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趕搭「一帶一路」的列車

2018-10-29 10:51:02   24495

安倍這次大陸之行,看在台灣人的眼裡,恐怕是「萬般滋味在心頭」。安倍一向親台,但基於現實主義考量,仍須前往大陸移樽就教;同樣地,習近平也是基於本身的利益,決定暫時擺脫過去的歷史恩怨,包括「台灣問題」在内,與日本重修舊好。

趙春山/評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睽違七年後重訪中國大陸,被認為是中日關係回暖的一個重要跡象。1972年9月29日中日發表「聯合聲明」,其中的第一條就聲稱雙方要結束「不正常關係」。「不正常」是因日本認為先前對中共採取的「政經分離」政策,未能獲取更多的利益。在日本「搶搭巴士」與中共建交後,中日雙方仍因領土和歷史問題的爭議,再加上國際因素的介入等,没有能夠「正常化」地發展。2012年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更使雙方關係跌落谷底。2013年安倍赴靖國神社參拜,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北京官員形容他為「不受歡迎的人」。

中日改善關係實乃「無心插柳柳成蔭」,居然是拜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以及他所強調的「美國優先」所賜。日本戰後雖因美日安保體制,在美國核子保護傘下取得安全保障;但受制於「和平憲法」,日本付出不得重整軍備的代價,並且必須尾隨美國的外交政策亦步亦趨。這讓日本覺得寄人籬下,始終無法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

許多日本人認為,想成為正常國家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實力,特別是強大的經濟力量。但川普掀起對中貿易戰爭後,竟然「六親不認」,就連美國的傳統盟友都不放過,這讓安倍政府心生警惕,有了另謀出路的打算。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就被稱為「經濟動物」,對外貿易是日本的生存命脈,「安倍經濟學」的主軸就是要追求更大的海外市場。目前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總貿易額達3,000億美元。中國大陸有近14億人口,正是日本覬覦的目標。當前中共正在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舉措,這給日本帶來極大的機會。因此,經貿合作將是今後中日關係發展的一個主軸。

在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日本改變先前對中共「一帶一路」倡議所持的消極立場。今年5月在東京舉行的中、日、韓三方領袖會中,中日兩國就擴大投資金融合作、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達成一系列共識,安倍和中共總理李克強也決定設「一帶一路委員會」共商大計。日本把重點放在與中共合作開展第三方市場,這與中共強調的沿線開展合作思路不謀而合。中國大陸雖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敢忽視日本長期經營東南亞的優勢;也希望因日本加入「一帶一路」,解除西方對中共此一倡議的疑慮,並扭轉2010年以來日本在大陸投資下滑的趨勢。

在安倍此次訪華期間,大約有500名日本商界領袖陪同。雙方舉行首屆「中日第三國市場合作論壇」,與會者多達1400人,雙方企業及政府機關共針對52項合作計劃交換相關文件。雙方並且決定合作因應東海海難事故,以及盡早開設中日海空聯絡機制的熱線等,成果非常豐碩。

發展經濟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日本不希望見到朝鮮半島發生戰爭,也不願在朝核談判中被当成局外人。日本了解中共對北韓的影響力,認為透過中共的居中協調,可以讓日本在朝核問題談判中也有發聲的機會。在北京日前召開的「香山論壇」上,中國大陸軍方代表就重提有日本參與的「六方會談」,來解決迫在眉睫的朝鮮半島問題。

安倍結束三天的訪問行程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當前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重現積極勢頭,雙方要持續深化互利合作,推動兩國關係在重回正軌基礎上取得新的發展。安倍則提出「化競爭為協調」、「成為合作夥伴而非威脅」及「推進自由公平的貿易」3項新原則,強調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希望合力作出貢獻。看來中日對彼此關係的期待還是有一些落差。

僅管中日雙方各有所圖,但我不相信安倍能像當年法國總統戴高樂那樣,走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首先,進入中美戰略競爭時期,川普無法忽略美日同盟的價值。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Nye〉曾表示,美國早在柯林頓時代就已認知到,中國崛起將形塑東亞三國權力平衡,故認為美國必須鞏固美日同盟,方能制約中共擴展勢力。中國大陸學者閻學通也曾提出警告,認為中美對立會導致美國在亞太合作中強化日美聯盟,以日本平衡中國在亞洲的大國作用,而中國則失去利用日美矛盾的可能。

同樣地,安倍也不能不重視美日同盟在日本擁有的民意基礎。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今年10月作的民調顯示,雖然7成受訪者對川普處理國際事務不具信心,但仍有63%希望美國擔任世界領導角色。其中日本為81%,菲律賓為77%,南韓為73%。可見在亞洲盟國當中,日本民眾期盼美國扮演領導角色的比率最高。相較之下,日本國民對中國的好感度和親近度很低,比率甚至不到二成。日本仍需要借助美國的保護傘來對抗北韓明顯的核武威脅,以及中國崛起後可能形成的潛在安全威脅。

雖然中日都以「擱置爭議」的方式,來創造安倍此行的有利氛圍;但多數外交觀察家認為,中日之間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不會因為幾次高層會面就能煙消雲散。引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黄大慧的話說,中日關係還是屬於一種「競爭性的合作關係」,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但只要中美繼續玩合縱連橫的遊戲,日本擁有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價值,必然是各方爭相拉攏的對象。「安全靠美國,經濟靠大陸」,仍是安倍政府對外政策的最後選擇。

安倍這次大陸之行,看在台灣人的眼裡,恐怕是「萬般滋味在心頭」。安倍一向親台,但基於現實主義考量,仍須前往大陸移樽就教;同樣地,習近平也是基於本身的利益,決定暫時擺脫過去的歷史恩怨,包括「台灣問題」在内,與日本重修舊好。中日可以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兩岸關係卻因「九二共識」的爭議而在原地踏步,甚至還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走筆至此,不勝唏噓!
作者介紹
  • 趙春山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