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企業家峰會 汪洋警告企業界與「台獨」劃清界線

2021-12-07 17:33:30   5136

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7日在中國南京登場,採南京、台北兩地視訊方式舉行。中方峰會副理事長張平開幕式上宣讀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賀信,內文警告,希望峰會團結兩岸企業界人士,堅決與台獨分裂勢力劃清界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綜合報導,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7日在中國南京登場,採南京、台北兩地視訊方式舉行。中方峰會副理事長張平開幕式上宣讀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賀信,內文警告,希望峰會團結兩岸企業界人士,堅決與台獨分裂勢力劃清界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汪洋稱,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兩岸投資交流發展蓬勃發展,貿易投資規模大,為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好處。大陸始終是廣大台商、台企投資和發展進步的倚靠。

汪洋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一貫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會變,率先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政策不會變,為台商台企辦好事的舉措不會變。希望峰會雙方理事會團結兩岸企業界人士,管大事、明大義、興大道,堅決與台獨分裂勢力劃清界線

郭台銘:期許企業攜手合作

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今天上午舉行,鴻海創辦人、峰會台方副理事長郭台銘在會上致詞聚焦在氣候變遷及能源議題,他表示,碳達峰與碳中和是兩岸企業都必須共同面對,兩岸企業的生產供應鏈具有緊密連結,對上、中、下游影響甚大,我們期許兩岸企業可在碳達峰及碳中和議題上攜⼿努力,共同達成碳減排標準的協議推動。

此外,對於延續兩年的疫情,郭台銘表示,兩岸企業合作努力以早期預警與實時監測系統,避免類似的大流行威脅對於經濟與生活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再次發生。他提議,可應用基因工程等新科技,發展便宜、快速、並準確地能同時檢測幾百種病原體或生物標記的檢測技術如我前面所提,這些為疫情的準備不應視為成本,而應視為可為政府提供大量回報的投資。

郭台銘於2021兩岸企業家紫⾦⼭峰會演講內容如下:

講題:從兩大挑戰看兩岸企業合作之變局、新局與格局

2021年對全球企業家而⾔都是⼀個充滿變局與嚴峻挑戰的⼀年,疫情在全球肆虐,不斷演化的病毒與疫苗的短缺,造成了全球交通運輸業的中斷與停滯,尤其所有的進出口產業都出現了供應鏈阻斷的危機,時⾄今日尚未見任何緩解,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的天災在世界各地都傳來災情,極端氣候的快速變遷、反聖嬰氣象變異所帶來的災害,無論是經濟發達的富裕地區或經濟弱勢的偏鄉無⼀倖免,代表不可逆轉的地球暖化與地球生態浩劫已經正式向人類發出警⽰,進行反噬,就連我⽗親⽼家,偏遠的⼭⻄省晉城市區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破壞性洪災水患,所幸在上個⽉在格拉斯哥所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上,世界各國提倡並承諾共同對抗氣候暖化的行動⽅案,⽅使全球共同面對氣候問題,露出了曙光。

尤其中國⾝為發展中的大國,曾提出具體的減碳目標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這個責任承諾的背後隱藏了兩個困難,⼀是如何參與甚⾄促成乾淨能源的產業轉型過程,二是如何戰勝極端氣候帶來的時間壓力。

面對全球疫情肆虐與氣候變遷兩大世紀挑戰,今天與參與峰會的領導及企業家們⼀起探討如何推動兩岸企業面對挑戰之變局、新局與格局。

1.碳達峰與碳中和將造成兩岸企業都必須共同面對:「應用能源的新課題」並引領「能源應用的新產業」

變局:在因應全球氣候暖化議題的趨勢上,綠色經濟、淨零減排,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議題。如何發展低碳排的清潔能源,達成碳達峰及碳中和,為未來企業應用能源之新課題,也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生存考驗。

目前變局所產生的因素與能源政策息息相關,全球重要的供應鏈客⼾在面對選擇生產基地時,必將「發電量是否能穩定供應」以及使用燃媒、天然氣發電造成的「高碳排放超標」二項不確定因素及不可控管的挑戰放⼊重點考量;高科技業者不論是未來的新興產業、半導體,面板,精密機械等等,都被要求必須分散製造地點,這趨勢已然形成,所以考量低碳減排同時也要顧慮發電量穩定供應,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只能算是備用能源或備載能源,對於高科技產業是⼀種不可依賴,不穩定的能源源頭,充⾜及穩定的能源供應,是產業經濟成長依賴的動力,不論是半導體、精密製造、5G、雲端網路、元宇宙、數字經濟,那⼀項不需要用到大量穩定、充⾜供應的清潔能源,台灣也必須在能源政策上正視這個問題,避免短期帶來的是對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傷害,長期也無法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全球目標。兩岸企業的生產供應鏈具有緊密連結,對上、中、下游影響甚大,我們期許兩岸企業可在碳達峰及碳中和議題上攜⼿努力,為全球氣候暖化議題做出貢獻。

新局:在格拉斯哥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結束後,全球的經濟體或全球經濟產業鏈已經認識到碳減排的數據標準即將成為國際上重要而必須執行的戰略指標,亦為國際間推行綠色經濟、淨零減排前需事前確立的執行⽅向。目前兩岸企業間尚無⼀致的碳減排共同標準,使得出口產品到全球各國時,因為碳減排數據標準與國際碳減排標準具有落差,致兩岸企業增加碳稅及碳匯成本。期盼未來兩岸企業能共同達成碳減排標準的協議推動。

另外兩岸在基因工程都有⼀定程度的國際水平能力,亦是能夠使用動/植物基因改造的技術來為環保減碳所用。我所講的並⾮⼀般所指基因改造的⾷物,而是用基改的植物來減少碳排放或是成為捕捉碳排放的樹⽊。例如已知有生化科技研究單位正在研發⼀種新型的基改技術、將種植出快速成長(也許只要幾年)但是專⾨捕捉二氧化碳的樹⽊。另外⼀種基改動物,就是改造豬/牛的消化酵素分解或抑制消化酵素排放,可以大大的減少牛隻、豬隻的甲烷氣體排放量。

據調查報告指出全球牛/豬等動物每年排放出甲烷氣體的排放量超過之前所有航空器的總體排碳量。綜上所述,兩岸的企業科技能量可以攜⼿合作,包括以基因改造的新樹種來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捕捉碳排放。而農牧業的基改動物以減少排碳而採取生物科技的基因改造技術合作,在減碳議題上會是多贏的新局,因為這種減碳不必再用電,避免造成二次排放及用電量再次增加,且可以避開基改⾷物的爭執議題。

技術⼀旦成熟應用,可以立即大量推廣,可以預期碳達峰時間的提早達標、碳中和的美麗願景可以拭目以待。目前最重要的嚴峻考驗就是碳達峰,除了被進口國收取碳稅之外,還必須用未來可預見的高價去購買碳匯。如果兩岸的企業家目前什麼事都不做,企業的競爭力會輸在起跑點上。如果起而行的話,以兩岸人民的智慧及科技實力、強強聯⼿,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新危機,我們有信心把這個危機變成轉機,因為這個新議題對全球的企業而⾔都是新課題。

格局:

面對變局,「應用能源的新課題」將引領「能源應用的新產業」,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表⽰在遇見挑戰的時候,同時也會創造大量的機會,解決問題要靠創新,創新則需要科技,大部分的科技創新都需要企業家來發揚光大,期許兩岸企業家都能做好準備,面對新課題,迎來新產業。

2.面對疫情的肆虐,發揮兩岸企業界的運籌能力,建立健康永續的新常態社會

變局: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百年⼀次的瘟疫,大流行到今天已將近兩年,從感染人數、死亡人數、流行的國家數看來都是⼀場人類的世紀浩劫。新冠肺炎大流行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企業、改變了我們每⼀個人。大流行第⼀年亞洲國家採取邊境管制、全民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廣泛的病毒篩檢的公共衛生防疫政策,有效的壓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擴張。

大流行第二年面對delta變異株的新流行及新冠疫苗接種的不平均,全球陷⼊另⼀波更大的新冠大流行,世界各國無⼀倖免,因疫情所衍生的供應鏈斷裂影響了企業的運作也干擾了日常生活,疫情從「被動阻隔」到「主動抗疫」,新冠肺炎對人類生活造成的變局將演變為生活及生產的新常態,疫情控制的好壞只有相對沒有絕對,疫情控制能力的高下是考驗運籌能力的新挑戰,更是兩岸企業在促進人類永續健康和維持全球供應鏈順暢的新課題。

兩岸目前往來均要求長時間的隔離防疫,疫情深刻的影響兩岸關係的密切的經貿合作。後疫情時代裡,如何在兩岸既有經貿基礎上,逐步、有序、可控的進行防疫合作以回復疫情前兩岸經貿之順暢,將為兩岸所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新局:如何在經濟活動復甦與疫情控制之間取得平衡,以動態決策與科技⼿段,應用簡單、便宜、高性能,並能在新的大流行威脅出現時快速並大規模檢測的平台,強化防疫能力,開創疫後新境界。近期歐美疫情再起,全球多國也已經歷第三波甚⾄第四波的疫情高峰,而南⾮更出現新變種病毒株「Omicron」,Covid19幾乎已經可以說不只是Covid20甚⾄可以預見會是Covid22。

防疫需要仰賴科學⽅法及科學數據為基礎,擬定建設性及前瞻性的做法及政策。例如採取分級式、科學式的控管,⼜例如發展簡單、便宜、高性能的檢測平台,讓人民可以⾃行操作常規的居家篩檢,而在潛在的大流行威脅出現時,能夠在幾週內快速開發並大量生產針對新病毒的試劑,提供人民進行大規模檢測,以控制病毒傳播以及減輕既有醫療系統的過度負擔。

格局:兩岸企業合作努力以早期預警與實時監測系統,避免類似的大流行威脅對於經濟與生活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再次發生。這些準備不是成本,而應視為可提供大量回報的投資。未來疫情並不會完全消退,將會持續性地影響全世界。因此,我們除了在經歷這次疫情並尋求解⽅外,也應記取教訓為下⼀次疫情的來臨作出充分準備。具體來說,我們可應用基因工程等新科技,發展便宜、快速、並準確地能同時檢測幾百種病原體或生物標記的檢測技術如我前面所提,這些為疫情的準備不應視為成本,而應視為可為政府提供大量回報的投資。【中評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