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友:北京對臺灣問題,仍從長計議(下)
.jpg)
2022-08-08 15:36:32
56217
中國戰略耐心制台,唯一能予以反制的,就是運用相同程度的耐心;就在中國的戰備威脅不停變化、成長之際,美國、臺灣必須持續運用威懾的手段。
吳怡/編譯
續:黎安友:北京對臺灣問題,仍從長計議(上)
為何中國尚未準備侵臺?
等待的競賽
(上)篇以不少事實為基礎,預測了中國近期內犯臺。這些事實並非錯誤,只不過不完整。還有些事實更接近全貌,顯示中國在面對臺灣問題時,仍奉行戰略耐心。第一,中國領導階層—姑且不論對錯—似乎確信中國比西方國家更能處理自身問題。中國領導階層並不否認學者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與布蘭德斯(Hal Brands)所提過的中國內部問題,但他們相信西方國家正衰退,受累於處置不當且成長緩慢的經濟、社會分裂、無能的領袖。然而中國的戰略專家似乎不相信中國與西方國家已達到有利於中國的權力平衡。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就表示:「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仍有侷限。儘管是個大國,中國卻認為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確實如此,考量其人均GDP仍然遠遠落後於先進經濟體」。(譯按:(上篇)引用貝克利、布蘭德斯的話:中國自知國力達巔峰,預期衰退將至)
北京能夠承擔持續的等待,等待西太平洋霸權落入手中。在華府知道協防臺灣超過能力所及、臺灣官方也了解華府失去與中國衝突的興趣之際,臺灣就會務實與北京交涉出北京能接受的約定。此刻,中國只需威懾臺北與華府、防止臺灣正式獨立。因此北京的軍力展示並非即刻攻擊的序幕,而是爭取時間的策略,以待歷史順勢發展。
第二,對照於普遍對中國的求戰印象,北京已證明她在尋求其他目標時,是奉行戰略耐心。南中國海就是一例,中國在此軍事化了七座人工島,卻未引發與美國一戰、或引起相關國家的領土申索。原因是中國只在已控制的島礁上建築工事,並不斷聲稱她並沒有做那些她實際在做的事。而相關國家的領土申索太弱勢,無法直球對決中國,美國也缺乏申索的合理性,因為她在中國的造島處沒有領土主張。北京實質控制的黃岩島(菲律賓稱為Scarborough Shoal),禁止他國進入,她自己也未攻占;與中國相爭黃岩島的國家—是這些申索國中唯一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國家—菲律賓,卻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興趣援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以軍事途徑自我防衛。
中國也改變了爭議中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戰略現狀,卻未引發武裝衝突,中國於日本領海的海上部署雖然由不定期、升高至經常性的,但是出現的除了海軍,也有較不具威脅性的海岸警衛隊、海上民兵、漁船。(譯按: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2017年5月28日一篇新聞整理,日本於2014年監測到武裝的中國海岸警衛隊、中國海軍巡防艦與驅逐艦改造的中國海警船,出現於日本領海。)北京在爭議的印度拉達克(Ladakh)邊境地區也運用相似的伎倆;中國與印度都在邊界建築工事,只不過中國起步早,取得許多優勢,儘管如此,中、印在該區只發生過一次證實的開槍事件,而且迅速就受到控制。
中國也在印度洋周邊國家投資民用港口;看似是民用,其實可作為海軍行動基地。不過照舊,中國此舉只讓警報響起,未引起任何反制行動。北京又在非洲、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大洋洲發揮經濟、外交的影響力;並在各個國際機構擁有制定規範的權力,好讓各政府與中國利益為伍;再次,中國只引發警報卻未招來有效的反制。而上述外交、經濟、軍事的「灰色地帶策略」(gray zone tactics)證明了中國的戰略行為是朝長期、而非短期的方向發展;中國在許多競技場域,從沒有位置到現今的占據一方,卻未引來實質的反制,也少有武裝衝突(除了中印邊界拉達克地區)。中國迄今的對臺政策,也可見上述的戰略謹慎:北京升高緊張、威懾臺獨勢力卻不擴大危機。
最終,習近平從俄烏戰爭可能習得的,絕非西方國家不會以軍事嚴懲領土侵略行為,而是戰爭是艱難且代價高昂的。目前沒有理由相信習近平的身邊盡是唯唯諾諾之輩(普丁似乎是如此),告訴他能以戰輕取臺灣。不過就算習近平身邊都是這樣的人,俄烏戰爭的僵局也會提醒他,戰爭無法預測、要統治頑強抵抗的人將是代價高昂。中國犯臺所需的水陸兩棲行動,遠比俄羅斯入侵烏俄蘭的陸路侵略要來得艱難。習近平一直以來都在改革中國軍事的命令結構、加強水陸兩棲行動的訓練,但是中國軍隊未經過實際戰鬥的試煉。同時,美國出手協防臺灣的機率增高了,就在反中情緒在美國、歐洲升高之際—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在5月親口表示,武力協防臺灣是「我們作出的承諾」(the commitment we made)。
就算北京能以戰奪得臺灣,戰後她能否保持贏面,尚未明朗。就如同俄羅斯遭阻絕於西方經濟門外,刺痛了莫斯科,中國贏得臺海戰役之後,經濟將嚴重受創。中國70%的石油、31%的天然氣靠進口;雖然是全球最大的煤生產國,中國還是需要進口更多的煤。而她雖然致力於糧食自給,卻仍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尤其是玉米、肉類、海鮮、大豆。中國部分能源、糧食進口來自俄羅斯,但還有許多來自於會制裁中國的國家,倘若她進犯臺灣。就算這些國家不制裁中國,中國海軍缺乏全球影響力來防衛她能源、糧食、其他重要物流的航線。對臺灣開戰,即便是對北京而言的勝仗,將重創中國經濟,進而威脅國內政治穩定,迎來中國夢的破碎,而非實現。
耐心對抗耐心
美國或臺灣不應就此而自我感覺良好。中國奉行的正是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倘若北京最終成功取得臺灣,會重創華府的亞洲、甚至是歐洲盟友對華府的信任;接著是澳洲、日本、南韓、與其他國家,不是勉強接受中國、就是準備在沒有美國協助的情況下,自我防衛。
中國戰略耐心制台,唯一能予以反制的,就是運用相同程度的耐心;就在中國的戰備威脅不停變化、成長之際,美國、臺灣必須持續運用威懾的手段。這對美國是個艱鉅的任務,就在她GDP的全球占比不到25%之際(相較於1960年代的40%),美國海軍也抱怨戰艦不夠,不足以完成所有任務。對臺灣更是艱鉅了,因為其國防花費僅占GDP的2.1%,而且也只在最近才更新戰術,自以往不切實際的昂貴先進設備以延緩中國攻擊、走向現在更實際的「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包括水雷、短程導彈、民防(譯按:指戰時為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免受敵軍侵害,而對民眾所作的組織訓練)、游擊戰。但倘若臺灣海峽的長期僵局是未來常態,在這場競賽中堅持越久的,越可能是贏家。
原文出處【圖片為文章示意圖,翻攝自facebook.com/MilitarySpokesman】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6月23日刊登於《外交》(Foreign Affairs)網站,文章標題為Beijing Is Still Playing the Long Game on Taiwan。筆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
續:黎安友:北京對臺灣問題,仍從長計議(上)
為何中國尚未準備侵臺?
等待的競賽
(上)篇以不少事實為基礎,預測了中國近期內犯臺。這些事實並非錯誤,只不過不完整。還有些事實更接近全貌,顯示中國在面對臺灣問題時,仍奉行戰略耐心。第一,中國領導階層—姑且不論對錯—似乎確信中國比西方國家更能處理自身問題。中國領導階層並不否認學者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與布蘭德斯(Hal Brands)所提過的中國內部問題,但他們相信西方國家正衰退,受累於處置不當且成長緩慢的經濟、社會分裂、無能的領袖。然而中國的戰略專家似乎不相信中國與西方國家已達到有利於中國的權力平衡。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就表示:「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仍有侷限。儘管是個大國,中國卻認為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確實如此,考量其人均GDP仍然遠遠落後於先進經濟體」。(譯按:(上篇)引用貝克利、布蘭德斯的話:中國自知國力達巔峰,預期衰退將至)
北京能夠承擔持續的等待,等待西太平洋霸權落入手中。在華府知道協防臺灣超過能力所及、臺灣官方也了解華府失去與中國衝突的興趣之際,臺灣就會務實與北京交涉出北京能接受的約定。此刻,中國只需威懾臺北與華府、防止臺灣正式獨立。因此北京的軍力展示並非即刻攻擊的序幕,而是爭取時間的策略,以待歷史順勢發展。
第二,對照於普遍對中國的求戰印象,北京已證明她在尋求其他目標時,是奉行戰略耐心。南中國海就是一例,中國在此軍事化了七座人工島,卻未引發與美國一戰、或引起相關國家的領土申索。原因是中國只在已控制的島礁上建築工事,並不斷聲稱她並沒有做那些她實際在做的事。而相關國家的領土申索太弱勢,無法直球對決中國,美國也缺乏申索的合理性,因為她在中國的造島處沒有領土主張。北京實質控制的黃岩島(菲律賓稱為Scarborough Shoal),禁止他國進入,她自己也未攻占;與中國相爭黃岩島的國家—是這些申索國中唯一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國家—菲律賓,卻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興趣援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以軍事途徑自我防衛。
中國也改變了爭議中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戰略現狀,卻未引發武裝衝突,中國於日本領海的海上部署雖然由不定期、升高至經常性的,但是出現的除了海軍,也有較不具威脅性的海岸警衛隊、海上民兵、漁船。(譯按: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2017年5月28日一篇新聞整理,日本於2014年監測到武裝的中國海岸警衛隊、中國海軍巡防艦與驅逐艦改造的中國海警船,出現於日本領海。)北京在爭議的印度拉達克(Ladakh)邊境地區也運用相似的伎倆;中國與印度都在邊界建築工事,只不過中國起步早,取得許多優勢,儘管如此,中、印在該區只發生過一次證實的開槍事件,而且迅速就受到控制。
中國也在印度洋周邊國家投資民用港口;看似是民用,其實可作為海軍行動基地。不過照舊,中國此舉只讓警報響起,未引起任何反制行動。北京又在非洲、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大洋洲發揮經濟、外交的影響力;並在各個國際機構擁有制定規範的權力,好讓各政府與中國利益為伍;再次,中國只引發警報卻未招來有效的反制。而上述外交、經濟、軍事的「灰色地帶策略」(gray zone tactics)證明了中國的戰略行為是朝長期、而非短期的方向發展;中國在許多競技場域,從沒有位置到現今的占據一方,卻未引來實質的反制,也少有武裝衝突(除了中印邊界拉達克地區)。中國迄今的對臺政策,也可見上述的戰略謹慎:北京升高緊張、威懾臺獨勢力卻不擴大危機。
最終,習近平從俄烏戰爭可能習得的,絕非西方國家不會以軍事嚴懲領土侵略行為,而是戰爭是艱難且代價高昂的。目前沒有理由相信習近平的身邊盡是唯唯諾諾之輩(普丁似乎是如此),告訴他能以戰輕取臺灣。不過就算習近平身邊都是這樣的人,俄烏戰爭的僵局也會提醒他,戰爭無法預測、要統治頑強抵抗的人將是代價高昂。中國犯臺所需的水陸兩棲行動,遠比俄羅斯入侵烏俄蘭的陸路侵略要來得艱難。習近平一直以來都在改革中國軍事的命令結構、加強水陸兩棲行動的訓練,但是中國軍隊未經過實際戰鬥的試煉。同時,美國出手協防臺灣的機率增高了,就在反中情緒在美國、歐洲升高之際—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在5月親口表示,武力協防臺灣是「我們作出的承諾」(the commitment we made)。
就算北京能以戰奪得臺灣,戰後她能否保持贏面,尚未明朗。就如同俄羅斯遭阻絕於西方經濟門外,刺痛了莫斯科,中國贏得臺海戰役之後,經濟將嚴重受創。中國70%的石油、31%的天然氣靠進口;雖然是全球最大的煤生產國,中國還是需要進口更多的煤。而她雖然致力於糧食自給,卻仍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尤其是玉米、肉類、海鮮、大豆。中國部分能源、糧食進口來自俄羅斯,但還有許多來自於會制裁中國的國家,倘若她進犯臺灣。就算這些國家不制裁中國,中國海軍缺乏全球影響力來防衛她能源、糧食、其他重要物流的航線。對臺灣開戰,即便是對北京而言的勝仗,將重創中國經濟,進而威脅國內政治穩定,迎來中國夢的破碎,而非實現。
耐心對抗耐心
美國或臺灣不應就此而自我感覺良好。中國奉行的正是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倘若北京最終成功取得臺灣,會重創華府的亞洲、甚至是歐洲盟友對華府的信任;接著是澳洲、日本、南韓、與其他國家,不是勉強接受中國、就是準備在沒有美國協助的情況下,自我防衛。
中國戰略耐心制台,唯一能予以反制的,就是運用相同程度的耐心;就在中國的戰備威脅不停變化、成長之際,美國、臺灣必須持續運用威懾的手段。這對美國是個艱鉅的任務,就在她GDP的全球占比不到25%之際(相較於1960年代的40%),美國海軍也抱怨戰艦不夠,不足以完成所有任務。對臺灣更是艱鉅了,因為其國防花費僅占GDP的2.1%,而且也只在最近才更新戰術,自以往不切實際的昂貴先進設備以延緩中國攻擊、走向現在更實際的「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包括水雷、短程導彈、民防(譯按:指戰時為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免受敵軍侵害,而對民眾所作的組織訓練)、游擊戰。但倘若臺灣海峽的長期僵局是未來常態,在這場競賽中堅持越久的,越可能是贏家。
原文出處【圖片為文章示意圖,翻攝自facebook.com/MilitarySpokesman】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6月23日刊登於《外交》(Foreign Affairs)網站,文章標題為Beijing Is Still Playing the Long Game on Taiwan。筆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