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角力,臺宜審慎因應

2019-09-02 00:00:00   97782

在臺海這條戰線,最新回合的中美對抗,濫觴於川普政府的對臺軍售,內容包括先前七月已批准的108輛MIA2T戰車,加上八月同意的66架F-16V新型戰機。美國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分別以個案方式接連售臺精密武器,可說前所未見。

趙春山/評論

中美貿易戰談談打打,雙方在「暫停」之際也沒有閒著,還不時向對方秀秀肌肉。川普總統8月20日在白宮會見羅馬尼亞總統伊爾哈尼斯(Klaus Iohannis)時,曾針對中美貿易戰議題說出狠話,表示長期而言,「挑戰中國」勢在必行,擺出一付「捨我其誰」的姿態。中美對抗的戰場,目前已眀顯延伸到軍事的領域。

美國前總統卡特今(2019)年元旦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警告,中美關係正處於危險當中。卡特認為,臺海和南海是兩個敏感區域,任何誤判或違規,都可能升級至軍事衝突,進而引發全球災難。中共對此似乎已有所警惕,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去(2018)年12月在參加《環球時報》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中就公開表示:「2019年我們要準備南海、臺海『兩條戰線』作戰。」

在臺海這條戰線,最新回合的中美對抗,濫觴於川普政府的對臺軍售,內容包括先前七月已批准的108輛MIA2T戰車,加上八月同意的66架F-16V新型戰機。美國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分別以個案方式接連售臺精密武器,可說前所未見。

1989年1月老布希(George H. W. Bush)入主白宮後,「六四事件」在美國輿論掀起巨大的反中浪潮。美國隨後對中共採取制裁行動,包括中斷雙方的高層互訪,以及針對人權問題對中共展開嚴厲抨擊。1992年9月,美國宣布售臺150架F-16戰鬥機。小布希(George W. Bush)2001年1月就職前,把中共視為「競爭者」而非「戰略夥伴」,並在就任後意圖改變其前任柯林頓政府的傾中政策。2001年4月1日,中美關係因南海撞機事件嚴重倒退。同年4月25日,小布希批淮美國歷來最大宗的一筆對臺軍售交易,其中包括8艘柴油動力潛艦、4艘紀德級驅逐艦,以及12架P-3反潛偵察機。

由上觀之,川普政府升高對臺軍售的決定有跡可循,引發中共的強烈反應,也屬意料中事。只是,在中共的抗議聲中,美國海軍編號LPD20的兩棲船塢運輸艦「綠灣」號(USS Green Bay),竟於同月23日由南向北通過臺灣海峽,返回位於日本九州的母港佐世保。這是美國軍艦今年來第七度通過臺海。對此中共亦不甘示弱,26日透過浙江海事局在官網發布航行警告,稱中共將於8月27日至29日在東海舟山島周邊海域,進行「實際使用武器訓練」。根據《多維新聞網》的分析,大陸此次在東海舟山海域進行演習,牽動至少三方勢力:一是美國,東海是美海軍常年巡邏地之一,也是美軍穿越臺海的必經之地;二是臺灣,東海海域做為臺灣南北兩翼中的北部側翼,一直受臺灣嚴密監視,以防大陸軍隊從側面進攻臺灣;三是日本,由於陸日在東海有主權和資源之爭,因此日本緊盯北京在東海的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機在中共上述軍演最後一天出現繞臺動作。美國空軍一架MC-130J運輸機,29日中午在臺灣海峽上空,沿臺海中線由北向南飛行。這架飛機是由琉球沖繩的嘉手納基地起飛,經臺灣北方飛經臺灣海峽後,轉向巴士海峽向東,最後回到基地。逆時針方向繞臺一周,針對性意味很強。此外,繼中方拒絕讓兩艘美國海軍軍艦訪問香港後,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28日出席華府智庫論壇時證實,中方以「不方便接待」為由,拒絕了一艘美國海軍軍艦訪問青島的要求。

臺海與南海情勢相互聯動,美國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Dunford)28日共同召開記者會時指出,中共正採蓄意破壞區域穩定的戰略,其價值觀和行為明顯與多數國家不一致。美方需要繼續在印太區域發揮領導作用,以維護自由;美方也將繼續與盟邦與夥伴密切合作,擴大防務行動。與此同時,外電報導美驅逐艦韋恩梅爾號(USS Wayne E. Meyer)於28日駛入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和美濟礁(Mischief Reef)的12海浬以內;美軍執行這項行動的目的是要挑戰中共的海權主張,以及維護國際法規範的自由航行權利。共軍南部戰區認為美艦未經允許,擅闖中方所屬南沙島礁鄰近海域,隨即下令所屬海空兵力對美艦全程進行跟蹤監視和查證識別,並且予以警告驅離。

根據美國國防部於2019年6日1日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臺灣、新加坡、紐西蘭和蒙古並列為美國「可靠、能幹及天生的夥伴」。報告認為「這四個國家都為美國在世界各地的使命做出貢獻,且積極採取措施維護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而美國將尋求與臺灣建立強有力的夥伴關係,並將忠實履行《臺灣關係法》。

美國有人擔心,中共統一臺灣後,即可突破第一島鏈,形成「中國霸權」,因此認為各界若關心印太地區民主未來,就應支持川普政府加強保衛臺灣,捍衛臺海航行自由行動相關政策。關鍵是川普2017年入主白宫後,美國對盟友重視程度不夠,不但有「退群」之舉,且「在商言商」,要求盟國承擔更多軍事開支,似乎把經濟利益置於安全利益之上。東協國家曾提「經濟靠中共,安全靠美國」的避險戰略,連美國在亞歐的盟友也都競相效仿,紛紛改善與中共的關係。

美國是臺灣軍備的主要來源,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三任政府在安全上都採不同程度的親美政策,但不排斥與對岸交往。蔡政府想維持現狀,但被對岸視為「拒絕往來戶」,故不得不寄希望於美國的安全保證,避險空間相對縮小。軍售有助於展現自我防衛意志和提升戰力,但仍無法改變彼長我消的兩岸軍力平衡,並有可能讓臺灣陷於中美軍事對抗之中。這是選後臺灣總統必須面對的一個長期戰略課題。

【圖片為資料照,翻攝自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作者介紹
  • 趙春山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