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看美選,台灣的世界觀為何與眾不同

2020-10-26 09:40:44   28225

知道哪些人是台灣討論美國大選的關鍵領袖、誰在引領美國大選的話題、討論又集中在那些粉絲團,大概也就多少能夠理解,台灣人的世界觀為何與眾不同。

單厚之/評論

跨國民調機構YouGov日前發布歐洲7國、亞太15國對美國大選的調查,結果顯示歐洲國家幾乎一面倒支持拜登,15個國家跟地區中,只有台灣對川普的支持度遠高過拜登。
▲歐洲國家對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度 圖:翻攝自YouGov
▲亞太國家跟地區對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度 圖:翻攝自YouGov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清楚看出,絕大多數國家對川普的支持度都在兩成以下,對拜登的支持度則在6成以上;過去一年多與中國衝突摩擦不斷的香港,有42%支持拜登、36%支持川普,只有台灣對川普的支持度高達42%、拜登僅有30%。

很顯然的,台灣人的世界觀跟歐洲、亞太鄰近國家,都有很大的差距。但讓人好奇的是,這樣的差距究竟如何產生?

我們從媒體報導、網路輿論可以看出,支持川普的言論,大部分都是基於反中、認為川普比拜登更能對抗中國。但討厭中國並不是台灣人的「專利」或「專長」。

這幾年因為反送中運動、新冠疫情以及國際上強勢的「戰狼」作風,國際間對中國的評價普遍不佳,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10月6日公布的調查結果,全球14國對中國的負面評價都創下新高,習近平在美、中、俄、德、法、英六國領導人的信心指數倒數第二,僅高於川普。

在全球普遍不喜歡中國、不喜歡習近平的情況下,為何台灣人的反應如此的與眾不同,甚至比香港更加的挺川普?我們試著從大數據來解釋這件事。
▲過去一個月美國大選、新冠病毒、美豬聲量比較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從過去一個月的網路聲量可以看出,台灣網民對於美國大選的確高度關注,網路上對川普+拜登的討論共有57萬餘筆,遠高於新冠病毒+武漢肺炎的22萬筆,也高於美豬+萊豬的17萬筆。台灣人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已經超過自身相關的議題。
▲過去一個月川普、拜登的網路聲量變化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過去一個月,川普的網路聲量高達48萬餘筆,而拜登的聲量則不到19萬筆,充滿話題性的川普,聲量是拜登的2倍有餘。

由於選舉的新聞,兩方候選人的名字經常會被同時提到,所以聲量的走勢理論上都會有一定程度相關。但川普在10月2日確診,接下來一周的討論都圍繞在川普的病情以及對大選的影響,川普每日的聲量都高過或接近第一次電視辯論的水準,這一周的聲量就在20萬筆左右,是雙方差距如此之大的主因。

一如我們過去對國內選舉觀測的經驗,雙方候選人聲量創新高的點,通常都是負面的消息居多。
▲川普、拜登網路好感度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正如前面所說,選舉相關的新聞,雙方候選人的名字經常會被同時提到,正負面情緒的語意分析,也常常會攪在一起,不容易分辨同一篇文章裡究竟是誰正、誰負。但我們還是可以約略看出,川普的正面評價略高於拜登,而拜登的負面評價則比川普稍多。
▲台灣網路討論川普、拜登的意見領袖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從討論美國大選的網路意見領袖,我們可以看到比較清楚的網路輪廓。在台灣討論美國大選的第一品牌,竟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關鍵時刻》;一向以關注國際事件著稱的《文茜的世界週報》僅排名第2、《范琪斐的美國時間》排名第10。

再看名列前茅的KOL的屬性,《大紀元時報》、《新唐人電視台》、《新唐人亞太電視台》就在前10名中占了3位,親綠挺川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也都名列前茅。前10名中相對立場比較挺拜登的,則有《文茜的世界週報》、以飛碟電台主持人為主的YouTube頻道《觀點》和《范琪斐的美國時間》;而《聯合報》、《少康戰情室》,都排在10名之外。
▲台灣網路討論川普、拜登的意見領袖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上面這張圖是前一張圖的詳細數據,可以看出在美選的關鍵領袖中,發文量最大的就是「大紀元集團」旗下的3個媒體,《大紀元時報》在一個月內發了564篇與川普、拜登相關的臉書、《新唐人電視台》240篇、《新唐人亞太電視台》也有154篇。

第一名的《關鍵時刻》發了159篇美選相關的文章,但卻有81943篇回文,其粉絲討論熱烈的程度,比第2名到第10名的總和還要多。

總結這份KOL名單可以發現,在傳統主流媒體中,紙媒只有《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則不在榜內。而撇開個別節目不談,49~58的新聞台,只有《三立》一家進榜。傳統的主流媒體,似乎已經不是形塑國人世界觀、美國觀的關鍵角色了。

知道哪些人是台灣討論美國大選的關鍵領袖、誰在引領美國大選的話題、討論又集中在那些粉絲團,大概也就多少能夠理解,台灣人的世界觀為何與眾不同。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