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兩岸存善念 創造和平

2020-07-27 17:04:58   3255

我們肯定陸委會一貫的務實善意,促成政府開放小小明們優先返台和陸生應屆畢業生返台等措施,期待後續能在防疫能量允許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小明和各年級陸生返台。更期盼兩岸能在人道關懷及共同防疫兩大議題上創造機會,降低兩岸社會的敵意螺旋。

【文章經作者授權轉載】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24日在加州尼克森圖書館發表「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演說。這場演講從場地的選擇到文稿內容觀之,儼然是昭示美國自1970年代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最重大的政策典範變遷,其效應甚至可能主導未來數十年美國甚至國際的對華政策。台灣身處美中賽局前線,既要求「穩」,更不能放棄「和平」的可能。

自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以來,美中關係已從合作轉向競爭,甚至有發展為對抗的態勢。2020年5月20日美國發布《對華戰略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美中之間存在「經濟」、「安全」和「價值」等議題領域的「競爭」。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美國既是疫情重災區又逢總統大選年,共和、民主兩黨有更高的動機向選民證明「誰對中國更強硬」。

7月24日蓬佩奧的演講進一步確認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結構性轉向。蓬佩奧說,「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無情的事實。如果我們希望有一個自由的21世紀,而不是習近平所夢想的中國世紀,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無情的事實並應以此作為我們未來幾年和幾十年的指導:與中國盲目接觸的舊模式根本做不成事。我們絕不能延續這個模式。我們決不能重回這個模式。」

美國對華政策歷次的轉向都攸關台灣命運,一如蓬佩奧所說,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的政策,還有其他自由國家的政策,重振了中國失敗的經濟,看到的卻是北京反咬餵食給她的國際之手。」他還以台灣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為了中國甚至把「在台灣的朋友邊緣化」。

在美中對抗新情勢下,可預期台灣在亞太區域安全的戰略角色將再次得到美國重視。2020年3月川普總統簽署《台北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協助台灣鞏固邦交、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台雙邊經貿關係。5月《對華戰略報告》美國則重申「將繼續保持和台灣非正式、堅實關係」。7月14日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助卿史達偉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視訊演講則表示:「我們準備好要協助受影響的國家提升軍事實力,我們也支持多邊外交行動以對抗中國的侵犯。」7月24日蓬佩奧則在演講中宣示「我們不能重複過去幾年的錯誤。面對中國的挑戰,需要歐洲、非洲、南美、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民主國家使出力氣,投入精力。」

另方面,美國意識到了美中之間價值層次的歧異。蓬佩奧說,「中共政權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權。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破產的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真正信仰者。」蓬佩奧還提到,「中共的意識形態決定了數十年來對中國共產主義全球霸權的渴望。美國不能再忽視我們兩國之間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了,就像中共從來也沒有忽視它們一樣。」蓬佩奧強調,「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中國,共產中國肯定會改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過去的做法舒服或方便就回到這些做法。」

換言之,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態度從早前的「引導改變」,也就是擴大與中國世界政治經貿體系的「接觸」,引導中國走向改革開放與民主化;轉向「對抗」中國價值的擴散。當兩國矛盾從貿易問題上升到價值層次,美中關係恐怕就不只是選舉期的政治摩擦而已,而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轉向。

夾在美中矛盾之間,台灣選擇親美是形勢的必然。在經濟層面上,中國大陸雖是台灣重要貿易夥伴,但美國一直是台灣先進技術來源和主要外銷市場。在安全層面上,台灣社會不太可能選擇北京對台軍事威嚇下的所謂「和平統一」。在價值層面上,台灣社會也很難期待所謂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尤其在《香港國安法》問題上,雖然我們能夠理解北京有維穩考量和其政治上的慣性思維,但《香港國安法》也加深了台灣社會對「統一」和「一國兩制」的疑慮,台灣社會更深切體會到兩種不同的社會與政治體制存有難以調和的落差。

在詭譎的國際和兩岸情勢下,兩岸關係很難獨立於國際格局發展,但是兩岸之間仍然有機會從衝突的臨界找到和緩的契機:

第一,1999年《洛杉磯時報》資深外交記者James Mann的名著─《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就已經陳述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幾次擺盪。我們無法預期這次美國對華政策轉向的可持續性,或者美中對抗將上升到何種程度。因此蔡英文政府自2016年以來,一直以「穩」為指導性戰略,執政黨兩岸政策一直以「不挑釁」、「不意外」為主軸,與盟友步調一致,但不冒進成為衝突熱點。政府並持續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基礎上處理兩岸關係。這些都是保留餘地、控制風險的重要政策方針。

第二,中共對台的經濟、外交與軍事施壓,以及升高為熱衝突的風險確實存在。但也誠如蓬佩奧演講所提,「我們的作法不能只是一味強硬。這不大可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存善念」、「釋善意」更是為兩岸創造和平的重要措施。中國大陸自年初以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重大疫情,接續又有長江中下游水患,中國大陸人民面臨極大的經濟、糧食甚至生命安危風險。台灣社會可以對中國大陸社會及受災人民所承受的困境及壓力表達慰問及人道關切。

我們也肯定陸委會一貫的務實善意,促成政府開放小小明們優先返台和陸生應屆畢業生返台等措施,期待後續能在防疫能量允許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小明和各年級陸生返台。更期盼兩岸能在人道關懷及共同防疫兩大議題上創造機會,降低兩岸社會的敵意螺旋。

(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洪奇昌》兩岸存善念 創造和平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