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驛站」大稻埕全新開張

2020-10-08 13:55:59   1585

台北市文化局7日在大稻埕舉行無圍牆博物館新亮點—渭水驛站揭幕儀式,並推出你好,渭水常設展,展區分為6大主題,以手繪漫畫和情境營造等手法呈現。

台北市文化局7日在大稻埕舉行「無圍牆博物館新亮點—渭水驛站」揭幕儀式,並推出「你好,渭水」常設展,展區分為6大主題,以手繪漫畫和情境營造等手法呈現。

緊鄰當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設的大安醫院舊址,並同步宣告常設展「你好,渭水」開展,展出蔣渭水生平經歷,文化局官員和蔣渭水後代家屬等出席。

無圍牆博物館新亮點 「渭水驛站」大稻埕全新開張 《你好,渭水》常設展 跟著熱血蔣渭水敲響臺灣文化鐘鼓

大稻埕無圍牆博物館街區再添人文新亮點!本局文化館所「渭水驛站」於10月7日正式開幕,該棟歷史建築座落於大稻埕街區,緊鄰當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設的大安醫院舊址,以常設展覽《你好,渭水》展出蔣渭水的生平經歷,及其致力推動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經歷過程,以紀念這位臺灣自由民主思潮的重要推手,並讓民眾了解臺灣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歡迎對展覽有興趣的民眾前來觀展。

本局張蓉真專門委員首先向協助籌備渭水驛站的各界致謝,並特別感謝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蔣朝根執行長的努力,期許場館能夠延續基金會在此累積的文化能量,同時提到蔣渭水醫師曾希望帶著大鼓攀登玉山頂峰,為臺灣民主擊鼓發聲;臺灣民主的催生過程需要熱血、熱情及大家的支持,才能造就自由民主的社會。蔣朝根執行長也感謝本府都更處為渭水驛站打下了良好基礎,並表示歷經了七年的努力爭取,渭水驛站才得以落成,感謝提供雕塑、手術臺等文物及藝術品的各界人士;而渭水驛站在地理位置上可作為臺灣新文化運動館及貴德街港町文化講座之間的中繼站,後續將會在此舉辦大安醫院立體圖發表會、復刻出版發表會、讀書會及導覽等文化活動,期許渭水驛站能夠成為傳承1920年代的文化香火及創新創意的轉運站。

「渭水驛站」原屬本府都更處都市再生基地的城市影像實驗室(URS27W),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考量該歷史建築緊鄰別具歷史意涵的大安醫院舊址旁,大安醫院是蔣渭水當年行醫所在,亦是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可謂是他推動臺灣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故此基地重新命名為「渭水驛站」,推出常設展《你好,渭水》,引領不同世代民眾回望「文化鐘鼓手」蔣渭水敲響臺灣社會運動的初聲。

常設展展出臺灣民報、臺灣文化協會會報資料等文物,並藉由舊地圖對照古今街廓地井,同時運用手繪漫畫、情境營造的手法呈現展示內涵,展區分為六大主題:(1)「初識‧另一個我」,說明蔣渭水的成長經歷和多重身分的轉變;(2)「發現大時代」,呈現影響蔣渭水投身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關鍵事件;(3)「文化啟航」,模擬大安醫院的空間意象,講述蔣渭水創立文協、從事講演及入獄書寫的心路歷程;(4)「渭水之路」,以臺灣地圖標示蔣渭水的全臺講演足跡;(5)「下一站‧社運」,描述蔣渭水在退出文協後,籌組臺灣民眾黨進行社會運動的發展;(6)「再見渭水」,蔣渭水的人生都在1931年告別歷史舞臺,但從大眾葬的紀錄片,可以一窺蔣渭水在時人心中的地位。在展區最後,民眾可以藉由現場的多媒體互動裝置,留下一句屬於自己的「渭水印象」,以當代詞彙重新刻劃蔣渭水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身影。

市府近年積極推動「無圍牆博物館計畫」,在臺北城市的區域生活場域,深化顯現在地的人文價值。在稻江行醫的蔣渭水從大安醫院出發,從臺灣文化協會到臺灣民眾黨,以「醫治」臺人文化與社會為己志。臺灣新文化運動超越了思想立場,讓「臺灣人」逐漸成為這塊土地上人民的身分認同。雖然,蔣渭水在40歲那一年溘然辭世,但他為臺人爭取政治權益的本心,仍值得我們當代臺灣持續傳遞。歡迎大家參訪「渭水驛站」,跟著《你好,渭水》常設展一同追尋蔣渭水的人生足跡,順道逛逛「大稻埕無圍牆博物館」,欣賞傳統產業和當代文化在此交織的人文風貌!更多「渭水驛站」訊息請上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rs27wFilmRange/),更多本市文化活動請上本局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taipeidesign)查詢。

「渭水驛站」營運資訊: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7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大眾交通資訊:
捷運:由北門站三號出口、大橋頭站一號出口或雙連站一號
公車:
(1) 南京西路口(鈕釦街):518民生幹線、9、206、255、274、539、641、669、704、785
(2) 延平一站(南京):臺北觀光巴士藍線、紅25、304重慶線、250、302、639、660、757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rs27wFilmRange/

資料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最新消息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