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台灣河川受微塑膠污染 與人口密度正相關

2023-04-12 17:36:48
1514
根據中研院等學者研究,台灣都會河川已受到微塑膠污染,河川中微塑膠量與人口密度有正相關,在雨水下水道周圍的水域中,微塑膠的含量最高;建議政府能持續監測,並建立相關措施、管制標準。
綜合報導,根據中研院等學者研究,台灣都會河川已受到微塑膠污染,河川中微塑膠量與人口密度有正相關,在雨水下水道周圍的水域中,微塑膠的含量最高;建議政府能持續監測,並建立相關措施、管制標準。
孔燕翔提到,根據研究,人類會從飲食與呼吸攝入微塑膠,估計每天從飲食吃下106至142個微塑膠,甚至每10公克排遺有20顆微塑膠;微塑膠的量與生活方式、地區、年齡與性別有關,平均每週約0.1至5公克。
孔燕翔強調,由於微塑膠會吸附環境中的有害物質,許多研究已證實微塑膠會影響生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以及對器官造成損害。
研究團隊建議,先移除環境中塑膠垃圾,持續監測很重要,雖然已知與人類活動有關,但究竟是生活還是事業污水仍需再進一步確認;呼籲政府能建立相關措施、管制標準。
雨水下水道是微塑膠從陸地進入城市河流的重要路徑
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網站消息,微塑膠(microplastic)是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顆粒,存在於全球環境中。動物可能會因為誤食微塑膠而造成傷害或死亡。此外,微塑膠可能含有毒性物質,這些物質會被釋放到環境中,並進入食物鏈。
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Dr. Alexander Kunz(孔燕翔博士)帶領下,由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的Dr. Falk Schneider(司弗克博士)與台灣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台中的烏溪發現了高濃度的微塑膠。研究發現,在都市區域裡的工業、商業和住宅區,人類活動產生微塑膠顆粒,透過雨水下水道沖入河流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城鄉梯度上,微塑膠豐度與人口密度或土地利用之間的相關性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性的強度可能取決於當地因素或城鄉梯度的發展程度。但亦需仔細考量沒有相關性的情況,因為上述因素可能掩蓋了現有的相關性。這對未來有關環境中微塑膠污染研究的場域選擇和採樣設計具有重要影響。
然而,確切的污染源和傳輸機制仍不清楚,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未來也需要更努力防止微塑膠的污染進入河流。
這項題為「都市區域裡河流微塑膠沿著鄉村到城市的梯度變化:與土地利用、潛在來源和路徑的相關性」的研究,於2023年3月發表在《環境污染》期刊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3.121096
更多訊息: https://rcec.sinica.edu.tw/?action=researchDetail&id=51
【圖片來源:中央社(團隊提供)】
孔燕翔提到,根據研究,人類會從飲食與呼吸攝入微塑膠,估計每天從飲食吃下106至142個微塑膠,甚至每10公克排遺有20顆微塑膠;微塑膠的量與生活方式、地區、年齡與性別有關,平均每週約0.1至5公克。
孔燕翔強調,由於微塑膠會吸附環境中的有害物質,許多研究已證實微塑膠會影響生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以及對器官造成損害。
研究團隊建議,先移除環境中塑膠垃圾,持續監測很重要,雖然已知與人類活動有關,但究竟是生活還是事業污水仍需再進一步確認;呼籲政府能建立相關措施、管制標準。
雨水下水道是微塑膠從陸地進入城市河流的重要路徑
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網站消息,微塑膠(microplastic)是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顆粒,存在於全球環境中。動物可能會因為誤食微塑膠而造成傷害或死亡。此外,微塑膠可能含有毒性物質,這些物質會被釋放到環境中,並進入食物鏈。
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Dr. Alexander Kunz(孔燕翔博士)帶領下,由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的Dr. Falk Schneider(司弗克博士)與台灣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台中的烏溪發現了高濃度的微塑膠。研究發現,在都市區域裡的工業、商業和住宅區,人類活動產生微塑膠顆粒,透過雨水下水道沖入河流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城鄉梯度上,微塑膠豐度與人口密度或土地利用之間的相關性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性的強度可能取決於當地因素或城鄉梯度的發展程度。但亦需仔細考量沒有相關性的情況,因為上述因素可能掩蓋了現有的相關性。這對未來有關環境中微塑膠污染研究的場域選擇和採樣設計具有重要影響。
然而,確切的污染源和傳輸機制仍不清楚,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未來也需要更努力防止微塑膠的污染進入河流。
這項題為「都市區域裡河流微塑膠沿著鄉村到城市的梯度變化:與土地利用、潛在來源和路徑的相關性」的研究,於2023年3月發表在《環境污染》期刊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3.121096
更多訊息: https://rcec.sinica.edu.tw/?action=researchDetail&id=51
【圖片來源:中央社(團隊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