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薩屠殺、種族主義之萬惡

2020-06-29 16:13:42   21553

好消息是,美國也許正在蛻變。川普試圖利用種族主義的老把戲,結果民調一落千丈。其塔爾薩造勢的伎倆看來也適得其反。我們仍因原罪而受困,但是最終我們也許踏上救贖之路。

吳怡/編譯

邪惡,未因奴隸制度的廢除,而止息。

川普(Donald Trump)競選團隊,原定6月19日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Tulsa)造勢,這無形意味著,白人至上主義者受到認可。因為6月19日是六月節(Juneteenth);通常這天,非裔美國人慶祝奴隸制度的結束。至於塔爾薩,則是1921年種族屠殺的現場。黑人的自由得來不易,但美國卻長期暴力以待,否認黑人享有自由後所得到的成就;而塔爾薩種族屠殺,是最致命的事件之一。

川普團隊聲稱,不知道這個日子的意義,但我一秒都不信。雖然川普之後勉強延後造勢一天,但原因想必是,川普的核心幕僚被反彈的力道嚇到了—如同大眾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時,川普的核心幕僚也嚇到了。

但是先談談塔爾薩事件吧!以及在整個美國種族主義的故事中,這起事件如何占有角色。

拜登(Joe Biden)公開表示,奴隸制度是美國的「原罪」。然而必須要了解,罪惡並非在奴隸制度廢除後就停止。

倘若美國人將前奴隸及其後代,看作是真正的公民,給予完全的法律保障,我們早就能期待,奴隸制的餘波逐漸消失。

奴隸獲得自由後從零開始,但隨著時間,許多應能靠努力往上爬,置產、教育子女、完完全全成為社會的一員。的確,在重建(Reconstruction)的12年裡,黑人短暫獲得幾乎可以說是平等權利的東西。(譯按:重建:指的是美國歷史1865年至1877年的時期。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結束後南方邦聯、奴隸制度被摧毀,重建的12年是為了解決戰後問題,包括南方分離各州如何重返聯邦、原南方邦聯領導人的公民地位、黑人自由民(Freedman)的法律地位等課題。不過到了1870年代晚期,重建卻無法將黑人平等整合於法律、政治、經濟、社會的體系之中。)

腐敗的政治交易令重建結束,同時令南方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壯大,這些人系統性壓迫黑人。想要置產的非裔美國人,不時會發現財產遭奪去,可能是透過法律手段、或是槍口下的威脅。新的黑人中產階級事實上,是恐怖統治的目標。

這時塔爾薩事件登場了。1921年,這座奧克拉荷馬州的城市,是石油熱潮的中心,找尋機會的人遷來此地。這個地方,撐起了一大群黑人中產階級,環繞在格林伍德(Greenwood),一般稱此地為「黑人華爾街」(black Wall Street)。

就是此地,遭白人暴徒摧毀,這些人掠奪黑人的生意、家園,殺了數百人。(正確的死亡人數不得而知,因為這場屠殺從未得到應有的調查)。警方,當然沒有保護這些黑人公民;反而,加入暴民的行列。

結果不令人意外。對於想取得經濟成就的黑人,暴力令其卻步。比如說,經濟學家(Lisa Crook)就舉出,取得專利的黑人人數,在南北戰爭後的數十年內飆升,卻在之後的白人暴力威脅下劇減。

於是,非裔美國人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了,從南方至北方大城,在塔爾薩屠殺爆發的5年前開始,持續到1970年代左右。

即使在北方大城,黑人向上爬的機會也微乎其微。例如1944年,大眾運輸業的白人勞工在費城罷工—擾亂了戰時(二戰)的生產—為了抗議少數黑人勞工的晉升。

然而北方,歧視、壓迫的程度,不比南方嚴重。而我們本可希望,這一連串的壓迫,在民權法案(Civil Right Act)通過之後,最終得以緩解。民權法案是在解放奴隸(Emancipation)後的一世紀上路,應能終止公然的歧視行為。

不幸的是,就許多的非裔美國人而言,北方大城是個社經陷阱。藍領工作機會先是轉移至市郊、再來漂至海外,於是吸引遷徙者的機會消失了。比如芝加哥在1967年至1987年之間,就失去了60%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經濟機會的喪失通常導致社會失能—家庭破碎、絕望—許多白人卻準備好指責受害人。許多堅稱,問題出在黑人文化—又或者,有人暗示是種族劣勢的緣故。

如此的隱晦的種族主義不只是言語上的;也反映在政府計劃上,上至能幫助非裔美國人的歐記健保(Obamacare)。如果你想過,美國的社會安全網為何遠遜於某些先進國家,答案一言以蔽之:種族。

順道一提,說來奇怪,幾十年後白人在東部大城也經歷了機會喪失、社會失能,失能是由自殺、酒精、鴉片類藥物(opioids)導致的大量死亡所呈現,你卻沒聽到許多人有類似的指責受害人言論。

如同我(筆者克魯曼(Paul Krugman))說過的,倘若奴隸制度是美國的原罪,其後遺症便是藉由其他的罪惡而長存,有的延續至今。

好消息是,美國也許正在蛻變。川普試圖利用種族主義的老把戲,結果民調一落千丈。其塔爾薩造勢的伎倆看來也適得其反。我們仍因原罪而受困,但是最終我們也許踏上救贖之路。

(完)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6月18日刊登於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文章標題為Tulsa and the Many Sins of Racism。筆者克魯曼(Paul Krugman),自2000年至今,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現為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Center)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因在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與經濟地理學(economic geography)的研究,2008年克魯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原文出處【圖片為資料照,翻攝自twitter.com/realDonaldTrump】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