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整合照護新模式獲國際肯定 健保署擬調整給付

2021-11-16 13:09:12   963

台灣高齡化趨勢,國內專家提出本土整合照護新模式,並耗時一年試辦,證實能提升高齡長者體能、認知功能及生活品質,研究獲國際期刊肯定,健保署研擬調整給付,以利社區實踐。

綜合報導,台灣高齡化趨勢,國內專家提出本土整合照護新模式,並耗時一年試辦,證實能提升高齡長者體能、認知功能及生活品質,研究獲國際期刊肯定。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與其讓多重慢性病患分科看診,整合門診更符合成本效益,將規劃調整健保給付方式,希望透過更好的給付模式作為誘因,讓更多醫療院所願意投入高齡整合門診。

因應人口高齡化挑戰,榮陽交團隊提出「價值導向全人整合照護」台灣模式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網站消息,人口高齡化是全球永續發展的共同挑戰,尤其是對於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到底有沒有屬於台灣本土的高齡照護最佳服務模式?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陳亮恭教授,證實接受價值導向全人照護,能提升高齡長者體能、認知功能及生活品質。

陳亮恭教授團隊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展開為期一年的隨機分配試驗,找到平均年齡72.3歲、共計398位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參與研究,並讓門診醫師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

研究組的長者接受門診全人整合照護之外,更進一步以多元生活介入,包括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與團體課程的社會連結,而對照組的長者則只接受傳統照護。經過一年試驗,研究團隊發現接受全人整合照護加上多元生活介入的長者,顯著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更能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這群長者三高慢性病的控制、不當用藥都有明顯改善。這項成果,獲得重量級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的青睞,不僅接受刊登之外更撰寫評論。

期刊評論認為,研究團隊將生活品質以及價值醫療的評估指標納入,有別於傳統臨床醫療的血壓、血糖、膽固醇等生物指標,更能掌握高齡長者維繫生活品質及全人照護的全貌,是極為大膽的創新。《刺胳針.健康長壽》直接建議國際,未來可仿效這項台灣本土的研究設計,驗證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成效。此外,本研究中高齡長者抽菸與飲酒分別只有5%及9%的低比例,更顯現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因為戒菸與戒酒是相對容易在短期研究中改善的健康風險,而研究中低菸酒比例更能彰顯這些成效,是來自於全人整合照護與多元生活的介入。

陳亮恭院長表示,以美國經驗為例,5%多重複雜照護需求的長者,就佔整體醫療支出的50%,其中多數是有多重疾病與失能的高齡長者,此一現象全球皆然。由於病情與照顧的複雜,醫療與長照體系多半難以建立以全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間接導致難以管控的醫療費用支出,且高度影響高齡者照護品質與生活品質,是故全球無不致力於發展兼顧疾病照護與失能、失智預防的有效模式。

他說,對於快速高齡化的台灣而言,高齡民眾每年門診次數接近30次,且國民不健康存活時間持續增加,這都是台灣社會永續發展的挑戰,這項研究成果引領國際高齡照護的發展,更應該全面於台灣落地。現階段健保針對疾病治療提供平價且便捷的服務,但失能、失智預防與其他預防保健獨立於其他政府部門,未能與健保的醫療服務結合,畢竟這些已經罹患慢性病的個案後續失能與失智風險較高,更應該結合慢病管理而提供整合介入,且介入模式必須具有臨床成效。

這是繼2020年發表「台灣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簡稱THISCE)研究,以台灣本土模式證明涵蓋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與疾病衛教社區化的多元介入,能有效降低衰弱與認知退化後,研究團隊再將試驗對象延伸至多重慢病民眾,並透過多元生活介入的健康促進結合慢病管理,與門診醫師合作,以更全面的全人照護精神以及價值醫療架構,探討本土高齡照護的最佳服務模式。

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支持下,陳亮恭團隊將在關渡社區將研究成果進行社區化的落地推動。關渡社區的民眾至關渡醫院就醫時,可由團隊進行評估與轉介。關渡醫院將在社區開設多元據點,由比照研究中完整多元介入至單一運動、文康、社會連結、營養與疾病衛教等,且考量社區民眾的不同需求,也將建立虛擬關渡社區,以系列線上課程讓無暇參與實體課程的民眾也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讓社區中高齡民眾能在慢病管理之餘亦能得到有效的生活介入,進而以整體社區為目標,建構健康長壽的宜居社區。

【圖片來源:中央社(陽明交通大學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