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8成兒少認網路霸凌嚴重 逾2成曾受害

2021-10-22 11:31:10   1626

兒少使用網路時間倍增,霸凌場域也從校園轉移至網路,兒盟最新調查,近8成兒少認為網路霸凌情形嚴重,卻僅有2成被霸凌者願求助師長,也有逾2成兒少因被霸凌想傷害自己。

八成兒少認為現在網路霸凌的情形嚴重、二成六被網霸兒少想自我傷害

兒童福利聯盟網站消息,兒福聯盟自2017年開始與可口可樂基金會共同啟動「我有我的霸免權」反霸凌聲援計畫,去(2020)年更因應教育部新上路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針對數位原住民疾呼停止網路霸凌;今年持續關心網路霸凌議題,再度針對七年級至高三兒少進行調查,並於「2021台灣兒少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中[1]發現,隨著兒少使用網路時間倍增,網路已然成為兒少重要生活圈,網路霸凌問題似乎也方興未艾,調查發現超過兩成(21.1%)的兒少曾遭受網路霸凌,等於平均每五個兒少就有超過一個曾被網路霸凌,這些曾被網路霸凌的兒少最常見被霸凌的方式為「被某人莫名的攻擊或指責」佔64.1%、「收到某人傳送給我激烈批評的訊息或留言」有50.0%,以及「被某人在網路上散播傷害我的不實指控或謠言破壞我的名譽」有45.2%,以言語攻擊或散布謠言為主。詢問這些兒少被網路霸凌的平台及對象,發現平台以通訊軟體佔最高75.5%、其次為社群網站有70.4%;而霸凌者則以同學或朋友佔最多將近八成(79.0%)、陌生人21.5%以及網友16.4%,想見兒少面臨的網路霸凌事件多為現實世界人際關係的延伸。

進一步詢問遭遇網路霸凌對自我心理的影響,結果顯示其中有48.0%的兒少感到慌張焦慮,有55.1%覺得傷心沮喪,以及有66.3%覺得生氣憤怒,尤其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每四個就有一個被網路霸凌的兒少曾想過要傷害自己(26.0%),也難怪有高達近八成(78.8%)的兒少認為現在網路霸凌的情形嚴重。

近八成被網霸兒少不求助大人、近六成覺得說了也沒用

調查進一步詢問兒少,如果遇到網路霸凌時可以信任的求助對象是誰,八成以上孩子(80.3%)覺得可以信任家長或老師,但實際遇到網路霸凌時,卻僅22.4%的孩子會報告老師或家長,有一成以上被網路霸凌兒少(12.8%)表示不會跟任何人求助。為什麼不想和大人求助?近六成兒少 (59.4%)表示講了也沒用、一半左右(47.4%)則怕越處理越糟,或覺得可以自行解決(46.9%);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家庭角色在兒少成長歷程極其重要,可以說是兒少遇到問題的第一道防線。」為了解網路霸凌與家庭關係,在問卷中以家長支持量表[2]分析兒少家庭狀況,結果發現有七成左右的兒少感受不到家長的支持;進一步分析家長支持與網路霸凌的關係,發現家庭支持愈少,兒少愈容易遭受網路霸凌,且這群兒少在發生網路霸凌事件後,也較不願意跟家長或老師說。由此可知家長的支持可減少兒少遭受網路霸凌的機會,即便兒少不幸遭遇網路霸凌,家長也能夠成為孩子信任且願意求助的角色,家長與孩子日常關係的維持、支持的建立,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更顯重要。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建議教育部能因應此狀況建立校長及師長的反霸凌研習課程,校長學會以政策面解決校園霸凌問題,老師則藉由師培學習過程處理孩子糾紛及輔導技巧,藉由教育部推廣課程,懂得站在第一線處理學生霸凌事件。

網路社交焦慮、網路排擠加成網路霸凌對兒少的傷害

身為數位原住民世代的兒少,平均11歲就擁有社交帳號,甚至有超過一成(10.3%)在8歲以前就擁有帳號,網路社交能力已是現今兒少必修學分,但也有超過六成以上深感困擾及焦慮,出現了「網路社交焦慮」(62.5%),其中包括有超過四成的兒少「會留意在社群上PO文、照片或限動得到的按讚數或是愛心數」(42.4%),及「會在意同學或朋友有沒有回覆我的訊息,如:被已讀不回」(42.3%),也有五分之一的兒少「因為怕錯過同學、朋友群組裡的訊息,而幾乎無時無刻都一直盯著手機」(20.7%);進一步交叉發現,網路社交焦慮量表得分較高的兒少,被網路霸凌經驗高於得分較低的兒少(19.6%>13.6%),也更容易因已讀不回產生生氣憤怒(25.6%)、傷心沮喪(26.1%)及慌張焦慮(29.4%)的負向情緒,尤其這群有網路社交焦慮的兒少被網路霸凌,想要自我傷害的比例竟高達三成(29.8%),比沒有網路焦慮的被霸凌者(16.4%)高出一倍,網路社交焦慮問題實不容小覷。

讓兒少備受困擾的「網路排擠」可以說是網路霸凌的灰色地帶,常是因為排擠者覺得只是用隱晦方式、覺得這樣做沒有什麼(24.4%),也有26.1%的排擠者是因為從眾壓力跟著大家一起排擠對方,國中生又相較高中生狀況明顯;現今孩子的網路與現實生活難以分割,被網路排擠的狀況經常是現實人際關係的延伸,所受的傷害也不亞於網路霸凌。

兒少該怎麼面對網路社交焦慮或是網路排擠呢?白麗芳執行長建議:承認並接納就是有些人跟自己不對盤,不要想著和每個人都要處得好,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解方;控制查看社群媒體的時間,減少網路平台的反覆接觸,可以減少網路社交焦慮;或是練習正念讓自己平穩的靜下心,穩定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包含網路社交問題帶來的情緒影響。

《我有我的霸免權》兒盟X可口可樂X炎亞綸 想聽你說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說明兒盟與台灣太古可口可樂持續推動《我有我的霸免權》反霸凌計畫:五年前,可口可樂企業投入反霸凌社會議題的倡議,透過「故事販賣機」,《咘哩隧道 No!No!No!》反霸凌特展、發起反霸凌爸媽陪伴計畫…..等等多元的方式喚起大家對於兒少面臨的霸凌問題的全面關注,去年開始更針對影響當今網路世代兒少身心最嚴峻的網路霸凌問題,發起「停指霸凌-停指吧!別用手指傷害人」行動,今年邁向第五個年頭,隨著後疫情時代兒少使用網路的頻率增加,面臨的愈來越多元複雜的網路霸凌問題將更加無助,特別以「我想聽你說」為行動主題,集結了8位知名插畫家依據真實霸凌事件,創作「聽說」故事在IG上進行接力,透過畫作具體呈現青少年被霸凌的痛苦無助,並進一步提出具體解方,建立反霸凌LINE帳號「我想聽你說」,提供青少年一個安心訴說的管道,由專業社工傾聽陪伴,給予情緒出口之外,也讓青少年依循正確的方式處理霸凌事件,降低霸凌造成的傷害。

戴著象徵「青少年遭遇霸凌時,心中說不出口的傷痛」的紅手環,炎亞綸再度擔任反霸凌愛心大使,剛獲得金鐘獎的他,無論是求學或是演藝事業的發展也不是一路順遂,記者會上與分享了人生各階段的被霸凌回憶,歷經最初痛苦到無法呼吸,人生面臨抉擇的各種掙扎,最終找尋到對的解決方式,就此懷抱自信於人生大步前行,淬鍊過後的炎亞綸,以自身經驗呼籲同樣遭遇被霸凌經驗的青少年,千萬別自我封閉,找尋對的管道,說出心中霸凌傷痛,為自己勇敢發聲。

炎亞綸在記者會現場中也提到,他的粉絲都會私訊問及霸凌相關問題,他希望藉由參與《我有我的霸免權》反霸凌計畫,能了解更多霸凌議題,並提供粉絲正確協助資源;對炎亞綸而言,他認為最好的行動解決方式就是「開口訴說」,他找了一個認識十幾年的朋友深聊,就算當下未能解決問題,但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情緒也有宣洩出口,也能從聊天中更釐清狀況。

兒盟白麗芳執行長也補充說明,找到「對」的人訴說很重要,但許多遭霸凌的青少年對說出口是有疑慮的,因此兒盟建置的LINE官方帳號「我想聽你說」,就是要讓青少年有一個放心管道可以訴說,以利用正確方式處理自身事件。

《我有我的霸免權》陪青少年開口求助,免於霸凌長期傷害

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總經理何蔚表示:「霸凌的傷害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影響極深,而許多青少年遭遇霸凌的當下,不願意開口尋求協助,選擇獨自承受讓痛苦伴隨成長。我們希望透過『我想聽你說』計畫,藉由插畫家的畫作體現被霸凌者的脆弱無措,鼓勵青少年加入兒盟新建立的霸凌協助LINE帳號,選擇開口說出心中傷痛或任何霸凌相關煩惱,幫助青少年走出霸凌陰影,快樂成長。今年,我們特別感謝教育部再次力挺及通路夥伴–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的加入,一起響應反霸凌計畫。」台灣太古可口可樂長期投入資源,協助青少年發展,自2017年起,與兒福聯盟合作推動《我有我的霸免權》反霸凌計畫,今年計劃更深入溝通網路霸凌,藉由插畫「實際」看見霸凌帶來的傷害,鼓勵遭受被霸凌的青少年勇於為自己發聲及求助。

《我有我的霸免權》「我想聽你說」計畫

◆集結8位知名插畫家共創「聽說」故事並於IG進行接力
繪本作家許匡匡與兒福聯盟根據真實霸凌事件創作「聽說」故事腳本,再由插畫家依此創作圖畫,具體呈現被霸凌者說不口的傷痛。
◆兒福聯盟新建霸凌協助LINE官方帳號「我想聽你說」
除了反霸凌電話專線之外,因應青少年對於手機通訊軟體的依賴性,兒盟新建立LINE官方帳號 (LINE搜尋:@antibullying),由社工傾聽霸凌的相關煩惱,提供情緒出口並陪伴一起討論出應對方式。
◆反霸凌網站更新:提供青少年求助管道
收整插畫製作成電子繪本 ( https://issuu.com/cwlf/docs/_2_ ),吸引更多大眾關注霸凌議題,並加入兒盟LINE官方帳號資訊,方便大眾搜尋加入好友,同時收錄全台霸凌諮詢專線,提供青少年更多安心傾訴的管道 (反霸凌網站:https://antibullying.children.org.tw/ )。

[1] 兒盟在2021年06月02日至06月18日透過分層隨機抽樣進行「2021台灣兒少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霸凌經驗」網路線上調查,調查對象為七年級到高三的兒少,共收到1,175份有效問卷,其中國中生佔63.9%、高中生為36.1%,以性別分類男生42.6%,女生有56.6%、其他有0.4%。

[2] 家長支持量表題目包含:「我的爸媽會欣賞我平時的表現」、「我的爸媽會仔細傾聽及嘗試瞭解我的想法」、「我的爸媽會在我需要幫忙時幫助我」,並以四點量表勾選。

【圖片來源:中央社(兒福聯盟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