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加劇 台灣21世紀初夏季最長增至150天

2021-08-11 10:13:58   1059

在台灣本地的觀測分析顯示,台灣過去110年(自1910至2020年)的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1.6度,且近50年、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過去110年台灣的季節長度變化明顯改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至150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20至40天。

中央氣象局新聞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已於 2021 年 8 月 9 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 draft of WGI AR6)。因應此報告的公布,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共同發布「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此報告針對 AR6 所公布最新科學重要陳述與發現,進行摘要說明整理,並同步提供臺灣之歷史氣候變遷科學數據以及最新的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結果等本土資訊,以協助國人快速且正確地了解全球氣候科學評估進展與本地氣候變遷最新的科學評析情形。

依據 IPCC 所公布的最新報告,更加確認人類對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近期地球氣候系統與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人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世界各地許多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依據第六次評估報告所預估,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如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 21 世紀內將超過 1.5℃或 2.0℃。全球暖化將直接造成氣候系統的改變,包括極端高溫、豪雨、乾旱發生頻率與強度的增加、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等。

而在臺灣本地的觀測分析顯示,臺灣過去 110 年(1910-2020 年)的平地年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 1.6℃,且近 50 年、近 30 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年總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在 1961-2020 年間,少雨年發生次數明顯比1960 年以前增加。過去 110 年臺灣的季節長度變化明顯改變,21 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 120-150 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 20-40 天。未來推估部分,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情境與理想減緩情境相比較,前者對臺灣的衝擊程度將明顯大於後者。例如高溫達 36℃以上日數,在最劣情境下,21 世紀末增加約 48 天;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天數降為 6.6 天。年最大 1 日暴雨強度,在最劣情境下之 21 世紀末強度增加約 41.3%,理想減緩情境下,暴雨強度增加幅度約為 15.3%。

依據上述國內外科研成果顯示,若全球達成 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將能有效遏阻氣候中長期變遷並降低未來子孫所受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在全球暖化趨勢短期間不容易立即降低的情況下,極端天氣與氣候發生頻率仍有持續增加的可能,臺灣亦應同步持續強化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以緩解災害衝擊。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