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黨百年系列三《對臺政策篇》:反獨促統,軟硬兼施

2021-07-05 10:25:30   26398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但可以確定的是,臺灣圖生存、對岸重發展,雙方的基本需求不同。「維持現狀」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因此對岸在制訂對臺政策時,可能必須擺脫舊有的「統獨」思維,才能構建一個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兩岸新關係。

趙春山/評論

習近平7月1日在中共百年黨慶大會上說:「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但對臺灣而言,沒有「臺灣問題」,只有「兩岸問題」,而影響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變數,就是中共的對臺政策。

中共對臺政策整體形同一隻飛鳥,中共內政形同鳥的軀體,是主要變數;外交(尤其對美政策)及臺灣內部形勢變化,則似鳥之雙翼,是次要變數。一體驅使兩翼運動,兩翼帶動一體前進。前進的目標不變,但過程因受各種變數的影響,經常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

從1949年到1954年,中共實行「武力解放」臺灣的方針;1955年後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1963年,周恩來把中共對臺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分別為,一,臺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二,臺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三,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四、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1978年12月,中共舉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中共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會議除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外,並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中共內政的這一重大轉變,牽動了中共的對臺和對外政策。1979年元旦,中共「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對臺政策從「解放臺灣」進入「和平統一」時期;與此同時,中共與美國建交,完成雙方的「關係正常化」。

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是中共對臺政策的重大轉折,具有戰略和戰術的雙重意涵。戰略上,持續「和平統一」的目標不變;戰術上則包括(1)由兩岸當執政當局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2)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和進行經濟交流;(3)提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的主張。

「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原本是以國民黨為對象,但隨著臺灣出現政黨輪替,緊抱「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執政後,中共遂把「反獨」放在較「促統」更為優先的位置。即使馬總統執政八年期間,兩岸關係出現了對岸眼中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雙方也都避免在統一的問題上糾纏。

「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是希望以推動兩岸「三通四流」,來爭取臺灣民眾對中共的「向心力」。鄧小平多次指出,搞好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是中共解決國際和國內問題最主要的條件。因此,中共在面對「臺灣問題」時,也特別強調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中共雖聲稱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從未忽略美國對兩岸關係扮演的重要角色。早在中共1993年9月1日發表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中,就已明白表示「只要中美都能恪守『三個公報』的原則,雙方相互尊重,以大局為重,『臺灣問題』就不難得到解決,中美關係就一定能不斷獲得改善和發展。」

習近平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前瞻兩岸關係的發展。習在百年黨慶大會上觸及「臺灣問題」的部分雖是寥寥數行,但已勾勒出他對兩岸形勢的評估,以及他任內對臺政策的輪廓。

「統一」已納入中共對臺政策的議程表。中共將以「反獨」、「促統」齊頭並進的方式,推動統一進程,而不是在「法理臺獨」這個假議題上大費周章。而雖然「武統」聲浪甚囂塵上,但習近平仍堅持「和平統一」。中共應認知到,臺灣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也不願主動提出替代性的統一方案;因此,中共會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持續對臺施壓,希望逼使臺灣就範。

另習近平把「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並列,意味在「一中」前提下,保留兩岸談判的模糊空間。「九二共識」仍被視為兩岸談判的「通關密語」,除非雙方能協商出一個替代性的「共識」,否則很難繞過這四個字,找到談判的另一扇機會之窗。

此外,中共亦將從「反獨促統」角度,推動兩岸民間交流。換言之,交流必須有利於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助於兩岸「和平統一」。因此,中共對於交流的對象和內容,將採「區別待遇」原則,符合中共政策者將給與「獎賞」,否則即予以「懲罰」。

習在百年黨慶會上說:「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這句話是說給外力、特別是美國人聽的。習認為,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認為其中一個重大變數,就是美國的兩岸政策和中美關係出現的巨幅調整。

由於川普執政後期對中共採強硬政策,臺美關係即因中美關係每況愈下而水漲船高。「抗中」目前已成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共識,拜登政府不會放棄臺灣這張牌。美國支持臺灣,與其說是雙方共享民主價值,不如說是因為臺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而美國在亞洲的盟國,也因同樣理由支持臺灣。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但可以確定的是,臺灣圖生存、對岸重發展,雙方的基本需求不同。「維持現狀」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因此對岸在制訂對臺政策時,可能必須擺脫舊有的「統獨」思維,才能構建一個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兩岸新關係。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 趙春山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