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快翻桌?5招防豔陽曬、遠離中暑

2018-07-30 19:06:34
1295
今、明(30、31日)兩天白天晴朗炎熱,各地高溫約在34至36度以上。如何預防被太陽公公曬得頭暈腦脹、遠離中暑?國健署提供5招自保預防熱傷害。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三立新聞網】
根據「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最新(29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今、明(30、31日)兩天白天晴朗炎熱,各地高溫約在34至36度以上。如何預防被太陽公公曬得頭暈腦脹、遠離中暑?國健署提供5招自保預防熱傷害。
近年夏季高溫屢創新高,臺灣屬亞熱帶氣候除高溫外亦常伴隨高濕度,戶外工作者(如營建業、漁業、農業、運動員等)可能因工作屬性而需經常曝曬於豔陽下,如果不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又大量流汗,就可能造成脫水。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戶外工作者要預防熱傷害,5點自我保護措施要做好,建議如下:
根據「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最新(29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今、明(30、31日)兩天白天晴朗炎熱,各地高溫約在34至36度以上。如何預防被太陽公公曬得頭暈腦脹、遠離中暑?國健署提供5招自保預防熱傷害。
近年夏季高溫屢創新高,臺灣屬亞熱帶氣候除高溫外亦常伴隨高濕度,戶外工作者(如營建業、漁業、農業、運動員等)可能因工作屬性而需經常曝曬於豔陽下,如果不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又大量流汗,就可能造成脫水。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戶外工作者要預防熱傷害,5點自我保護措施要做好,建議如下:
一、避免太陽直曬:
儘可能避免於中午時段長時間進行勞動作業,將工作時間調整於早晨、下午2點以後,並適時使用遮陽布簾、利用電風扇或灑水裝置降低環境溫度,並應於陰涼處休息,減少大量汗水流失。
二、充份補充水分:
定時喝水,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應少量多次飲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另可多吃含有較多水分的蔬果。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飲料。如有痙孿或抽筋現象可飲用稀釋之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巴的冷開水。
三、穿著涼爽透氣衣物:
採用棉質衣服,或能阻隔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物,或擦防曬乳以保護皮膚。且搭配寬邊帽遮陽有助自保。另提醒眼睛也需以太陽眼鏡保護。
四、認識熱傷害徵兆:
若尚未適應較熱的環境,切勿貿然從事過於吃力的身體活動,並於工作期間增加休息頻率,讓身體漸漸習慣熱環境。此外,要能辨識熱傷害發生症狀,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並注意自己身體狀況,以隨時採取因應措施。
五、具緊急處置能力:
工作時應隨時注意身旁同事身體狀況,若有出現熱傷害症狀時,務必迅速自行或將該人員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高溫火烤 7月383人次熱到掛急診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三立新聞網】
全台各地氣溫連2日約在34至36度以上,宜蘭土場還飆至全國最高溫39.9度。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截至30日因熱傷害就診統計共383人次。國健署5點提醒呼籲民眾做好自我保護,避免太陽直曬、充份補充水份、穿著涼爽透氣衣物、認識傷害徵兆、具緊急處置能力。
衛福部統計熱傷害定義包含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氣候與人為過熱因素所致的意外事故。
衛福部指出,今年5月因熱傷害就診高達466人次,與去年同月相較成長近3倍,6月則是降至382人次,7月截至今天為止已來到383人。
吳德榮表示,30日觀測資料顯示,宜蘭土場海拔392公尺,量測到高溫39.9度(宜蘭巿高溫僅34.6度);為繼花蓮天祥(海拔550公尺) 在7月10日以40.3度,創下全台所有觀測的最高溫記錄以來(當日花蓮高溫僅36.3度),擠進史上第3名。最新(30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今日白天晴朗炎熱,延續30日高溫,各地氣溫仍約在34至36度以上,要注意防紫外線、防中暑;午後有對流發展,大部分在山區,中南部鄰近山區的平地也有受影響的機率。
國健署呼籲,外出避免太陽直曬,將工作時間調整於早晨、下午2點以後,並適時使用遮陽布簾、利用電風扇或灑水裝置降低環境溫度,並應於陰涼處休息,減少大量汗水流失。
也要定時補充水分,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應少量多次飲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穿著涼爽透氣衣物,採用棉質衣服,或能阻隔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物,或擦防曬乳以保護皮膚。且搭配寬邊帽遮陽有助自保。
若發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恐是熱傷害徵兆,務必迅速自行或將該人員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圖片來源:中央社】
全台各地氣溫連2日約在34至36度以上,宜蘭土場還飆至全國最高溫39.9度。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截至30日因熱傷害就診統計共383人次。國健署5點提醒呼籲民眾做好自我保護,避免太陽直曬、充份補充水份、穿著涼爽透氣衣物、認識傷害徵兆、具緊急處置能力。
衛福部統計熱傷害定義包含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氣候與人為過熱因素所致的意外事故。
衛福部指出,今年5月因熱傷害就診高達466人次,與去年同月相較成長近3倍,6月則是降至382人次,7月截至今天為止已來到383人。
吳德榮表示,30日觀測資料顯示,宜蘭土場海拔392公尺,量測到高溫39.9度(宜蘭巿高溫僅34.6度);為繼花蓮天祥(海拔550公尺) 在7月10日以40.3度,創下全台所有觀測的最高溫記錄以來(當日花蓮高溫僅36.3度),擠進史上第3名。最新(30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今日白天晴朗炎熱,延續30日高溫,各地氣溫仍約在34至36度以上,要注意防紫外線、防中暑;午後有對流發展,大部分在山區,中南部鄰近山區的平地也有受影響的機率。
國健署呼籲,外出避免太陽直曬,將工作時間調整於早晨、下午2點以後,並適時使用遮陽布簾、利用電風扇或灑水裝置降低環境溫度,並應於陰涼處休息,減少大量汗水流失。
也要定時補充水分,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應少量多次飲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穿著涼爽透氣衣物,採用棉質衣服,或能阻隔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物,或擦防曬乳以保護皮膚。且搭配寬邊帽遮陽有助自保。
若發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恐是熱傷害徵兆,務必迅速自行或將該人員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你可能也想知道》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