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嬰僅出生16天 遭腸病毒狠心奪命

2018-06-26 18:10:11   1208

一名東部新生男嬰,出生9天後因發燒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並陸續出現心跳加速、活動力下降、四肢肌張力弱等情形,確診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雖醫院及時給予治療,個案仍不幸於發病1週後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不排除為遭無症狀者傳染。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三立新聞網】

一名東部新生男嬰,出生9天後因發燒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並陸續出現心跳加速、活動力下降、四肢肌張力弱等情形,確診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雖醫院及時給予治療,個案仍不幸於發病1週後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不排除為遭無症狀者傳染。

疾管署防疫醫師吳佩圜表示,此名死亡個案從出生到死亡僅16天,經衛生單位調查,個案出生後均待在醫院,該醫院之前並無其他疑似腸病毒病例,個案父母及醫護人員等接觸者亦無疑似症狀,不排除為遭無症狀者傳染。

疾管署統計,上週(6月17日至6月23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共11,510,較前一週下降8.5%,惟上週逢端午連續假期,就診人次可能受醫療院所休診影響,若以急診就診病例千分比來看,則與前一週呈持平。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強調,腸病毒疫情已經到達頂點,雖然上周新增一名1例新生兒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但是腸病毒重症病例通報有下降趨勢,不過社區腸病毒活動有上升,除了小心伊科11型外,也要注意腸病毒71型的威脅。

吳佩圜指出,新生兒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感染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症,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提醒準媽媽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羅一鈞也提到,為防止腸病毒疫情擴大,疾管署2周前針對全台設有嬰兒床的醫療院所及月子中心進行腸病毒無預警相關稽查,現在已經完成179家醫療院所、245家坐月子中心的查核,占總數的75%,其中有9家醫療機構不合格,違規原因為於腸病毒流行期無增加消毒頻次,13家坐月子中心有缺失,主要是工作人員不清楚如何調製漂白水,1周內須限期改善,依《傳染病防治法》若複查仍不合格,醫療院所可罰6至30萬元罰鍰、坐月子中心可罰1至15萬元。

此外,疾管署再次呼籲,醫院、產後護理機構應加強感染管制措施,教托育機構或其他兒童常出入的公共場所業者等也應注意環境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確保嬰幼兒免於腸病毒威脅。

發燒咳嗽手無法舉高 男童癱瘓病床上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三立新聞網】

106年12月,一名3歲的陳小弟發燒、咳嗽、流鼻水3天了,到急診時全身痠痛、食慾不佳,比較奇怪的是小弟弟的雙手還無法自行高舉,醫師於是建議家長讓小朋友住院觀察治療;到了晚上,小弟弟的病情急轉直下,不只雙手,連雙腳、軀幹也無力,進而癱瘓在病床上,經詳細診視,加上抽血腦脊髓液、病原體採集培養、腦部影像攝影等一連串檢查,最後確定為「腸病毒D68型感染所致的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此為成大第一例腸病毒D68型感染重症個案。

收治這名病童的成大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郭馥君表示,陳小弟弟住院期間,成大醫院小兒科醫療團隊使用了免疫球蛋白、血漿置換,配合加護病房照護,他的四肢活動已慢慢恢復,出院時已經能坐,但還無法站立行走,因此小病人仍持續復健治療中。

在台灣,夏天是腸病毒的流行期,而腸病毒的分型非常多種,每種腸病毒感染後的表現也都不太一樣。據衛生福利部疾管署腸病毒疫情監測資料顯示,目前主要流行的腸病毒仍以克沙奇A型為主,但國內仍持續有D68型、71型及克沙奇B型等個案發生。而一般人對於腸病毒重症個案多聚焦於腸病毒71型的感染,但從106年以來,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卻有高達5成是腸病毒D68 型。

郭馥君說,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就像感冒,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較少出現一般人所熟知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等典型腸病毒表現,但病童可能在感染後3-7天內因為病毒侵入腦部脊髓等中樞神經,突然發生肢體無力的情形。另外,有氣喘體質的兒童也要小心,腸病毒D68型也容易會有肺部侵犯,導致病童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

郭馥君指出,目前全世界治療D68型腸病毒的經驗不多,還無良好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使用,一般只能進行支持性治療;當病毒侵犯中樞神經導致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時,則依臨床狀況考慮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治療,更嚴重的重症個案如呼吸衰竭的則進行呼吸支持,心肺衰竭的給予葉克膜治療。

不過,腸病毒D68型的預防方法與其他腸病毒大致相同,郭馥君說,最有效的預防方法仍是做好個人手部衛生,流行期間幼童應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傳播風險。她也呼籲民眾留意家中嬰幼兒健康,如發現有急性肢體無力應儘速送醫。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你可能也想知道》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