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中國勢力(下)

2018-05-08 18:02:12   282043

冷戰時期,美國明白若輸掉太空競賽,會遭遇的經濟、軍事後果,於是奮而迎戰。這回,中國轉向再生能源,也是同樣的挑戰。美國所冒的風險,正是輸掉在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權。

續:再生能源,中國勢力(上)

吳怡/編譯

策略影響

中國轉向再生能源,可望重塑國際秩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各國對氣候變化的回應。再者,中國曾經大力發展太陽能面板業,進而拉低這個技術的成本。現在歷史重演,中國若投資電池、電動車、碳補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這些產品的價格,也可能崩跌。(譯按:碳補集與封存:點源污染(例如火力發電廠)產生了二氧化碳,再收集這些二氧化碳,運送至儲存地點並長期與空氣隔離)。

中國轉向再生能源,因此與各國的交往,也有所改變。中國正向歐洲、中亞、東南亞的國家示好,承諾這些國家享有貸款低息、能源與交通基礎建設升級,並免於能源短缺和能源所產生的污染。俄羅斯也幫了中國一把,因為俄羅斯屢屢強硬要脅鄰國,要切斷石油與燃氣的供給,其素行不良,令中國拉攏各國的工作,容易多了。另外,華府想利用新的石油與燃氣出口,與各國交好,但是中國若協助各國開發乾淨、充沛的能源,就能破壞華府的計劃,進而更積極與美國競爭。中國甚至有官員說,若協助各國發展綠色商業模型、提供較貧困國家可靠能源和現代基礎建設,中國可以幫忙解決全球不平等問題、創造更持續的全球經濟成長,進而降低恐怖主義和衝突的風險。

然而,並非所有中國投入乾淨能源的行動,都有正面影響。中國若開始大量依賴國內能源,就更不願意提供優惠貸款,給快垮掉的產油國家。因此某些國家的下場會很慘,尤其是在,中國出口再生能源技術,進而大幅降低全球石油與燃氣的需求時。悲劇已在委內瑞拉上演。2016年,中國拒絕展延卡拉卡斯(委內瑞拉首都)的新貸款,等同於切斷委內瑞拉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令這個國家更深陷於債務、貧窮、政治崩潰之中。而中國若在國內外,售出更多再生能源技術與電動車,其他產油國,例如安哥拉(Angola)、奈及利亞、俄羅斯,也可能遭遇類似厄運。甚至波斯灣的產油國,若再不改革經濟,命運也是多舛。全球的下場可能是,出現更多危險的失敗國家(failed state),以權利遭剝奪的人民作陪。(譯按:失敗國家:和平基金會定義失敗國家:未能控制其領土、產生正當集體決定的權力,遭到侵蝕、未能提供公共服務、未能以全權國際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其他國家往來;和平基金會:為非營利研究和教育組織,1957年成立,獨立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美國的能源挑戰

中國的新能源策略,逼著美國能源和氣候政策面臨挑戰。川普政府辯說,美國政府限制國內生產商的規定,有些太超過,但只要這些生產商不受限制,美國就可以向全球販售大量石油與天然氣,維持能源主導地位。但是,要落實川普政府的想法,還有賴國際能源和碳的規定。美國若卸下了國際角色,制定這些規定的權力,可能落入他人手中。

川普總統雖然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但是正式生效必須等到2020年。這意味著美國在某些組織仍享有領導地位,這些組織主要負責決定全球能源市場規定、能源和碳價格政策、甚至也可能決定何種燃料—煤、石油、燃氣、核能、或是再生能源,為全球所用。但是美國若退出這些組織,最後這些組織所決定的全球能源架構,很有可能會倒向中國利益。屆時中國就能以免關稅的條件,向國外銷售能源科技產品;反觀美國,碳排放的收費,勢必有害其石油及燃氣出口。而且,符合中國需要的標準,可能成為全球標準,這些標準包括能源產品標示和效能,以及零排放車輛,美國從此出局。另外,中國金融機構若參與制定綠色金融的規定和標準,可能會耍些伎倆,製造有利於己的局面,進而傷害美國銀行在綠色金融的發展,這個產業未來數十年,規模可望達到數兆美元。

美國若要多些選擇,川普政府就得靈活思考,來兌現美國在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美國當初的承諾,是以2005年的碳排放為基準,到了2025年,應減少27%左右的排放。川普政府要履約仍未晚。因為美國多數州和大城,已因潔淨電力法案(Clean Power Plan)設定了行動,未來會繼續執行;潔淨電力法案是歐巴馬時期的政策,目的是令各州減少碳排放,但是川普政府已在去年10月廢除。另外美國汽車、卡車製造商,以及共乘公司,也正設法銷售服務和產品給中國客戶。所以川普政府若能重返巴黎協定,即便是減縮應該履行的義務,至少也能免於激怒那些在意協定的國家,並維持美國制定全球能源規定的影響力。

美國也應該在巴黎協定的架構之內、外運作,創造貿易規則和碳市場系統;這些規則和系統,短期內應符合美國石油和燃氣出口的利益,長期則是為推廣美國清潔技術公司,而奠定基礎。良好的範例就是去年11月,美國阿拉斯加州(Alaska)、中國石化、中國銀行、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共同約定中國最高投資430億美元,來開發美國北阿拉斯加州的天然氣。優點是例如在中國、印度等國家,天然氣可取代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綁定中國開採美國天然資源,有助於強化中美能源合作,並確保美國的能源出口仍有競爭力,相較於其他想販售石油和燃氣給中國的國家。

美國得保有能源主導權,但截至目前,看不出川普政府有什麼跡象,就這件事具備真正眼光。川普政府似乎傾向,擴大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規定,來保障美國人工智慧、其他數位科技的優勢;這些技術的重要,在於保護美國的能源基礎建設。這樣的策略暫時有效,但是政府應放寬眼光,不要侷限於對進口太陽能面板增加關稅,該看看美國其餘清潔技術,包含新電池、節能數位產品、使用替代燃料的車輛。

川普政府已開啟程序,來改寫潔淨電力法案。建議減少毒物洩漏,並用新的數位科技強化控制系統,來增加發電廠的效率。但這是不夠的。川普政府還得設計政策,來幫助創新,並推廣技術,足以抗衡中國產品。中國產品有例如智慧電錶(smart meter)、太陽能面板,或是連接電池、用來儲存電力的風力發電機(wind turbine)。美國政府針對發電工業,應該規定,各州、郡、市若願意移轉至清潔技術、發行綠色債券,就予以獎勵。(譯按:智慧電錶:是新型的數位電鍍錶,會精確標示用電量,再透過網路回報資訊。智慧電錶可以用來協助電源管理、電費管理、故障管理,並可以成為智慧電網的一部份。譯按:風力發電機:將氣流的動能轉為機械能,通常連接發電機,並帶動發電機發電。風力發電機是構成風力發電廠的必要條件)。

美國能源部長裴利(Rick Perry)辯說,相較於化石燃料或核電,天然氣和再生能源較不可靠,因此政府應在關鍵市場,補助煤和核電,來避免供應遭到干預。不過這個論述卻不知,新技術可以創造靈活、敏銳的電網,萬一電力需求激增、美國遭遇天災或網攻,可以迅速恢復供電。

政府也應該靈活思考,如何好好開發美國過剩、便宜的天然氣,來降低美國的排放,並履行巴黎協定的承諾。華府應支持天然氣的新用途,例如供應長程卡車,或製成氫燃料給其他類車輛。這麼做的時候,固然降低了排放,但也需要實施規定,規範沼氣洩漏,這些洩漏因石油與燃氣的生產、運送、廢物處理而生。國會的跨黨派成員和工業業者,支持這些規定。但是內政部(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卻遲遲不實施,甚至建議廢除。

黑暗中仍有曙光。去年12月川普簽署了共和黨的稅改法案。因此聯邦支持再生能源、補貼電動車的措施,得以維持現狀。(法案的初期版本,是要刪除這些優惠)。但是這些都不足以面對中國政府大規模的投資。

有些政策,是提倡美國私人投資清潔技術,華府應表示歡迎。例如允許投資再生能源的人,成立業主有限合夥制企業(mater limited partnerships,簡稱MLPS),MLPS是法律實體,可公開買賣,但股東不必遭雙重課稅。目前,只有開採或處理天然資源的公司、租賃房地產業者,可以成立MLPS。川普稅改刪減了MLPS的稅率,更能吸引投資,但是卻沒有讓再生能源業者,也適用這個優惠,即使去年10月跨黨派的國會小組建議,MLPS優惠應納入再生能源業者。(譯按:MLPS:在美國,企業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成立,這時投資人持有的是股份,面臨雙重課稅,公司稅一次、以及公司配發股利時,個人所得稅一次;MLPS沒有公司稅,只有個人所得稅。但是美國法律規定,只有特定業者可以成立MLPS,就是企業必須有90%以上的收益,來自生產、處理、儲存、運送可耗盡天然資源和礦物,或從事房地產租賃)。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伴隨的效應可能是,美國參與Mission Innovation的態度變得消極。Mission Innovation的會員有歐盟和包含中、美的22大國,主要行動是參與國家,將政府乾淨能源的研究與開發預算(R&D budget)加倍,來加速國家轉移至乾淨能源。美國自外於這個行動,是大錯特錯。中國正建構的能源系統能幫助其經濟,而且軍方若遭遇網攻、天災,也更能防禦;美國應該效法。這意味在美軍軍事基地開發、加裝新技術,包含智慧電網(smart grid)、太陽能面板、風力發電機,來減少災害,包括可能的供電干預、電力來源受到攻擊。(譯按:智慧電網:利用資訊、通訊科技,以數位或類比訊號,偵測、收集供應端的電力供應狀況,與使用端的電力使用狀況。再用這些資訊,來調整電力生產、輸配,或調整家電或企業用戶的耗電量,以節約能源、降低耗能、增強電網的可靠)。

冷戰時期,美國明白若輸掉太空競賽,會遭遇的經濟、軍事後果,於是奮而迎戰。這回,中國轉向再生能源,也是同樣的挑戰。美國所冒的風險,正是輸掉在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權。但是若有堅實的領導、長期的投入,往後幾十年,美國必能捍衛能源的未來。

(完)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18年3/4月份,文章標題為Green Giant- Renewable Energy and Chinese Power。】

【筆者介紹:Amy Myers Jaffe,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原文出處【圖片為中國陝西天然氣處理廠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