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就醫難?其實醫生也能到家看診

2018-04-11 17:40:30
1021
照顧長期臥床失能家人,經常讓家屬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一旦患者出現任何狀況,就緊張送急診,對患者及照顧者而言都相當費時費力,其實可以申請居家醫療醫生也能到你家看診,還能教導家屬基本照護知識,像是如何抽痰、拍背等,藉此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的發生。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三立新聞網】
照顧長期臥床失能家人,經常讓家屬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一旦患者出現任何狀況,就緊張送急診,對患者及照顧者而言都相當費時費力,其實可以申請居家醫療「醫生也能到你家看診」,還能教導家屬基本照護知識,像是如何抽痰、拍背等,藉此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的發生。
台中大雅長安診所醫師呂國樑分享一名居家醫療服務個案,46歲陳先生出生就是重度智障,不會說話,有過敏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候群,好動兼躁動,由雙親撫養照顧。因智障與躁動不易溝通,出門躁動不安狀況愈形嚴重與不易控制,出門就醫往往是年邁雙親的惡夢,有時候還會因為對環境不熟悉感到不安。
當呂國樑告知家屬,可以多利用居家醫療服務,醫師能夠親自到府看診,家屬得知後十分開心,且病人看到醫師到家裡看他,都會高興地一直要跟醫師握手並且發出伊伊烏烏的聲音,非常興奮。
呂國樑說,居家醫療服務,除了醫師外,護理人員跟營養師會一起隨行,該服務的目的,除了教導正確用藥外,最重要的是傳遞衛生的教育,例如照顧者如何協助患者預防褥瘡、避免吸入性肺炎、如何抽痰、比較拍背等,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產生、減少急診住院的需要。
彰化縣二水鄉衛生所主任陳宏賓說,現在醫師的角色不只是醫師角色,從居家醫療服務的過程進一步了解個案需求,除了居家照護外,是否還需要長照資源、還需要什麼樣的輔助工具幫忙,患者在食衣住行上遇到的難題都能協助解決。
陳說,過去到患者家看診,都必須大包小包,扛出去的機器設備重達4至5公斤,遇到住在比較深山的患者,車子開不進去,就必須徒手拉著裝滿醫療設備的行李箱,抵達後都已氣喘如牛、汗流浹背,到患者家後,還得花費半小時上網、過卡、認證,病人也在旁邊乾等,一直到連線成功才能開始看診。
所幸健保署開發感應式健保卡及APP,近期先在中部地區試辦,醫護人員只要帶著手機到了病患家,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輕鬆讀取健保卡,並且減少病人等待的時間。陳提到,改採此新設計協助看診,也可以免去讀卡機會突然故障、或是沒電的窘境。
申請居家醫療服務對象需符合三項條件,包含失能或疾病而外出不便、有明確醫療需求、居住在家中。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目前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仍在試辦階段,以參加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之醫療院所及收案患者為實施對象,醫護人員取得患者同意後可協助申請換發感應式健保卡,此卡兼具感應式及接觸式雙介面功能,民眾持卡前往醫療院所仍可正常刷卡。
【圖片來源:中央社】
照顧長期臥床失能家人,經常讓家屬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一旦患者出現任何狀況,就緊張送急診,對患者及照顧者而言都相當費時費力,其實可以申請居家醫療「醫生也能到你家看診」,還能教導家屬基本照護知識,像是如何抽痰、拍背等,藉此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的發生。
台中大雅長安診所醫師呂國樑分享一名居家醫療服務個案,46歲陳先生出生就是重度智障,不會說話,有過敏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候群,好動兼躁動,由雙親撫養照顧。因智障與躁動不易溝通,出門躁動不安狀況愈形嚴重與不易控制,出門就醫往往是年邁雙親的惡夢,有時候還會因為對環境不熟悉感到不安。
當呂國樑告知家屬,可以多利用居家醫療服務,醫師能夠親自到府看診,家屬得知後十分開心,且病人看到醫師到家裡看他,都會高興地一直要跟醫師握手並且發出伊伊烏烏的聲音,非常興奮。
呂國樑說,居家醫療服務,除了醫師外,護理人員跟營養師會一起隨行,該服務的目的,除了教導正確用藥外,最重要的是傳遞衛生的教育,例如照顧者如何協助患者預防褥瘡、避免吸入性肺炎、如何抽痰、比較拍背等,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產生、減少急診住院的需要。
彰化縣二水鄉衛生所主任陳宏賓說,現在醫師的角色不只是醫師角色,從居家醫療服務的過程進一步了解個案需求,除了居家照護外,是否還需要長照資源、還需要什麼樣的輔助工具幫忙,患者在食衣住行上遇到的難題都能協助解決。
陳說,過去到患者家看診,都必須大包小包,扛出去的機器設備重達4至5公斤,遇到住在比較深山的患者,車子開不進去,就必須徒手拉著裝滿醫療設備的行李箱,抵達後都已氣喘如牛、汗流浹背,到患者家後,還得花費半小時上網、過卡、認證,病人也在旁邊乾等,一直到連線成功才能開始看診。
所幸健保署開發感應式健保卡及APP,近期先在中部地區試辦,醫護人員只要帶著手機到了病患家,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輕鬆讀取健保卡,並且減少病人等待的時間。陳提到,改採此新設計協助看診,也可以免去讀卡機會突然故障、或是沒電的窘境。
申請居家醫療服務對象需符合三項條件,包含失能或疾病而外出不便、有明確醫療需求、居住在家中。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目前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仍在試辦階段,以參加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之醫療院所及收案患者為實施對象,醫護人員取得患者同意後可協助申請換發感應式健保卡,此卡兼具感應式及接觸式雙介面功能,民眾持卡前往醫療院所仍可正常刷卡。
【圖片來源:中央社】
減輕醫師出診負擔 健保卡一嗶就通

為了減輕醫護人員到病患家中看診的繁重設備,健保署開發感應式健保卡及APP,醫護人員只要帶著手機到了病患家,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輕鬆讀取健保卡,留下靠卡紀錄,相當方便。
健保署從105年2月起積極推動居家醫療,鼓勵醫師前往行動不便但有醫療需求的民眾家中看診,目前全台已有2,054家醫療院所參與這項服務,已經有32,759個家庭受惠,不必再因為行動不便的患者就醫,而勞師動眾搬動病人。
健保署表示,過去醫師前往患者家中看診,除了簡易醫療器材,還需要準備讀卡機、筆記型電腦、備用電池等設備,若患者居住於沒有電梯的大樓,負擔更加沉重,到了案家還要連線上網,若地處偏僻則網路連線困難或不穩定,耗費許多時間。
對此,健保署為了協助醫師排除這些行政障礙,於是規劃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醫護人員只要在他的智慧型手機安裝APP應用程式,患者換發感應式健保卡,醫師到了病患家中,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讀取健保卡,留下靠卡紀錄,大大地減輕醫師出診的負擔。第一階段先在中部地區試辦,已經有57家醫療院所參加、有感應式健保卡的患者有1,328人,醫護人員覺得相當便利,帶著手機一嗶即可。
彰化縣二水鄉衛生所陳主任是一位非常熱血又有愛心的醫師,在偏鄉執行居家醫療,經常深入車子開不到的小巷或偏遠地區,為無法外出就醫的長輩服務,他現身說法,居家醫療需要攜帶讀卡機、筆記型電腦設備,而且網路連線不易也讓他困擾不已,健保署邀請陳主任加入訪視設備輕量化試辦計畫,外出看診只要帶著手機及醫材,即可輕鬆出門,到案家後,毋須安裝配備連線,只要以手機讀取案家感應式健保卡資料,輕鬆解決出訪煩惱與負重,讓醫師有更多時間和心力來照顧病人。
行動化服務是未來趨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該署率先規畫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正式啟動行動醫療的新紀元,從具體減輕醫護人員的行動負荷著手,並持續蒐集試辦意見,會很快的推展到全國各分區業務組。未來將進一步與醫界共同努力,研議完善的醫療資訊整合系統,讓醫師到病家也能掌握完整的病人資訊。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熱心的醫護人員共同來參與居家醫療,落實在地老化,在家終老之願景。
目前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仍在試辦階段,以參加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之醫療院所及收案患者為實施對象,醫護人員取得患者同意後可協助申請換發感應式健保卡,此卡兼具感應式及接觸式雙介面功能,民眾持卡前往醫療院所仍可正常刷卡。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你可能也想知道》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