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決策圈救得了朱立倫?
.jpg)
2022-01-12 17:21:39
18962
雖然今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多數縣市都是現任者尋求連任,選情相對穩定,但若各縣市各自為政,就很難擬出確實可行的競選主軸,各縣市各自為政、自求多福的結果,就容易被團結的綠營各個擊破,輸掉原本可以贏的戰爭。朱立倫的「擴大決策圈」權宜的託詞,還是真心要做,看看後續有沒有推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就會逐漸明朗了。
單厚之/評論
國民黨中二補選、林昶佐罷免案雙敗,黨主席朱立倫敗選當天神隱,代表國民黨舉行記者會的文傳會主委凌濤又把失敗定位為「過去設定的政治框架」,引發藍營一片罵聲。朱立倫隔天改口說「對於任何失敗或責難,我一肩扛起」,卻仍無法止住藍營的怒火,今天又加碼承諾會擴大決策圈,歡迎韓國瑜、趙少康、侯友宜、盧秀燕共同參與決策。
「責任一肩扛」、「擴大決策圈」這樣的話,如果是1月9日敗選的當天,就從朱立倫口中說出,藍營支持者不僅不會罵朱立倫,還會給朱立倫一定程度的掌聲,肯定朱立倫知恥知病,但這話晚了兩天,味道就全變了。事實上,凌濤當天的談話,不僅是甩鍋給前主席江啟臣而已,所謂「讓中間及淺藍選民都非常厭惡…要積極努力避開大家對於政治對決的厭惡」,也是在暗批以趙少康為首的「戰鬥藍」。
國民黨應該擴大決策圈,是趙少康在國民黨中央甩鍋隔天提出的主張,面對各界對朱立倫的強烈不滿,趙少康表態支持朱立倫續任,但也建議朱立倫擴大決策圈。朱立倫今天的正面回應,代表國民黨中央的態度,在短短三天之內,已經180度大轉彎了。在外界強大排山倒海的壓力下,國民黨中央也不得不轉。
朱立倫這次回鍋黨主席,用人風格被批評為「用人唯私」、「論功行賞」,整個黨中央的人事布局,都像是為了對付黨內假想敵而準備,所以只要非朱系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朱立倫親自推動的「同舟計畫」,也被批評是為了傅(山昆)萁、鍾小平量身定做。
當時國民黨中央還吹噓「同舟計畫」成效多卓著,傅(山昆)萁還跳出來酸馬英九是「崇禎」、朱立倫是「劉邦」。結果在林昶佐罷免案中,「同舟計畫」的負面效應完全顯現,國民黨地方議員和鍾小平互相攻擊;而當初被推崇是劉邦的朱立倫,在開票當天的表現,卻活生生像是「崇禎」。
民進黨全代會去年11月就已經通過《2022年直轄市與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將六都、連任執政縣市、非執政縣市的候選人都由黨主席徵召,只有基隆市、新竹市、屏東縣等三個民進黨非連任的執政縣市需要初選。但民進黨仍然於去年底就成立了選舉對策委員會,邀集黨內要角共同參與。
民進黨成立選對會的目的在於,提前凝聚黨內共識、減少雜音、平衡黨內勢力,讓黨最後的提名結果,更容易能夠落實,讓黨的戰力、利益最大化。相形之下,近來屢戰屢敗、基本盤遠比綠營來得更小的國民黨,反而沒有類似的機制。
國民黨無論黨員結構或中常會的組成,都與社會嚴重脫節,中常委沒有民意基礎、選不上公職的是多數,有民意基礎的反而是少數,中常會的政治分量嚴重不足,所做成的任何決策自然無法影響國民黨的公職,無論是縣市長、立委、議員。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國民黨主席身上,在2015年朱立倫以新北市長身分兼任黨主席之後,幾任的黨主席包括洪秀柱、吳敦義、江啟臣以及這次的朱立倫,都明顯有選票基礎、政治能量皆不足的問題,所以即便掌握黨機器,但仍舊是弱勢黨中央。
按理講,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可以新設其他的平台或機制,來解決黨中央和中常會民意基礎、政治能量不足的問題。像馬英九執政時期,就有「中山會報」、「五人小組」,以此架空、取代中常會的功能。而民進黨的「選對會」也有類似的味道,找來黨內真正有實權、有能量的代表,取代原本可能充斥派系代理人的中常會。
趙少康所提的「擴大決策圈」也是一樣,以朱立倫連吞二敗的情況下,如果閉門造車進行「九合一」的提名跟布局,必然會發生很多的困難,地方任何的反彈也都不是現在的黨中央有能力處理的。如果能夠擴大決策圈,讓更瞭解地方、更有政治能量的人參與,就可減少事前的誤判,事後也有人協助化解紛爭。
但朱立倫選這個黨主席本來就是為了2024鋪路,自然沒有分權或集體領導的想法,過去幾任國民黨的「弱勢黨主席們」,也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或是即便願意這樣做,但政治的能量與手腕卻不足(如前任的江啟臣)。朱立倫今天雖然看似被動接了趙少康的這個球,但講的卻是「歡迎」韓、趙、侯、盧共同參與決策,不管黨的提名、重要決策,大家一起來。
朱立倫的「擴大決策圈」是被藍軍憤怒逼出來的,雖然說「歡迎共同參與、不管任何事情」,但似乎並非是一個新的決策機制或平台,也並非「集體領導」。在黨中央弱、地方諸侯強的政治現實下,即便朱立倫是誠心想要建立集體領導的機制,地方諸侯都未必願意買單;遑論朱立倫並非真心要做,成功的機率就會更低。
雖然今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多數縣市都是現任者尋求連任,選情相對穩定,但若各縣市各自為政,就很難擬出確實可行的競選主軸,各縣市各自為政、自求多福的結果,就容易被團結的綠營各個擊破,輸掉原本可以贏的戰爭。朱立倫的「擴大決策圈」權宜的託詞,還是真心要做,看看後續有沒有推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就會逐漸明朗了。
國民黨中二補選、林昶佐罷免案雙敗,黨主席朱立倫敗選當天神隱,代表國民黨舉行記者會的文傳會主委凌濤又把失敗定位為「過去設定的政治框架」,引發藍營一片罵聲。朱立倫隔天改口說「對於任何失敗或責難,我一肩扛起」,卻仍無法止住藍營的怒火,今天又加碼承諾會擴大決策圈,歡迎韓國瑜、趙少康、侯友宜、盧秀燕共同參與決策。
「責任一肩扛」、「擴大決策圈」這樣的話,如果是1月9日敗選的當天,就從朱立倫口中說出,藍營支持者不僅不會罵朱立倫,還會給朱立倫一定程度的掌聲,肯定朱立倫知恥知病,但這話晚了兩天,味道就全變了。事實上,凌濤當天的談話,不僅是甩鍋給前主席江啟臣而已,所謂「讓中間及淺藍選民都非常厭惡…要積極努力避開大家對於政治對決的厭惡」,也是在暗批以趙少康為首的「戰鬥藍」。
國民黨應該擴大決策圈,是趙少康在國民黨中央甩鍋隔天提出的主張,面對各界對朱立倫的強烈不滿,趙少康表態支持朱立倫續任,但也建議朱立倫擴大決策圈。朱立倫今天的正面回應,代表國民黨中央的態度,在短短三天之內,已經180度大轉彎了。在外界強大排山倒海的壓力下,國民黨中央也不得不轉。
朱立倫這次回鍋黨主席,用人風格被批評為「用人唯私」、「論功行賞」,整個黨中央的人事布局,都像是為了對付黨內假想敵而準備,所以只要非朱系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朱立倫親自推動的「同舟計畫」,也被批評是為了傅(山昆)萁、鍾小平量身定做。
當時國民黨中央還吹噓「同舟計畫」成效多卓著,傅(山昆)萁還跳出來酸馬英九是「崇禎」、朱立倫是「劉邦」。結果在林昶佐罷免案中,「同舟計畫」的負面效應完全顯現,國民黨地方議員和鍾小平互相攻擊;而當初被推崇是劉邦的朱立倫,在開票當天的表現,卻活生生像是「崇禎」。
民進黨全代會去年11月就已經通過《2022年直轄市與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將六都、連任執政縣市、非執政縣市的候選人都由黨主席徵召,只有基隆市、新竹市、屏東縣等三個民進黨非連任的執政縣市需要初選。但民進黨仍然於去年底就成立了選舉對策委員會,邀集黨內要角共同參與。
民進黨成立選對會的目的在於,提前凝聚黨內共識、減少雜音、平衡黨內勢力,讓黨最後的提名結果,更容易能夠落實,讓黨的戰力、利益最大化。相形之下,近來屢戰屢敗、基本盤遠比綠營來得更小的國民黨,反而沒有類似的機制。
國民黨無論黨員結構或中常會的組成,都與社會嚴重脫節,中常委沒有民意基礎、選不上公職的是多數,有民意基礎的反而是少數,中常會的政治分量嚴重不足,所做成的任何決策自然無法影響國民黨的公職,無論是縣市長、立委、議員。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國民黨主席身上,在2015年朱立倫以新北市長身分兼任黨主席之後,幾任的黨主席包括洪秀柱、吳敦義、江啟臣以及這次的朱立倫,都明顯有選票基礎、政治能量皆不足的問題,所以即便掌握黨機器,但仍舊是弱勢黨中央。
按理講,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可以新設其他的平台或機制,來解決黨中央和中常會民意基礎、政治能量不足的問題。像馬英九執政時期,就有「中山會報」、「五人小組」,以此架空、取代中常會的功能。而民進黨的「選對會」也有類似的味道,找來黨內真正有實權、有能量的代表,取代原本可能充斥派系代理人的中常會。
趙少康所提的「擴大決策圈」也是一樣,以朱立倫連吞二敗的情況下,如果閉門造車進行「九合一」的提名跟布局,必然會發生很多的困難,地方任何的反彈也都不是現在的黨中央有能力處理的。如果能夠擴大決策圈,讓更瞭解地方、更有政治能量的人參與,就可減少事前的誤判,事後也有人協助化解紛爭。
但朱立倫選這個黨主席本來就是為了2024鋪路,自然沒有分權或集體領導的想法,過去幾任國民黨的「弱勢黨主席們」,也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或是即便願意這樣做,但政治的能量與手腕卻不足(如前任的江啟臣)。朱立倫今天雖然看似被動接了趙少康的這個球,但講的卻是「歡迎」韓、趙、侯、盧共同參與決策,不管黨的提名、重要決策,大家一起來。
朱立倫的「擴大決策圈」是被藍軍憤怒逼出來的,雖然說「歡迎共同參與、不管任何事情」,但似乎並非是一個新的決策機制或平台,也並非「集體領導」。在黨中央弱、地方諸侯強的政治現實下,即便朱立倫是誠心想要建立集體領導的機制,地方諸侯都未必願意買單;遑論朱立倫並非真心要做,成功的機率就會更低。
雖然今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多數縣市都是現任者尋求連任,選情相對穩定,但若各縣市各自為政,就很難擬出確實可行的競選主軸,各縣市各自為政、自求多福的結果,就容易被團結的綠營各個擊破,輸掉原本可以贏的戰爭。朱立倫的「擴大決策圈」權宜的託詞,還是真心要做,看看後續有沒有推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就會逐漸明朗了。
作者介紹
-
單厚之
媒體工作者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