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中國勢力(上)
.jpg)
2018-04-11 17:37:42
267557
現實促使中國,針對再生能源與低碳科技新增投資。中國不只著眼於國內能源安全問題,也寄望綠能產品,能成為主要工業出口產品,與俄美的石油及燃氣,一較高下。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乾淨能源的宇宙中心,銷售商品與服務,來幫助其他國家,避免環境污染。而中國現在也承認,部分歸咎於她近年的經濟成長,她自己也是污染幫兇之一
吳怡/編譯
1997年,中國經濟升溫,石油與燃氣的需求因此成長,新的能源政策也應運而生。著眼於華府與重要產油國家關係的緊密,中國也循此模式,派遣外交人員走訪各產油國家,欲以提供投資和武器,換取石油供給。某些產油國家,遭西方世界拒絕往來,卻引起北京的興趣—北京相信若對這些國家開放,能令中國在能源的競賽中,與美國公平競爭,還能提高衝突,在美軍欲重新聚焦亞洲之際,分散其注意力。
中國許多進擊,卻都以失敗告終。這些產油國,付不出貸款,也交不出約定的石油。而且,中國在某些危險地區投資,已讓那些中國工人性命堪憂。至於在國內,一些大型能源公司的負責人,也因所謂的打貪腐行動,遭到肅清。同一時間,美國正享受成功探勘頁岩油的果實;這項成功,令美國迅速轉型,成為主要石油與天然氣輸出國;若再遇石油危機,美國也有實力面對。不過北京這下子得擔憂了,因為美國逐漸不再依賴波斯灣(Persian Gulf)油國的供給,所以將來中東(Middle East)國家若揚言要切斷石油供給,美國不會再這麼急著出手干預了。
於是,自2012年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新策略:轉向再生能源。中國已主導全球太陽能面板市場,現在還要擴大支持節油科技,並提供資金,以發展與生產相關項目,從電池到電動車不等。而中國的目標,不僅是要降低依賴外國的石油與燃氣,另外就是,美國的經濟,因為對中國出口石油與燃氣,成長飆高,所以中美相爭之際,中國急欲避免,成為經濟劣勢的一方。中國的目標亦屬戰略型。若成為綠色能源的領頭羊,北京希望中國能抗衡美國,成為能源出口國,並提供其他國家機會,減少購買外國石油與燃氣,且在過程中,能減低碳排放。
北京的新能源策略若成功了,有助於全球力抗氣候變遷,並令中國的目標成真,在區域聯盟和貿易關係中,取代美國成為最重要的玩家。這並非遙不可及,因為川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是採取保守方式:聚焦在煤、石油和天然氣;背棄了形塑國際能源市場的國際機構;也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climate accord)。這些舉動,拉了中國一把。未來,中國可能成為再生能源的超級大國,華府需要對此及時反應,否則就太晚了。
石油危機
始於本世紀初十年,中國經濟急速成長,創造了對外國石油與燃氣的需求,並促使中國由區域大國,轉為世界強權。由於西方大型石油公司搶食資源,受阻的北京,於是轉向所謂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那些地區,由於西方制裁,西方石油公司紛紛無法投資。中國首先瞄準伊朗(Iran)、伊拉克(Iraq)和蘇丹(Sudan)。之後是俄羅斯(Russia)和委內瑞拉(Venezuela)。(譯按:流氓國家:貶義。指某政治實體,實行集權體制、或違背其他國家願望、試圖取得其他國家欲控制的武器、挑起其他國家憎惡的戰爭、進行反人類的罪行、窩藏恐怖分子、容許其他國家所不容許的犯罪活動,例如販毒、或者尋求顛覆或損害其他國家。美國政府曾經使用「流氓國家」一詞,歷時10多年,以稱呼某些符合以上含義的國家)。
效果實在是乏善可陳。在伊朗,由於西方與聯合國制裁,限制了中國企業可以對當地的投資金額,於是有好幾年,中國的努力,窒礙難行。即使之後伊朗的核子協議上路,解除了制裁,其他問題仍無預警發生。例如2016年初,中國兩家國營石油公司,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好不容易在伊朗胡齊斯坦省(Khuzestan Province)的兩座油田,產量稍有動靜,但現在他們又得擔心,沙烏地阿拉伯支持的(Saudi-backed)阿拉伯分離主義者,因為這些人最近才炸了當地的煉油設施。
在伊拉克,中國也遭遇類似問題。區域不安擾亂了中國在該國的石油計劃。而在較安全的庫德地區(Kurdish region),現在估計的石油儲備量,比起一開始所調查的量,也少了一半。再加上石油價格低靡,意味著中國石化在當地的投資,是不可能獲利了。中國在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探勘天然氣,也以失敗坐收。
在非洲,中國的情況好不了多少。蘇丹和南蘇丹(South Sudan)持續的內戰,限制了當地中國企業的煉油量。北京還因支持蘇丹政府,而得面對國際撻伐,因為美國已以戰爭罪制裁蘇丹政府。另外在衣索比亞(Ethiopia)、利比亞(Libya)、奈及利亞(Nigeria)、蘇丹和南蘇丹,中國石油工人時而遭受攻擊,迫使中國政府撤離當地人員,這在國內也引起政治批評。
就算在相對穩定的區域,中國仍難以施展。去年9月,某中國企業集團,對俄羅斯政府控制的石油巨擘,俄羅斯國家石油財團(Rosneft),投資90億美元,以換取14%的所有權股份。但Rosneft卻背負著500億美元的債務,並要開始一項野心十足的國際投資計劃。但支撐這個計劃的,並非一套審慎的獲利策略,反而是俄羅斯的戰略利益。這項決定,再加上美國制裁俄羅斯所引起的不確定,令Rosneft的股價,在2017年就掉了23%,因此這家中國企業集團,等於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類似的情節在委內瑞拉繼續上演。從2007年到2014年,中國企業對卡拉卡斯(Caracas,委內瑞拉首都)提供了以石油為抵押的貸款,在600億美元左右。但是2017年,委內瑞拉出口中國的原油,只達到每日45萬桶,僅中國原先預估的一半。而主要對委內瑞拉提供貸款的機構中,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為其中一家。委內瑞拉需要以石油和精煉石油,向這家銀行償還貸款,但目前的量,僅夠委內瑞拉支付利息。
總的來說,中國在石油和燃氣資產上,花了1600億美元,效果卻事倍功半。按計劃,到了2028年,中國在國外的石油資源,每日可生產200萬桶左右。至於10年前的沙烏地阿拉伯,那時花了140億美元,就令每日產量新增200萬桶。另外中國也比不上美國。2017年底,美國國內石油產量,站上每日980萬桶,而且10年後,可能達到每日2000萬桶。更糟的是,中國目前的石油產量,是每日390萬桶左右,但因為管理不當、油田枯竭以及油價低靡,數字快速下滑。而中國目前進口約70%原油,到了2030年,上看80%。
同時到了2030年代,美國可望成為石油與天然氣的淨出口國。若這件事成真,其他產油國家,恐怕失去長期以來,影響美國政策的能力。(例如1973年,OPEC針對某些國家石油禁運,其中也包含美國,因為美國在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中,支持以色列(Israel))。至於美國,由於新增了數10萬份石油與燃氣工作,因此若全球石油供應突然下滑,美國經濟比起中國經濟,屏障更強。(譯按:贖罪日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分別攻擊以色列所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結果是聯合國決議停火)。
中國由於日益依賴外國石油,領導者於是也不輕鬆。中國政策「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於2015年結束。其中為了因應加拿大(Canada)與美國,成功開發石油與燃氣,政策中明言:「能源供應格局深刻調整」,並用「嚴峻」形容中國的能源安全情勢,以對照美國。因此,北京也改變了對中東的計算。雖然美國仍肩負重任,以確保中東的石油供應穩定,但是這個區域若爆發衝突,造成供應切斷,中國所受的傷害,會更甚於美國。而華府,雖然穩固中東局勢多年,未來抽身的風險卻加劇,因此中國得將此納入考量,不然至少得思考,華府未來恐怕強迫中國與其他國家,負擔更多義務。
綠能勢不可擋
現實促使中國,針對再生能源與低碳科技新增投資。中國不只著眼於國內能源安全問題,也寄望綠能產品,能成為主要工業出口產品,與俄羅斯、美國的石油及燃氣,一較高下。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乾淨能源的宇宙中心,銷售商品與服務,來幫助其他國家,避免環境污染。而中國現在也承認,部分歸咎於她近年的經濟成長,她自己也是污染的幫兇之一。
中國欲發展綠能,其實有先例可循。10年前,德國(Germany)的太陽能產業正欣欣向榮,這幫了中國一把,助其太陽能面板製造部門,成功起步。現在,中國政府想擴大規模,複製10年前的模式。現在一些國家想減少碳排放,於是產生了乾淨能源科技的需求,中國希望這能創造中國工人的工作機會,也能造就北京與外國政府的穩固關係,就如同二戰(World War II)後,蘇聯(the Soviet Union)因為石油買賣,而與中東搭起橋樑。循此脈絡,這意味往後,美國若要對亞、歐國家推銷液化天然氣,會發現自己的競爭對手,與其說是俄羅斯的燃氣,還不如說是中國的太陽能面板和電池。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資料,到2040年,中國公、私部門,在低碳發電和其餘乾淨能源科技的投資,會超過6兆美元。中國再生能源部門,已經擁有125兆千瓦(gigawatt)的太陽能裝機容量,是美國(47千兆瓦)和德國(40兆千瓦)的2倍多。中國企業,目前在光伏太陽能面板(photovoltaic solar panel)的生產能力,也達到每年51兆千瓦,是2010年全球總產量的2倍多。美國能源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估計,自從2008年,中國政府對太陽能製造商已提供了相當於470億美元的補助,包括直接投資、貸款、賦稅優惠以及其他激勵手段。過去10年,全球太陽能面板價格,有80%的下滑,是因為中國的出口。中國投資電池,可能也會對全球電池價格,產生類似效果。中國的再生能源發電,占全國發電24%,美國是15%。
中國也對電動車下了重注,大力補助其發展與生產。2015年,中國政府補助電動車的金額,是美國政府的10倍多。目前有超過100家中國企業,製造電動汽車和公車。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現在是世界最大電動車製造商;其他6家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名列世界前20名。2015年,中國在電動汽車的年銷售額與累積銷售額方面,超越美國。現在中國路上,可見的電動汽車超過100萬輛,幾乎是美國的2倍。中國的目標,是2020年有500萬輛上路。最終,中國可能有1億輛電動車。而去年9月,中國官方證實,為全面停止使用汽油動力車,政府正在研擬停用的時程;這個舉動和某些國家相似,例如法國(France)與英國(the United Kingdom),目標是2040年停用汽油動力車。
北京也正在運作,要主導綠色能源金融。去年12月下旬,北京宣布要創造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以供企業交易溫室氣體排放權。中國是全球購買最多「綠色債券」(green bond)的國家;綠色債券的功能是投資某些方案,這些方案著眼於防止氣候變遷,或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中國也在金融部門鼓勵主要銀行,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加速發行綠色債券,和其他乾淨能源的補貼,以積極推廣所謂的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另外,中國政府已開始透過雙邊努力,例如中英經濟財金對話(UK-China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alogue),以推廣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在綠色金融上的合作。中國還標榜其環境標準,以吸引多國金主支付投資已達1.4兆美元的「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劃。「一帶一路」,是為了擴大北京在亞洲的影響力。
中國的賭注,在再生能源和電動運輸上,也是為了增進國家安全。石油運抵中國需經由海上航路,這些航路,有美軍的控制,也有日益壯大的區域大國,例如印度(India)、日本(Japan)海軍的威脅。這些都是風險,於是引來中國國內分析師的批評。因此若以國內再生能源替換國外石油,問題可望解決。同時,靈活的能源微電網(以獨立的電網發電及配電,若遇系統失靈,這個獨立電網可與中央系統分離,自行運作)和多燃料運輸系統(不再全然依賴以石油為基礎的汽油、柴油)能幫助中國對抗網路攻擊,並減少天災和戰爭的影響力。先進的乾淨能源科技,也能適用在全自主武器,例如無人機、人工智慧和衛星設備,這些設備可以癱瘓美國衛星和全球定位系統。上述都是中國致力要做到的。
(未完)下一篇》再生能源,中國勢力(下)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18年3/4月份,文章標題為Green Giant- Renewable Energy and Chinese Power。】
【筆者介紹:Amy Myers Jaffe,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原文出處【圖片為中新網資料照】
1997年,中國經濟升溫,石油與燃氣的需求因此成長,新的能源政策也應運而生。著眼於華府與重要產油國家關係的緊密,中國也循此模式,派遣外交人員走訪各產油國家,欲以提供投資和武器,換取石油供給。某些產油國家,遭西方世界拒絕往來,卻引起北京的興趣—北京相信若對這些國家開放,能令中國在能源的競賽中,與美國公平競爭,還能提高衝突,在美軍欲重新聚焦亞洲之際,分散其注意力。
中國許多進擊,卻都以失敗告終。這些產油國,付不出貸款,也交不出約定的石油。而且,中國在某些危險地區投資,已讓那些中國工人性命堪憂。至於在國內,一些大型能源公司的負責人,也因所謂的打貪腐行動,遭到肅清。同一時間,美國正享受成功探勘頁岩油的果實;這項成功,令美國迅速轉型,成為主要石油與天然氣輸出國;若再遇石油危機,美國也有實力面對。不過北京這下子得擔憂了,因為美國逐漸不再依賴波斯灣(Persian Gulf)油國的供給,所以將來中東(Middle East)國家若揚言要切斷石油供給,美國不會再這麼急著出手干預了。
於是,自2012年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新策略:轉向再生能源。中國已主導全球太陽能面板市場,現在還要擴大支持節油科技,並提供資金,以發展與生產相關項目,從電池到電動車不等。而中國的目標,不僅是要降低依賴外國的石油與燃氣,另外就是,美國的經濟,因為對中國出口石油與燃氣,成長飆高,所以中美相爭之際,中國急欲避免,成為經濟劣勢的一方。中國的目標亦屬戰略型。若成為綠色能源的領頭羊,北京希望中國能抗衡美國,成為能源出口國,並提供其他國家機會,減少購買外國石油與燃氣,且在過程中,能減低碳排放。
北京的新能源策略若成功了,有助於全球力抗氣候變遷,並令中國的目標成真,在區域聯盟和貿易關係中,取代美國成為最重要的玩家。這並非遙不可及,因為川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是採取保守方式:聚焦在煤、石油和天然氣;背棄了形塑國際能源市場的國際機構;也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climate accord)。這些舉動,拉了中國一把。未來,中國可能成為再生能源的超級大國,華府需要對此及時反應,否則就太晚了。
石油危機
始於本世紀初十年,中國經濟急速成長,創造了對外國石油與燃氣的需求,並促使中國由區域大國,轉為世界強權。由於西方大型石油公司搶食資源,受阻的北京,於是轉向所謂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那些地區,由於西方制裁,西方石油公司紛紛無法投資。中國首先瞄準伊朗(Iran)、伊拉克(Iraq)和蘇丹(Sudan)。之後是俄羅斯(Russia)和委內瑞拉(Venezuela)。(譯按:流氓國家:貶義。指某政治實體,實行集權體制、或違背其他國家願望、試圖取得其他國家欲控制的武器、挑起其他國家憎惡的戰爭、進行反人類的罪行、窩藏恐怖分子、容許其他國家所不容許的犯罪活動,例如販毒、或者尋求顛覆或損害其他國家。美國政府曾經使用「流氓國家」一詞,歷時10多年,以稱呼某些符合以上含義的國家)。
效果實在是乏善可陳。在伊朗,由於西方與聯合國制裁,限制了中國企業可以對當地的投資金額,於是有好幾年,中國的努力,窒礙難行。即使之後伊朗的核子協議上路,解除了制裁,其他問題仍無預警發生。例如2016年初,中國兩家國營石油公司,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好不容易在伊朗胡齊斯坦省(Khuzestan Province)的兩座油田,產量稍有動靜,但現在他們又得擔心,沙烏地阿拉伯支持的(Saudi-backed)阿拉伯分離主義者,因為這些人最近才炸了當地的煉油設施。
在伊拉克,中國也遭遇類似問題。區域不安擾亂了中國在該國的石油計劃。而在較安全的庫德地區(Kurdish region),現在估計的石油儲備量,比起一開始所調查的量,也少了一半。再加上石油價格低靡,意味著中國石化在當地的投資,是不可能獲利了。中國在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探勘天然氣,也以失敗坐收。
在非洲,中國的情況好不了多少。蘇丹和南蘇丹(South Sudan)持續的內戰,限制了當地中國企業的煉油量。北京還因支持蘇丹政府,而得面對國際撻伐,因為美國已以戰爭罪制裁蘇丹政府。另外在衣索比亞(Ethiopia)、利比亞(Libya)、奈及利亞(Nigeria)、蘇丹和南蘇丹,中國石油工人時而遭受攻擊,迫使中國政府撤離當地人員,這在國內也引起政治批評。
就算在相對穩定的區域,中國仍難以施展。去年9月,某中國企業集團,對俄羅斯政府控制的石油巨擘,俄羅斯國家石油財團(Rosneft),投資90億美元,以換取14%的所有權股份。但Rosneft卻背負著500億美元的債務,並要開始一項野心十足的國際投資計劃。但支撐這個計劃的,並非一套審慎的獲利策略,反而是俄羅斯的戰略利益。這項決定,再加上美國制裁俄羅斯所引起的不確定,令Rosneft的股價,在2017年就掉了23%,因此這家中國企業集團,等於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類似的情節在委內瑞拉繼續上演。從2007年到2014年,中國企業對卡拉卡斯(Caracas,委內瑞拉首都)提供了以石油為抵押的貸款,在600億美元左右。但是2017年,委內瑞拉出口中國的原油,只達到每日45萬桶,僅中國原先預估的一半。而主要對委內瑞拉提供貸款的機構中,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為其中一家。委內瑞拉需要以石油和精煉石油,向這家銀行償還貸款,但目前的量,僅夠委內瑞拉支付利息。
總的來說,中國在石油和燃氣資產上,花了1600億美元,效果卻事倍功半。按計劃,到了2028年,中國在國外的石油資源,每日可生產200萬桶左右。至於10年前的沙烏地阿拉伯,那時花了140億美元,就令每日產量新增200萬桶。另外中國也比不上美國。2017年底,美國國內石油產量,站上每日980萬桶,而且10年後,可能達到每日2000萬桶。更糟的是,中國目前的石油產量,是每日390萬桶左右,但因為管理不當、油田枯竭以及油價低靡,數字快速下滑。而中國目前進口約70%原油,到了2030年,上看80%。
同時到了2030年代,美國可望成為石油與天然氣的淨出口國。若這件事成真,其他產油國家,恐怕失去長期以來,影響美國政策的能力。(例如1973年,OPEC針對某些國家石油禁運,其中也包含美國,因為美國在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中,支持以色列(Israel))。至於美國,由於新增了數10萬份石油與燃氣工作,因此若全球石油供應突然下滑,美國經濟比起中國經濟,屏障更強。(譯按:贖罪日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分別攻擊以色列所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結果是聯合國決議停火)。
中國由於日益依賴外國石油,領導者於是也不輕鬆。中國政策「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於2015年結束。其中為了因應加拿大(Canada)與美國,成功開發石油與燃氣,政策中明言:「能源供應格局深刻調整」,並用「嚴峻」形容中國的能源安全情勢,以對照美國。因此,北京也改變了對中東的計算。雖然美國仍肩負重任,以確保中東的石油供應穩定,但是這個區域若爆發衝突,造成供應切斷,中國所受的傷害,會更甚於美國。而華府,雖然穩固中東局勢多年,未來抽身的風險卻加劇,因此中國得將此納入考量,不然至少得思考,華府未來恐怕強迫中國與其他國家,負擔更多義務。
綠能勢不可擋
現實促使中國,針對再生能源與低碳科技新增投資。中國不只著眼於國內能源安全問題,也寄望綠能產品,能成為主要工業出口產品,與俄羅斯、美國的石油及燃氣,一較高下。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乾淨能源的宇宙中心,銷售商品與服務,來幫助其他國家,避免環境污染。而中國現在也承認,部分歸咎於她近年的經濟成長,她自己也是污染的幫兇之一。
中國欲發展綠能,其實有先例可循。10年前,德國(Germany)的太陽能產業正欣欣向榮,這幫了中國一把,助其太陽能面板製造部門,成功起步。現在,中國政府想擴大規模,複製10年前的模式。現在一些國家想減少碳排放,於是產生了乾淨能源科技的需求,中國希望這能創造中國工人的工作機會,也能造就北京與外國政府的穩固關係,就如同二戰(World War II)後,蘇聯(the Soviet Union)因為石油買賣,而與中東搭起橋樑。循此脈絡,這意味往後,美國若要對亞、歐國家推銷液化天然氣,會發現自己的競爭對手,與其說是俄羅斯的燃氣,還不如說是中國的太陽能面板和電池。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資料,到2040年,中國公、私部門,在低碳發電和其餘乾淨能源科技的投資,會超過6兆美元。中國再生能源部門,已經擁有125兆千瓦(gigawatt)的太陽能裝機容量,是美國(47千兆瓦)和德國(40兆千瓦)的2倍多。中國企業,目前在光伏太陽能面板(photovoltaic solar panel)的生產能力,也達到每年51兆千瓦,是2010年全球總產量的2倍多。美國能源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估計,自從2008年,中國政府對太陽能製造商已提供了相當於470億美元的補助,包括直接投資、貸款、賦稅優惠以及其他激勵手段。過去10年,全球太陽能面板價格,有80%的下滑,是因為中國的出口。中國投資電池,可能也會對全球電池價格,產生類似效果。中國的再生能源發電,占全國發電24%,美國是15%。
中國也對電動車下了重注,大力補助其發展與生產。2015年,中國政府補助電動車的金額,是美國政府的10倍多。目前有超過100家中國企業,製造電動汽車和公車。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現在是世界最大電動車製造商;其他6家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名列世界前20名。2015年,中國在電動汽車的年銷售額與累積銷售額方面,超越美國。現在中國路上,可見的電動汽車超過100萬輛,幾乎是美國的2倍。中國的目標,是2020年有500萬輛上路。最終,中國可能有1億輛電動車。而去年9月,中國官方證實,為全面停止使用汽油動力車,政府正在研擬停用的時程;這個舉動和某些國家相似,例如法國(France)與英國(the United Kingdom),目標是2040年停用汽油動力車。
北京也正在運作,要主導綠色能源金融。去年12月下旬,北京宣布要創造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以供企業交易溫室氣體排放權。中國是全球購買最多「綠色債券」(green bond)的國家;綠色債券的功能是投資某些方案,這些方案著眼於防止氣候變遷,或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中國也在金融部門鼓勵主要銀行,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加速發行綠色債券,和其他乾淨能源的補貼,以積極推廣所謂的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另外,中國政府已開始透過雙邊努力,例如中英經濟財金對話(UK-China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alogue),以推廣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在綠色金融上的合作。中國還標榜其環境標準,以吸引多國金主支付投資已達1.4兆美元的「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劃。「一帶一路」,是為了擴大北京在亞洲的影響力。
中國的賭注,在再生能源和電動運輸上,也是為了增進國家安全。石油運抵中國需經由海上航路,這些航路,有美軍的控制,也有日益壯大的區域大國,例如印度(India)、日本(Japan)海軍的威脅。這些都是風險,於是引來中國國內分析師的批評。因此若以國內再生能源替換國外石油,問題可望解決。同時,靈活的能源微電網(以獨立的電網發電及配電,若遇系統失靈,這個獨立電網可與中央系統分離,自行運作)和多燃料運輸系統(不再全然依賴以石油為基礎的汽油、柴油)能幫助中國對抗網路攻擊,並減少天災和戰爭的影響力。先進的乾淨能源科技,也能適用在全自主武器,例如無人機、人工智慧和衛星設備,這些設備可以癱瘓美國衛星和全球定位系統。上述都是中國致力要做到的。
(未完)下一篇》再生能源,中國勢力(下)
【此文為編譯文章,原文刊登於美國《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2018年3/4月份,文章標題為Green Giant- Renewable Energy and Chinese Power。】
【筆者介紹:Amy Myers Jaffe,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原文出處【圖片為中新網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