透過清涼劑來幫助降溫,食藥署建議選擇含冬綠油或薄荷醇成分的產品較為合適。不過使用清涼劑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留意水分補充,以及選擇在一天之中較涼爽的時間外出,其實就能夠有效幫助降低體溫。
本文經 健康醫療網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2023/06/26
•冬綠油及薄荷醇能夠促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有助於降低皮膚溫度。
•樟腦用於皮膚則會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通常用於緩解皮膚紅腫、灼熱。
因此,若希望透過清涼劑來幫助降溫,食藥署建議選擇含冬綠油或薄荷醇成分的產品較為合適。不過使用清涼劑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留意水分補充,以及選擇在一天之中較涼爽的時間外出,其實就能夠有效幫助降低體溫。
本文經 健康醫療網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2023/06/26
你可能也想知道》
作者介紹
-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是以健康新聞、醫藥新知、醫學新技為主的全方位健康網站。秉持關心國人健康的理念,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