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新世界--2022年(下)

2020-07-30 10:18:08   20736

不到15年,美國就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兩個經濟危機、一世紀以來最嚴峻的疫情、選出兩位最不同於過去的總統—風格南轅北轍的兩位。若問我們從當代美國政治習得什麼教訓,就是變化發生之快速,遠超過我們想像。

續:疫後新世界--2022年(上)

吳怡/編譯

習慣改變

若有機會與學生、家長、老師聊聊疫情中的遠距學習—學前班至大學—他們應該會說實在不怎樣。針對剛過完的春季班,遠距學習的效果「非常,非常差」,萊文說道,若秋季繼續實施,許多家長沒抱太大期望。

但若與白領上班族聊到視訊會議的經驗,情況會截然不同:視訊會議雖無法完全取代現場開會,但藉由遠端會議軟體(Zoom)、蘋果公司的視訊通話應用軟體(FaceTime)、谷歌開發的影音通信服務(Google Meet),許多會議得以順利進行。

上百萬的勞工正回到辦公室、或是即將回到辦公室。當中許多人別無選擇,包括教師、門房、零售業員工。但對許多白領上班族來說,遠距工作沒有停止的跡象—因此就算疫苗已上路多時,商業房地產市場、商務旅行也不會有起色。

推特(Twitter)通知許多員工,可以開始規劃永遠在家工作。紐約的幾個大公司,包括巴克萊銀行(Barclays)、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表示,也許不再需要那麼多曼哈頓的辦公室了。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春季說過,「我們所見的,是兩年發生的數位轉型,壓縮至兩個月就發生」。在家工作有其效率—塞車時間縮短、照顧家中長輩的彈性增加。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學家桑迪(Mark Zandi),在全球有200個經濟學家向他報告,也注意到這個現象;比起疫情前,這些經濟學家更有效率了。過去,他常為了與幾個經濟學家簡單碰個面而搭機。因為疫情,這些碰面變成線上的,每個人可以同時出現在螢幕上,針對數據資料一起工作。

「我們很快就習慣了,也喜歡這樣」,桑迪說。「我不認為我們會回到過去」。因為其他企業也有相同的經驗,於是他預期,「商務旅行會有根本的改變」。

一般人還是會碰面、開會。但是針對一趟旅行所必備的、所耗的時間、成本、所造成的疲勞,一般人的門檻會提高。「也許我們體認到,其實不必旅行那麼多趟」,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Princeton’s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院長魯斯(Cecila Rouse)如是說。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最近才向員工提出自願離職計劃(buyout plan),空中巴士(AirBus)也砍了上千個工作;這些跡象顯示,航空公司預期搭機旅行會持續低迷幾年。

更需要去關注的是,疫情可以強迫、或加速行為改變。雖然疫情結束後,有些舊行為會恢復,但不是全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自己是出自慣性,才固著於一些舊習慣;一旦有了這層認識,我們就會擁抱新習慣。

政治塑造經濟

很難確定後疫情的美國經濟會是如何,這不確定因素是政治。重大危機通常導致美國經濟轉型,但幾乎都是因為政府政策。

南北戰爭讓時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得以興建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以及公立大學全國網。大蕭條催生了大批旨在消弭不平等的聯邦法。始於2007年的次貸危機令美國選出民主黨的總統、國會,也因此,嘉惠百萬美國人的健康保險得以上路。

倘若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連任,無需期待美國會有任何重大新經濟立法,因為川普至今未提出任何相關政見。但可預見的是,川普會持續坐擁強大監管權力,並持續放任企業行為。

後疫情的一個效應,就是業界的合併(consolidation)現象,造成企業大者恆大。早期跡象指出,封城時,大企業比小型對手容易存活下來,部分是因為大企業有現金可活用、容易借貸、有夠寬裕的時間轉至網路銷售。(譯按:合併(consolidation):A公司、B公司合併,創立C公司;併購(merger):A公司收購B公司,最後成為公司A)。

合併容易導致貧富差異,部分是因為大企業由高薪經理經營;而這些大企業的股票,有很誇張的高比例,由富人擁有。

「基本上我害怕的是」,著名進步派經濟學家布斯(Heather Boushey)說,「業界轉為由寡頭決定」。

就這點,川普是弱勢;他在全國、搖擺州的民調中都落後拜登(Joe Biden)。民主黨這回真有可能拿回參議院。倘若民主黨一舉拿下白宮、國會,勢必擺好架勢,啟動大規模的經濟改革。

部分分析指出,民主黨可能獲得部分對手的支持。若疫情、經濟衰退導致川普大敗,共和黨可能因此動搖,讓政府施政變得更開放。「21世紀的共和黨要爭論的,不是大政府或小政府—而是對於政府,我們需要什麼」?萊文說。

拜登首席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說:「就連共和黨人—年輕的一輩—也體認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會是重心」。疫情,蘇利文又說,「只會加速這個態勢」。

過去幾年,的確有人預期,日益極端的共和黨終究會回頭,向溫和派靠攏;結果證明是空想。但即使希望落空,民主黨也可能廢掉行之多年的阻撓議事拖延戰術(Filibuster),這是許多進步派希望的;並拿回參議院,以多數之姿通過立法,推動重大改革。(譯按:Filibuster:如何阻止一項法案的通過?美國參議員給出的答案是:連續演講24小時、朗讀《聖經》、莎士比亞,甚至背菜譜......這種做法被稱為「Filibuster」,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資深參議員麥康奈(Mitch McConnell)甚至在紐約時報觀點與評論欄目發表文章,為這種看似荒謬卻古老的議事規則辯護)。

改革有兩項任務。一是降低不平等—向富人徵稅,監管大企業、減少種族不公、針對中產階級、窮人注入資金、新計劃,包括健康照顧、教育、年休。二是針對氣候變遷積極作為,因為相較於新冠病毒,氣候變遷造成更大的全球災難。「氣候變遷無法由民營部門解決」,舒默(Chuck Schumer),民主黨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告訴我說。「45歲以下的人了解這點」。

拜登也許看來不像改變歷史的人物,至少不像歐巴馬(Barack Obama)般。但最終拜登交出的成績單,可能是大規模的政治改革,勝過歐巴馬做過的;但這跟個人特質無關。

主持華盛頓公平成長中心(Washington Center for Equitable Growth)的布斯,認為2021年的進步派,蓄勢待發要通過大規模的改革法案,相較於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當時的主要政策中,民主黨唯一準備好的可行方案,就是健康照護—於是想當然耳,這成了歐巴馬最主要的政績。

「雖然金融海嘯是個好機會,但你手邊沒有可用的政策」,布斯說。然而對比當年,今日的進步派有多年時間,準備改革的細節,包括氣候變遷、針對高收入人口增稅、反托拉斯政策等等。當年的歐巴馬團隊,正逢國家危機,在入主白宮前只有幾個月時間準備,反觀拜登團隊,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我認為,大策略已備妥」,布斯又說。「形勢大有可為」。

拜登、民主黨議員,必須避免陷入中間、左派間的內部紛爭。而關注眼前,可能是雷根(Ronald Reagan)任期以來,最具意義的立法改革機會,這是拜登、民主黨議員必須著力的。

不到15年,美國就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兩個經濟危機、一世紀以來最嚴峻的疫情、選出兩位最不同於過去的總統—風格南轅北轍的兩位。若問我們從當代美國政治習得什麼教訓,就是變化發生之快速,遠超過我們想像。

(完)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7月10日刊登於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文章標題為It’s 2022. What Does Life Look Like? 筆者萊昂哈特(David Leonhardt)每日撰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晨間新聞摘要。曾為該報華府分社總編、該報「結語」(The Upshot)專欄創始編輯、該報專欄作家、並負責該報2020專案(2020 Project)。萊昂哈特因其評論文章,贏得2011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原文出處【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