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甩鍋中國」為何越來越離譜?
.jpg)
2020-05-25 16:31:45
21020
相比聳人聽聞的言論,川普政府在「甩鍋中國」上其實有精細的政治算計。這個策略絕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出於川普本人或某些人的「憤怒」。「甩鍋中國」滿足了川普此時此刻的三個主要願望:轉移視線、找一個替罪羊以及把疫情問題「國家安全化」。
中國大陸著名時事評論員李斟文/評論
3月以來,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加深,川普政府不思善加防治,把「中國製造疫情」作為美國社會的主要療法。美國政府和國會為此製造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政治活動。然而,這種毫無根據的指責並沒有改變美國疫情加深的趨勢,美國已成為此次新冠疫情中病患最多、應對最差的國家,沒有之一。這種挫敗感讓「指責中國」的聲音持續不斷,但也可能會讓美國在後疫情時代甚至應對下一場危機時繼續手足無措。
川普的「甩鍋中國」策略包含三個主要部分。第一是「洩露病毒論」。該論調指稱中國武漢的某個科研機構有意洩露了新冠病毒,是此次疫情的「始作俑者」。這一論調最早出自一些陰謀論媒體和極端右翼網站,沒有任何事實支撐。美國政府未經核實就完全採信,甚至指派一些政府官員主動散播,試圖誤導輿論。第二是「追責中國論」。在美國政府動員下,美國社會出現了一些針對中國的惡意訴訟,指稱中國應該為病毒傳播負責。這些訴訟多使用了一些傳言和媒體報導作為證據,索賠金額則十分誇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訴訟主要聚焦於一些共和黨佔據優勢的地方州,仍然屬於一種零星事件。第三是「散播病毒論」。近期,有川普政府高官甚至聲稱「中國派出遊客有意在全球散播病毒」,再次刷新了川普政府成員的操守底線。按著這個趨勢,川普政府可能很快接受華為手機、5G信號傳播新冠病毒的離奇觀點。
相比聳人聽聞的言論,川普政府在「甩鍋中國」上其實有精細的政治算計。這個策略絕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出於川普本人或某些人的「憤怒」。「甩鍋中國」滿足了川普此時此刻的三個主要願望:轉移視線、找一個替罪羊以及把疫情問題「國家安全化」。作為一個「戰時總統」,川普自然不希望與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長期纏鬥,而希望找到一個「眾所周知」的對手來凝聚民心,動員選舉的基本盤。
從美國社會回饋看,「甩鍋中國」策略的部分目的已經達到。一方面,中國成為美國媒體討論國際問題時的頭號熱詞,中國話題仍然在美國的選舉季持續升溫。這種氛圍沖淡了美國民眾對於美國在此次疫情中未能發揮明顯作用的關注,讓美國公眾並沒有意識到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國際形象仍然在步入下坡路。另一方面,從美國社會近期披露的一系列民調結果來看,一些美國民眾確實受到了政府抹黑中國宣傳的影響,對中國的看法更趨負面。一些極端民眾甚至借此煽動仇視華人的種族主義運動,讓美國國內的少數族裔尤其是亞裔陷入惶恐之中。這些極端民眾與川普政府的政治基本盤高度重合,反華、仇華不僅有可能成為此次選舉的重要議題,也可能成為未來美國政壇的長期趨勢。這些極端人士以膚色、外貌和姓名看待華人,將華人群體視為「異端」。
「甩鍋中國」策略在美國引發了明顯的分裂。少數人歡呼雀躍、積極參與,極力打造對華「鷹派」,抹黑中國的政治形象。這些人甚至主動轉引中國國內對其批評聲音,來證明其行動達到效果。多數民眾並不知道這一策略的前因後果,只是跟隨媒體和政府每天的對華負面報導,無意去探知真相。而對於一些美國國內看得更深、看得更遠的戰略精英來說,「甩鍋中國」是一項危險的策略,其主要風險不僅是惡化了中美關係,而是讓美國喪失了一次糾錯的機會。
這部分人的代表之一是前國務卿蘇珊·賴斯。這位前國家安全顧問雖然也曾在推特上「叫板」中國,但在「甩鍋中國」上並沒有隨大流。她在一份專欄中稱,川普打中國牌是希望掩蓋應對疫情的徹底失敗。「川普樂於將自己的個人失敗推給別人,這是他最熟悉、最具欺騙性的手段之一」。這種策略先前已被用於解決他本人在腐敗、裙帶關係、性侵犯和俄羅斯干預2016年大選上的麻煩。
美國《真相》網站則認為,「甩鍋中國」像極了小布希政府在伊拉克戰爭上的做法,試圖通過捏造事實的方式為其違反國際潮流的行動辯護。這種做法不僅讓美國陷入到伊拉克戰爭的泥潭,也讓美國從一個扭曲的角度理解恐怖主義,為之後「伊斯蘭國」的崛起埋下後患。
在民主黨看來,「甩鍋中國」出現在大選前並非偶然。即便沒有疫情,川普也很可能用中國議題來做文章,將選舉轉變為一場對中國表示強硬的大賽。上臺以來,川普政府引導美國放棄了絕大多數的國際領導力責任,而將中國作為主要的外交鬥爭對象。《紐約時報》認為,民主黨正在面臨一個「中國陷阱」,即如果與川普一起比賽對中國示強,則很有可能落入「種族歧視」的麻煩之中;但如果不談論中國,作為在野黨,民主黨也很難吸引足夠的媒體關注將競選焦點轉向其他對川普不利的領域。
美國大多數人都清楚「甩鍋中國」是一個政治策略和選舉策略。這意味著該策略的有效期並不長,很可能逆轉,不會是一個真正影響美國戰略走向的長遠議題。從之前在貿易問題上的行為邏輯看,川普政府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思維,任何利益都是可以交換的。一旦選舉結束,新政府應不會把「甩鍋中國」作為對華政策主線,這一策略也可能很快會淡出視野。屆時,基於這一策略形成的政治風向有可能逆轉。
【圖片為中新網資料照】
3月以來,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加深,川普政府不思善加防治,把「中國製造疫情」作為美國社會的主要療法。美國政府和國會為此製造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政治活動。然而,這種毫無根據的指責並沒有改變美國疫情加深的趨勢,美國已成為此次新冠疫情中病患最多、應對最差的國家,沒有之一。這種挫敗感讓「指責中國」的聲音持續不斷,但也可能會讓美國在後疫情時代甚至應對下一場危機時繼續手足無措。
川普的「甩鍋中國」策略包含三個主要部分。第一是「洩露病毒論」。該論調指稱中國武漢的某個科研機構有意洩露了新冠病毒,是此次疫情的「始作俑者」。這一論調最早出自一些陰謀論媒體和極端右翼網站,沒有任何事實支撐。美國政府未經核實就完全採信,甚至指派一些政府官員主動散播,試圖誤導輿論。第二是「追責中國論」。在美國政府動員下,美國社會出現了一些針對中國的惡意訴訟,指稱中國應該為病毒傳播負責。這些訴訟多使用了一些傳言和媒體報導作為證據,索賠金額則十分誇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訴訟主要聚焦於一些共和黨佔據優勢的地方州,仍然屬於一種零星事件。第三是「散播病毒論」。近期,有川普政府高官甚至聲稱「中國派出遊客有意在全球散播病毒」,再次刷新了川普政府成員的操守底線。按著這個趨勢,川普政府可能很快接受華為手機、5G信號傳播新冠病毒的離奇觀點。
相比聳人聽聞的言論,川普政府在「甩鍋中國」上其實有精細的政治算計。這個策略絕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出於川普本人或某些人的「憤怒」。「甩鍋中國」滿足了川普此時此刻的三個主要願望:轉移視線、找一個替罪羊以及把疫情問題「國家安全化」。作為一個「戰時總統」,川普自然不希望與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長期纏鬥,而希望找到一個「眾所周知」的對手來凝聚民心,動員選舉的基本盤。
從美國社會回饋看,「甩鍋中國」策略的部分目的已經達到。一方面,中國成為美國媒體討論國際問題時的頭號熱詞,中國話題仍然在美國的選舉季持續升溫。這種氛圍沖淡了美國民眾對於美國在此次疫情中未能發揮明顯作用的關注,讓美國公眾並沒有意識到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國際形象仍然在步入下坡路。另一方面,從美國社會近期披露的一系列民調結果來看,一些美國民眾確實受到了政府抹黑中國宣傳的影響,對中國的看法更趨負面。一些極端民眾甚至借此煽動仇視華人的種族主義運動,讓美國國內的少數族裔尤其是亞裔陷入惶恐之中。這些極端民眾與川普政府的政治基本盤高度重合,反華、仇華不僅有可能成為此次選舉的重要議題,也可能成為未來美國政壇的長期趨勢。這些極端人士以膚色、外貌和姓名看待華人,將華人群體視為「異端」。
「甩鍋中國」策略在美國引發了明顯的分裂。少數人歡呼雀躍、積極參與,極力打造對華「鷹派」,抹黑中國的政治形象。這些人甚至主動轉引中國國內對其批評聲音,來證明其行動達到效果。多數民眾並不知道這一策略的前因後果,只是跟隨媒體和政府每天的對華負面報導,無意去探知真相。而對於一些美國國內看得更深、看得更遠的戰略精英來說,「甩鍋中國」是一項危險的策略,其主要風險不僅是惡化了中美關係,而是讓美國喪失了一次糾錯的機會。
這部分人的代表之一是前國務卿蘇珊·賴斯。這位前國家安全顧問雖然也曾在推特上「叫板」中國,但在「甩鍋中國」上並沒有隨大流。她在一份專欄中稱,川普打中國牌是希望掩蓋應對疫情的徹底失敗。「川普樂於將自己的個人失敗推給別人,這是他最熟悉、最具欺騙性的手段之一」。這種策略先前已被用於解決他本人在腐敗、裙帶關係、性侵犯和俄羅斯干預2016年大選上的麻煩。
美國《真相》網站則認為,「甩鍋中國」像極了小布希政府在伊拉克戰爭上的做法,試圖通過捏造事實的方式為其違反國際潮流的行動辯護。這種做法不僅讓美國陷入到伊拉克戰爭的泥潭,也讓美國從一個扭曲的角度理解恐怖主義,為之後「伊斯蘭國」的崛起埋下後患。
在民主黨看來,「甩鍋中國」出現在大選前並非偶然。即便沒有疫情,川普也很可能用中國議題來做文章,將選舉轉變為一場對中國表示強硬的大賽。上臺以來,川普政府引導美國放棄了絕大多數的國際領導力責任,而將中國作為主要的外交鬥爭對象。《紐約時報》認為,民主黨正在面臨一個「中國陷阱」,即如果與川普一起比賽對中國示強,則很有可能落入「種族歧視」的麻煩之中;但如果不談論中國,作為在野黨,民主黨也很難吸引足夠的媒體關注將競選焦點轉向其他對川普不利的領域。
美國大多數人都清楚「甩鍋中國」是一個政治策略和選舉策略。這意味著該策略的有效期並不長,很可能逆轉,不會是一個真正影響美國戰略走向的長遠議題。從之前在貿易問題上的行為邏輯看,川普政府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思維,任何利益都是可以交換的。一旦選舉結束,新政府應不會把「甩鍋中國」作為對華政策主線,這一策略也可能很快會淡出視野。屆時,基於這一策略形成的政治風向有可能逆轉。
【圖片為中新網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