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選後的兩岸政策基調

2020-01-10 17:32:39   15718

洪奇昌指出,若民進黨贏得大選,相信民進黨會履行承諾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和可持續性的兩岸政策外,更期待兩岸政府領導人都清楚保留政治迴旋空間的意義,「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大選倒數,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在中國時報專欄中指出,若民進黨贏得大選,相信民進黨會履行承諾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和可持續性的兩岸政策外,更期待兩岸政府領導人都清楚保留政治迴旋空間的意義,「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文章全文如下:

民進黨贏得2020總統大選的機會很高,然而前蔡英文競選辦公室發言人林靜儀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就兩岸關係的發言一度引起社會譁然,恐對台灣社會民心造成衝擊,也為民進黨的選情增添變數。兩岸關係向來是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因此「德國之聲」對林委員觀點的詮釋如:「統一即叛國」、「修憲改國號」以及「未來民共關係」等,有必要進一步釐清以供社會審視。

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支持統一即叛國?」林靜儀受訪時的表述並不精確,為此1月4日蔡總統以臉書專文澄清「競辦發言人的專訪內容,因為錯誤的表達引起誤會。」蔡總統強調政府的態度是:「我們從來不會把不同的政治主張視為叛國。」換言之,支持統一乃至於各種政治主張是言論自由的範圍,民進黨不會走威權時期白色恐怖的老路。

雖然許多人把林靜儀的說法和《反滲透法》掛勾,但《反滲透法》明確定義了「一個條件,五種行為」才涉及違法,一個條件是「接受境外敵對勢力的指示、委託或資助。」「五種行為」則是違法提供政治獻金、違法從事競選活動、違法進行遊說、破壞集會遊行、妨礙選舉。因此,廣大來往兩岸的台灣人民不論身分是企業主、受雇者或學生,都不會單單因為與中國大陸交流或是有金錢往來而觸法。

再者民進黨若是立院席次過門檻就要修憲改國號?林靜儀受訪時說「如果我們可以有2/3以上,願意一起來重新修改國名、我們的國歌等相關的修憲席次。」這段話容易讓人解讀為民進黨未來可能推動修憲,恐造成台灣社會爭論,更可能觸動北京的敏感神經,也可能讓台灣的國際盟友,尤其是美國,解讀為:民進黨若繼續執政將改變台海現狀。

為此蔡總統1月4日的臉書專文同樣強調「民主機制會幫助我們找到最大公約數。而中華民國台灣就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這和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是一致的,也和蔡總統2016年就職演說的主張是一致的,蔡總統在大選辯論會上的主張也是一貫延續「我們的國名是中華民國,主權在2300萬人的手上,因此沒有修改國號的問題。」換言之,台灣前途取決於台灣社會共識而非任一政黨團體片面主張,只要台灣主流民意不變,即便2020民進黨既續執政仍將以「維持現狀」的原則來處理兩岸關係。

最後需要強調的則是民共政府怎麼溝通?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3層意涵,首先,是以台灣社會福祉為依歸。台灣社會也很清楚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台灣出口比重2018年高達41.3%。因此不論1月11日哪個政黨勝選都必須顧及到兩岸密切地貿易關係,基於兩岸人民福祉和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維繫兩岸健康地政府間交流是必須的。

第二是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即便當前中方對蔡英文總統以及對於民進黨有所「定性」使得兩岸官方交流緊縮,但是民進黨「不會走回國共敵對的老路」是確定的。即便民進黨繼續執政,也不會增加台海衝突的風險,當然新政府也應堅持維護台灣主體性的原則「不在壓力下屈服」。

第三是深化亞太區域合作。兩岸關係不只是兩岸關係,也攸關亞太區域安全。尤其在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和亞太國家對於中國的威脅感遽增的情勢下,台灣有責任與周邊國家共同維繫區域和平,而非成為衝突的引爆點。

我們相信民進黨會履行承諾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和可持續性的兩岸政策。但為了避免誤解而引發風險,若1月11日民進黨贏得大選,蔡總統或可重申2016年就職演說以來的一貫主張,積極宣示未來4年民進黨政府會在「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也讓國際社會認知到,民進黨政府歡迎兩岸健康交流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民進黨政府將會持續扮演亞太區域「和平的積極溝通者」。

更期待兩岸政府領導人都清楚保留政治迴旋空間的意義,「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中時專欄:洪奇昌》選後的兩岸政策基調

【圖片為資料照】(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