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4月就業數據慘淡 勞力短缺限制經濟復甦

2021-05-10 09:42:27   5624


在經濟學家看來,4月份遠低於預期的就業數據反映了目前市場與勞動力供應的矛盾。而不少共和黨人和企業家則將此種短缺歸咎於拜登政府過於慷慨的救濟金政策。面對慘淡的就業數據與批評者的質疑,拜登政府仍堅定地認為,繼續「撒錢」是解決當前就業困局之本。

據澎湃新聞報道,26.6萬——美國4月份新增非農就業人數於5月7日正式出爐。然而,這一數字卻遠低於經濟學家此前估計的新增100萬個工作崗位的預期,這也是近幾十年來與預期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業數據。

「4月的就業數據顯示,我們走在了正確的軌道上,但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對這一略顯慘淡的結果,美國總統拜登依舊自信不減,他呼籲民眾「正確看待這份就業報告」,並將經濟復甦視為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

然而,許多共和黨人和商界人士卻遠沒有拜登這般樂觀。他們認為這份令人失望的就業報告表明,聯邦和州政府在失業救濟方面過於「慷慨」,使得人們不願意重返工作崗位,因此他們主張終止救濟金發放,以解決當前勞動力市場短缺的困境。據美國商會的分析,目前聯邦政府提供的每周300美元的救濟金,高於四分之一的領取者工作期間的薪酬。

「慷慨」的救濟金會是美國民眾重返工作的絆腳石嗎?拜登認為,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與此同時,低於預期的就業增長反倒強化了拜登政府繼續「撒錢」的信念。眼下,拜登正試圖讓國會通過高達4兆美元的投資和刺激計劃,以幫助美國經濟從疫情的打擊中全面復甦。

「當前,經濟復甦的最大障礙是新冠疫情。今天的報告只是一個警醒:經濟復甦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求職網站Glassdoor經濟學家丹尼爾·趙(音譯,Daniel Zhao)坦言。

救濟金太高了嗎?

在經濟學家看來,4月份遠低於預期的就業數據反映了目前市場與勞動力供應的矛盾。而不少共和黨人和企業家則將此種短缺歸咎於拜登政府過於慷慨的救濟金政策。面對慘淡的就業數據與批評者的質疑,拜登政府仍堅定地認為,繼續「撒錢」是解決當前就業困局之本。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歐巴馬政府顧問傑森·弗曼告訴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如果你去看4月份的數據,似乎每一個空缺的職位就對應著1.1名失業工人。這也說明市場上有很多工作機會,只是勞動力供應不足。」

為何會出現勞動力短缺?不少共和黨人認為指責稱,拜登政府慷慨發錢使得民眾不願意工作。亞拉巴馬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莫·布魯克斯發推文稱,「政府發給人們一大筆錢,所以他們就不工作!」布魯克斯認為這種做法「看起來很不錯,但實際上具有破壞性的」。

「我幾周前就告訴過你們,在佛羅里達州,我每天都聽到小企業說他們雇不到人,因為政府給工人發了錢,讓他們不要回去工作。」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馬可·盧比奧在推特上寫道。

儘管拜登就任總統以來,美國的就業增長較前總統川普時期有所提速,但共和黨人仍將4月份的就業數據視為拜登政府經濟刺激政策失敗的標誌。他們呼籲拜登停止發放每周300美元的救濟金。目前,阿肯色、蒙大拿和南卡羅來納等州的幾位共和黨州長還以勞動力短缺為由,終止了本州的失業補助發放。

此外,美國智庫「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專家也認為拜登的經濟刺激計劃或將導致「令人擔憂」的結果。該所經濟學家邁克爾·斯特蘭指出,許多企業表示,儘管單位小時工資提高了,但他們仍未雇到員工。斯特蘭補充說,這似乎預示著「我們失去的800萬個工作崗位中,有很多無法恢復了」。

針對上述批評與質疑,拜登辯護稱,面對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經濟刺激計劃的目標是在一年內提供幫助,「從未想過在最初的50、60天後就恢復常態」。白宮政府官員則回應稱,勞動力的短缺只是暫時的,一旦更多美國人完成疫苗接種,學校和托兒所全面開放,民眾便會重返工作崗位,經濟復甦也將趨於平穩。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4月就業增長乏力,拜登借機強調了在國會通過逾4兆美元的投資和刺激計劃的重要性,他認為有必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經濟保障。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援引一名白宮官員觀點稱,拜登政府將4月的就業報告視為推動其議程的一次機會,他們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提振勞動力市場。

目前,拜登提出的兩項經濟刺激法案包括一項2.3兆美元的「美國就業計劃」,囊括基建與稅改兩大內容;另一項是價值1.8兆的「美國家庭計劃」,預計在未來10年內向美國兒童、學生和家庭投資1兆美元,並為中低收入美國家庭提供約800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由於遭到共和黨人和部分中間派民主黨人的反對,此兩項法案的通過或將在國會遭遇阻礙。美聯社分析稱,4月就業數據公布後,拜登上述法案通過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加。

新冠疫情或改變民眾就業心理和經濟模式

不同於政府提供救濟金進而引發勞動力市場短缺的論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就業心態的轉變或是4月新增就業人數低於預期的原因。

《華盛頓郵報》援引調查指出,新冠疫情的暴發對美國民眾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影響,人們正在重新評估自己想做何種類型的工作,許多人希望嘗試一些和疫情前不同的事情。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66%的失業者「認真考慮過」改變工作領域,這一比例遠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更高。例如,此前在餐廳或旅遊公司工作的職員正在尋找倉儲或房地產領域的工作。換句話說,他們希望找到更穩定的工作,不願暴露於新冠病毒之下。數據顯示,食品雜貨店4月份流失員工超過4.9萬人,護理機構也流失了近2萬人。

即使那些當前有工作的人來說也在重新考慮自己的工作選擇。研究顯示,一線員工的職業倦怠程度很高,一些人開始規劃新的職業路線。50歲以上的勞動者群體中還掀起了一股退休潮,因為他們不想再回到教師、家庭保健等一線工作崗位。而經濟條件較好的美國人則表示,由於他們的退休金在過去一年大幅增長,所以想要提前退休。新冠疫情也讓他們明白生命短暫,即使在室內工作較為安全,他們也不想在辦公桌前長久停留。

較為樂觀的預測分析稱,隨著美國經濟活動恢復、疫苗接種率提高,今年夏天的預期就業人數勢必獲得進一步增長。美國最近發布的人口普查數據也顯示,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或阻礙民眾重新就業。具體而言,有630萬人稱未能重返工作是因為需要照顧未能返校上課的孩子,還有210萬人稱他們需要在家照顧老人,另外410萬人則表示,擔心感染新冠病毒是他們尚未返回工作崗位的主要因素。照此來看,倘若疫情形勢好轉,美國的就業形勢也將隨之改善。

儘管如此,《華盛頓郵報》卻認為,過去一年的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的經濟模式,也影響了許多美國人的工作生活,而由此帶來的震蕩或將對未來的就業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中評社】【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