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疑似個案24小時內須通報

2022-06-24 10:01:46
2751
猴痘疫情入侵亞洲,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3日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
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消息,猴痘疫情入侵亞洲,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3日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
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目前尚不清楚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保毒宿主(reservoir)為何。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猴痘疫情過去多發生於非洲西部及中部,惟此波疫情除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中非共和國等仍持續報告病例外,歐美國家包括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
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目前尚不清楚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保毒宿主(reservoir)為何。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猴痘疫情過去多發生於非洲西部及中部,惟此波疫情除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中非共和國等仍持續報告病例外,歐美國家包括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
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