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現象

2019-09-17 17:33:11   19409


有了這些失策,郭台銘當不了川普,也不想當佩羅。宣布棄選後,留下一批迷茫的郭粉,或者說是失去方向的經濟選民,也會對蔡英文和韓國瑜之爭產生重大的影響。郭粉和韓粉在這段時間的惡言相向和情緒摩擦,對韓國瑜的選情不利,這是韓陣營很大的挑戰和考驗。

蔡正元/評論

郭台銘突然參加國民黨初選,又突然放棄連署大選,前面是平地一聲雷,後面是熱炒炸開鍋。從未參選,也沒有政治經驗的郭台銘,選舉戰略和戰術都走的搖搖晃晃,讓內行人看得膽顫心驚:「怎麼會有這樣子的玩法?」但是郭台銘沒有足夠的準備,初出茅廬,自始自終都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支持度,這個支持度不足以讓郭台銘當選,但卻有著高度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要探討的問題首先是台灣社會為什麼會期待郭台銘這樣的人出任總統?郭台銘又代表了什麼意義讓台灣社會期待?郭台銘的政治立場毫無疑問是「友中派」,在台灣社會的政治光譜無疑是偏向藍色陣營。郭台銘是政治素人,未經政治考驗,尚無法被定位為深藍人物,但經營企業相當成功,本身對台灣特有的經濟選民就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經濟選民不是沒有藍綠的政治立場,而是投票行為會把經濟議題擺在藍綠立場的前面。經濟選民表面上可能厭惡藍綠惡鬥,真正的原因是不耐藍綠陣營都沒有充分可信賴的經濟藍圖,所以每次投票都要心不甘情不願的回歸藍綠立場。郭台銘的出現剛好補足這個空檔,郭台銘也沒有提出什麼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經濟藍圖,郭本人的事業經營成就卻讓他自然而然地擁有經濟藍圖的可信賴度和高度的象徵性,這是其他總統候選人所缺乏的特質,也是郭台銘現象的社會基礎。

台灣的選舉政治最明顯的爭執點,都是候選人的個人特質、派系的屬性、政黨的熱度和兩岸關係引伸出來的政治議題,經濟議題被大家公認很重要,但從來就沒真正重要過,就連ECFA和服貿這類經濟議題,都會演化成「親中」和「反中」的政治鬥爭,因為經濟議題始終缺乏具有可信賴的代表性候選人,很容易就淹沒在政治化的口水裡。國民黨雖說相對比較重視經濟議題,但自從台灣進入全面的選舉政治後,國民黨也找不出有經濟議題代表性的候選人,足以產生對經濟選民的動員力。國民黨如此,民進黨就更不用說了,這種缺陷不是找幾個國政顧問或寫幾份政策白皮書可以彌補的,所以台灣的選舉政治就擺盪在選民認知經濟問題很重要,卻缺乏經濟型候選人的窘境之間。

美國總統選舉常有經濟議題的爭執,但更常淪為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爭。在美國因企業經營成就取得政治支持度的候選人也有兩位:一個是佩羅,一個是川普。佩羅落選,川普卻當選。這兩個例子也反應出郭台銘現象的困境。

佩羅以獨立參選人的姿態競選美國總統,雖然提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濟政策,也吸引不少選票,但競選策略的笨拙和兩黨政治的框架,束縛住空有財力,卻沒有政治人脈的佩羅,最後叫好不叫座,敗下陣來。畢竟政黨組織在現代社會裡,仍然是吸附政治人脈最有效的工具。佩羅的處境幾乎就是參加國民黨初選失敗後的郭台銘的寫照。

川普則是很有趣的對照組,川普很早就藉著主持電視節目,打紅自己的社會形象,訓練自己掌握議題的能奈。川普很聰明的參加共和黨的初選,很早的部署人力和物力,取得政黨的人脈奧援,再充分發揮電視上累積出來的經濟議題的可信度和代表性。尤其是多年在電視節目上鍛練出來的口才和應對機智,讓川普如虎添翼的縱橫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之上。川普贏得初選的優勢剛好是郭台銘嚴重不足之處。

郭台銘若早在去年十二月就宣布參加國民黨的總統初選,掌握時機的狀況就會有很大的不同。郭台銘如果有足堪信賴又經驗豐富的幕僚,就不會初選節奏和步伐都凌亂無比。同樣的,郭台銘如果有足夠的準備,個人的表演能力也不至於有那些叫人訝異的鏡頭。郭台銘不擅於面對大眾媒體,口齒不夠伶俐的缺點,未經適當處理,直接曝露在選民眼前是戰術上很大的失策。郭台銘沒有發揮他個人的優勢,直接號召經濟選民,動員網路群眾,像川普用「美國第一」包裝經濟政策,吸引陷入經濟困境的蕭條州,以多數的州票,打敗希拉蕊。這是相較於川普,郭台銘在戰略上的不足之處。

有了這些失策,郭台銘當不了川普,也不想當佩羅。宣布棄選後,留下一批迷茫的郭粉,或者說是失去方向的經濟選民,也會對蔡英文和韓國瑜之爭產生重大的影響。郭粉和韓粉在這段時間的惡言相向和情緒摩擦,對韓國瑜的選情不利,這是韓陣營很大的挑戰和考驗。有多少郭粉會回歸藍綠陣營,又有多少郭粉會缺席總統的票箱,都牽動著蔡韓兩人的當選機率。韓國瑜若能處理好郭粉和韓粉的問題,可以如虎添翼。若任由郭粉離去,那些高攻擊性的韓粉和名嘴可能就是韓國瑜不可承受之重。

【圖片為資料照,來源:中評社】
作者介紹
  • 蔡正元

    蔡正元,雲林北港人,台灣師範大學畢業,負笈美國哈佛及哥倫比亞大學,出身紐約華爾街,曾任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國民黨文傳會主委、中常委、政策會執行長。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