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總統放話治國策略遇到蘇貞昌

2019-01-11 13:21:25   12647

黨政領導人這樣新奇的「放話治國」風,令整個行政體系運作大受干擾,面對這樣的現實,即將上任的閣揆要怎適應而能順利施政?要置之不理?據理力爭?還是順應接受放話的指示?答案是什麼?總統和主席,甚至閣揆恐怕一定得給驚奇困惑的社會一個説法。

林濁水/評論

在民進黨選舉大敗,總統聲望又掉到頻頻從20%再往下探的關口,卓榮泰願意參選黨主席,領導民進黨突破困境,勇氣可嘉,恭喜當選。

應該自認為責任重大吧,所以在這幾天卓榮泰變了一個人。他幾十年從政成功地自我型塑成的形象是謹慎穩重圓融,講起話來溫和平實,不料最近講起話來,內容勇猛氣魄雄大,令人大開眼界。

只是這些話勇猛到直是令人擔心。

主席第一個大放話:害扁那個人要加倍奉還

首先,他在主席選舉投票日,撂下話說,「4年前的今天是扁保外就醫的日子,扁受到的屈辱,他未來一定會叫那個人加倍奉還,『那個人』是誰,大家都知道」。《Yahoo新聞:卓榮泰撂話:陳水扁的屈辱,未來會讓「那個人」加倍奉還》

話說得夠猛,但是卓主席說的那個人是誰恐怕大家會見仁見智。

所謂陳水扁受到屈辱,從挺扁人士的立場出發,重要的應該有三件,一個是陳水扁被繩之以法;二是拒絕給陳水扁特赦;三是被民進黨逼迫退黨。三件事阿扁們都認為是源於扁被虛構罪名而受到迫害。大體上是這樣:

一、在扁案審理過程中,大家最看得到的「那個人」可能是刻意屈辱陳水扁的蔡守訓,蔡對同樣性質的扁機要費和馬英九特別費案以雙重標準審理判決,過程中更刻意對扁加以羞辱。但是卓主席指的「那個人」顯然不是蔡守訓,而應該是他認定的「操控指揮陳水扁所有的官司的人」,那麼是指馬英九嗎?卓主席並沒講。然而,且不論那個人是誰,卓主席講明一定要對他「加倍奉還」。只是怎樣叫加倍奉還?是說扁案既然是寃案,是一旦主席上任就要如法炮製?要叫法官檢察官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
是這樣嗎?

二、特赦是總統的權,問題是不特赦的「那個人」,在2016年之前當然是馬英九,但是現在則是蔡英文,卓主席是說蔡總統犯了錯,所以卓主席上台就會彌補,強烈要求她非特赦,不要讓陳水扁一直處在被屈辱的狀態不可?

三、陳水扁在2008蔡英文當主席時,被迫退出民進黨,這一直被陳水扁認為是奇恥大辱,後來一直到蔡英文卸任黨主席後,才在2013年運作重新恢復黨籍。這樣,蔡英文也屬讓陳水扁受到不公的屈辱的那個人嗎?是要算帳,還是嗆之以聲就好?

卓主席這一番放話,氣勢如虹,但真是嚇到人了。

主席第二個大放話:四首長制「黨政平台」

卓榮泰一當選,馬上放話提出了三個平台的宏偉構想:「選舉平台」、「服務平台」及「黨政平台」。《聯合報:卓榮泰:設3個平台 部署2020戰略》

「選舉平台」,這是民主國家政黨共同的「本業」。要強化,理所當然,無論如何,2020總統、國會選舉情勢都非常嚴峻非嚴陣以待不可;而「服務平台」,一般人多半也會覺得應該做;但是「黨政平台」,内容就很不得了了。

卓榮泰說,「黨政平台」是以總統、行政院長、黨團總召及黨主席的四位一體組成。

這個平台的作用是政府各項要推動政策前,要先在這平台決定方向,然後交由行政和立法部門去處理「細節」。

卓榮泰進一步解釋說,這樣的「黨政平台」不必然是決策單位。

他這解釋邏輯上很怪:
1,他說「黨政平台」不必然是決策單位。他的「不必然是」是什麼意思?是有時是,有時不是?既然有時是時,算不算「是」?是「必然是」多,還是「不必然是」多?如果絕大部分「不是」,那麼四巨頭鄭重其事地舉辦的是例行性清談會?如果清談不是常態,那麼是不是就成了貨真價實的例行性最高決策會議?

2,未來如果四人開會,主席肯定是總統,造成的結果是總統辭了黨主席但是在開黨政平台會時又成了黨主席的主席—所以卓榮泰是要奉送總統一個太上黨主席的位置坐嗎?這不免稀奇。

3,透過平台,總統把行政院長和黨團總召找去開會,討論政策方向,這不就是總統剛上台時「決策性協調會」的翻版嗎?「決策性協調會」早經司法院長及幾位大法官認定有違憲之虞而停開了,如今卓主席要讓他復活,並順帶的把自己也推進去,真是膽氣很夠。

4,任何國家,絕大多數政策的發動總有一個軸心,不是總理就是總統,然後再由國會審查監督,依黨政平台,政策方向的發動變成了四人共議,那是不是成了人類歷史上的新制「四首長制」?這很OK?

他這一個四首長制的放話,民進黨總召很歡迎,但是總統還沒有回應,是她回想到決策執行協調會所以不免猶豫嗎?不管如何,這麼一位以圓融為名的,居然總統、未來的閣揆都沒有先溝通探一下口氣,也不在乎當時決策執行協調會怎様倍受批評而被迫草草落幕的下場,就這樣放出雄偉的大話,真令人稱奇。

不一樣的卓榮泰怎麼來的?一、杞人憂天

雖然卓榮泰號稱善於溝通協調很有團隊合作習慣,而這次參選主席又是跨派系中生代集體合作推出的,但是卓榮泰不論是要對「那個人」「加倍奉還」或是成立「黨政平台」,兩個大氣勢的主張卻很顯然一點也不像是和任何重要的相關人士溝通量甚至是自己小團隊的集體作業產生出來的,而是跑單幫的獨家即性演出,一想到就氣魄放話。

當然他的氣魄放話雖說是即興演出,還是有觸發即興的基礎。例如要向「那個人」加倍奉還應該是認為競選對手游盈隆受到扁系強力支持,他認為壓力很大,非處理不可。然而從最後開出的選票看來,他太杞人憂天了。這似乎顯示了他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他顯然對黨員態度的掌握生疏了,以致於誤判形勢;二、太過於患得患失了,以致於在價值標準上嚴重出狀況;三、太過於重視戰術短利了,以致於忽略帶來長期的戰略負面影響。

黨政平台又是怎麼來的?二、卓主席放話呼應總統的放話

選舉選得不好,總統辭黨主席,是扁馬建立起來的慣例。由於辭主席不是因為什麼光彩的原因,而且辭了,黨也就不歸他們領導了,所以馬扁辭了就辭了,沒有說什麼話;但蔡總統反其道而行,敲鑼又打鼓,大大文青一下,華麗嗆聲放話指示,說黨會在她辭了後更深入民間,又會轟轟烈烈地大檢討,言下之意,在她辭主席後,黨從此就變得更偉大。

總統這樣講,要選主席的卓榮泰自不會等閒以待,於是為了回應總統大氣勢的放話,卓榮泰說「服務平台」是要強化與社會溝通的平台。只是如果黨真的大張旗鼓,到處搜尋民情,綜合出來的各種結論當然是得成為國家政策,否則廣徵民意豈不是鬧劇一場?於是接著問題來了,從民情到國家政策轉換的機制是什麼?

於是成立「黨政平台」這個獨創性構想在邏輯上便是必然的結論。

總統站上第一線放話突襲行政院;主席嗆聲突撃總統

蔡總統選後在給黨員的信中,告訴黨員,她反省敗選的原因是因為她過去沒有好好的地運用領導權,造成了政府政策的「價值」不明,政局很亂,所以她決心從此站到「第一線」做一個「不一樣的總統」,拿出接地氣的有感政策。

什麼是「不一様的接地氣第一線總統」?她在「小英接地氣傾聽基層民意」活動中,說她親自打電話給台灣菸酒公司要公司推出平價煙;她又在迴廊談話中向交通部機車加裝ABS的政策嗆聲;然後在元旦講話中宣布稅收超收400億要當紅包發給低收入戶……。

這些「接地氣」的政策,或指揮煙酒公司、或向部會嗆聲,都直接向大眾放話。由於直接跳過和行政院及各部會的關係,行政院被突襲得灰頭土臉,忙亂應付,而社會更是爭議。由於話放得太即興,往往很無𨤳頭,很突兀,以400億紅包為例,只好認賠收回改變說法。

兩年多來,蔡總統民望每下愈況期間,有一個和歷屆總統主政時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高層」放話頻頻,其主軸大體是要大家知道,總統真的比其他人聰明。這樣的放話堪稱幾十年來政壇的一絕。放話顯示了高層人士特殊的品味很讓人奇怪,不過放話都出諸於匿名,影響不大,但是在敗選後,總統、主席的放話是站到第一線,不再是匿名,而且不只是要展現英明氣質,更是以具體政策、措施為放話內容。由於放的話不是執政團隊的深思熟慮,而是連「短線操作」都談不上的即興演出,麻煩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強調,中國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走向兩岸和平統一,並探索台灣一國兩制的方案,蔡總統強力反駁,並呼籲各黨政人士不要再講九二共識。總統的回應大受台灣社會肯定,一時網路聲量衝到第一,民進黨士氣空前大振,一掃兩年來低迷的氣息。這真是喜事,只是總統不斷站到第一線放話,而新任的黨主席也跟進,黨、政領導人即興放話頻頻,雖然顯示急於脫出困境的用心,也明顯有網路衝量效果,展現了黨政領導的「第一線」的存在感,但是聲量大卻和聲望正面是兩回事,如果追逐聲量而「放話治國」風不改,負面評價不斷,總統因爲回應九二共識而回振的聲望不會被迅速消耗嗎?

進入「放話治國」新紀元了?請給個說法

黨政領導人這樣新奇的「放話治國」風,令整個行政體系運作大受干擾,面對這樣的現實,即將上任的閣揆要怎適應而能順利施政?要置之不理?據理力爭?還是順應接受放話的指示?答案是什麼?總統和主席,甚至閣揆恐怕一定得給驚奇困惑的社會一個説法。

無論如何,在蘇貞昌當閣揆後,總統還要站到第一線時時放話然後把最高行政機關的院長擋在自己的後面?讓自己的聲望隨著行政院備受干擾而繼續下跌,還是揚棄兩蔣總統有權無責的威權傳統,回歸李遠哲提醒的回歸憲法?蔡總統恐怕最好得快一點「大破大立」地做個決定。

【圖片來源:中評社】
作者介紹
  • 林濁水

    臺灣省南投縣埔里鎮人,政治人物、民進黨大老。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