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診斷 防治失智贏在起跑點

民國114年時,台灣的失智人口將高達32萬人,未雨綢繆之計是早期診斷及介入,台大醫院追蹤10年研究發
民國114年時,台灣的失智人口將高達32萬人,未雨綢繆之計是早期診斷及介入,台大醫院追蹤10年研究發現,失智症病患愈早治療,退化的速度愈慢,愈能減輕社會成本。
國際失智症協會昨天與76個國家的失智症協會共同發布「201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台灣失智症協會響應活動,呼籲防治失智症應「贏在起跑點」,提高民眾認知、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銘章表示,台灣失智人口推估超過18萬人,但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只有3萬3791人,潛在失智者占多數,而被診斷出來的個案僅占20%至50%。
邱銘章指出,預計台灣在114年時,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20%,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以每年新增1萬人的速度,屆時將約有32萬失智者。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邱銘章分析台大醫院10年記憶門診與600多個個案發現,愈早開始接受治療並多參與社會活動的患者,維持在輕度的時間會愈久,退化速度較慢。
他說,這與今年全球報告「201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的結論是一致的,因此呼籲政府,應有具體措施促進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介入服務。
他說,很多失智者早期就開始就醫,但容易被診斷成為其他疾病,等到情況更危險及症狀更明顯時才被診斷成為失智症,早期可能是輕微腦血管病變,引發失智,若能早期治療則預後與退化症狀會改善許多。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今年以「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GoGo憶起來」為主題並在全台各地舉辦活動,及成立連署網站,讓所有關心失智議題的民眾表達對失智友善社區的支持,及對失智者及家屬的關懷。
及早治療 失智長者也是寶
失智病患常忘東忘西、疑神疑鬼,早期難被診斷,家人的關懷與注意,可及早發現治療,減少「如果早知道…」的遺憾。
昨天公布的「2011全球失智症報告」披露,全球有 3600萬失智患者,其中有2800萬人可能是潛在患者,未被診斷而無法得到妥適的治療照顧。至於台灣的失智人口超過18萬人,僅3萬3791人領有身障手冊,多數未診斷。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患者早期時常被診斷為憂鬱症或躁鬱症,等到進一步退化到中度後才診斷為失智症,許多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而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造成家屬後續照顧上的困擾。
失智症協會歸納,反覆發問、疑神疑鬼、懷疑別人偷東西、自身感知器官失調、失去方向感、容易迷路、生活在過去的生活中、或情緒時常莫名波動等都是失智症狀,但家人容易忽略而產生誤會與爭執。
湯麗玉表示,失智症常是家庭衝突與悲劇的導火線,曾有案例除了忘了自己子女外,有時也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是懷疑媳婦有外遇,造成家人除了工作壓力外,還有來自家庭不信任感加劇,易產生衝突與悲劇。
湯麗玉說,早期發現並鼓勵參與社團活動有助延緩退化程度,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失智者雖失去部分認知能力,但走入社區,仍可對社會有所貢獻。面對失智者,家人的愛與關懷可讓他們晚年得到照顧;面對失智者的良方就是找到與他們的相處溝通之道。
201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記者會13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失智症患者王騰雲與妻子王傅出席,分享從發現到治療失智的過程及心路歷程。
接受治療的失智症患者王騰雲,表演吹口琴,展現多運動、多動腦、多社交互動的治療成果。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