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找出兩岸共同前進的路

2017-12-19 11:53:15   5865

兩岸交流30年,民間交流日漸頻繁,但官方交流斷斷續續,原因很難歸咎一方,畢竟兩岸自1895年隔離至今,逐漸形成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價值觀,許多問題仍有待雙方努力去克服,但有交流總是好的,因為有交流才有機會化解歧見。

談兩岸交流,台北市長柯文哲投書中國時報指出,兩岸交流30年,民間交流日漸頻繁,但官方交流斷斷續續,原因很難歸咎一方,畢竟兩岸自1895年隔離至今,逐漸形成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價值觀,許多問題仍有待雙方努力去克服,但有交流總是好的,因為有交流才有機會化解歧見。

文章全文如下:

30年前,台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今年正是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值此歲末年終時刻,兩岸的朋友可以說同時見證了過去30年的歷史縮影。

1987年7月,台灣解除長達39年的戒嚴體制,但是兩岸因為1949年之後形成的政治對抗與隔絕並沒有融化,交流的大門依然封閉。

正是那一年,一群1949年之後從中國大陸來台的外省老兵,發出了想要回家的吶喊,並且在台灣社會各界的人道主義聲援之下,最後促成蔣經國政府在當年10月宣布開放老兵返鄉探親,11月開始受理登記,12月1日正式開放。這場來自台灣內部跨政黨、跨族群的運動,以及最終在中國大陸方面的支持下,從此改變了兩岸隔絕的歷史,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曙光。

30年前,在台大陸老兵想要回家的呼喚,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頁。30年來,交流的枷鎖一道道打開,交流規模日益擴大。如今不僅人員與經貿交流日趨緊密,交流的範圍更是至深且廣,包括累計已有18萬陸生來台研習或攻讀學位,以及台灣開放大陸記者來台駐點採訪等社會、教育、文化、宗教等領域的交流活動。

兩岸間的政治交流,也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的對話協商與交流機制。就以台北市為例,2010年台北市長郝龍斌與上海市建立了「台北─上海城市論壇」,活動舉辦至今,從未間斷,包括我上任3年簽署11個備忘錄。8年來,雙城論壇一共簽署了30個合作備忘錄,並進行將近200項的交流活動。

其實我對兩岸交流的態度很簡單,就是秉持5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希望交流增加善意,善意化解歧見。就像許多熱心人士一樣,30年來,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的方式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所做的奉獻與努力。

兩岸交流30年,民間交流日漸頻繁,但官方交流斷斷續續,原因很難歸咎一方,畢竟兩岸自1895年隔離至今,逐漸形成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價值觀,許多問題仍有待雙方努力去克服,但有交流總是好的,因為有交流才有機會化解歧見。

兩岸從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發展方式出發,也走出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是讓人民過更好生活的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兩岸深化交流的契機。事實上我在今年9月,也指派台北市副市長率團前往深圳、上海、杭州進行產業交流與參訪,目的就是希望透過交流,學習對方的長處,改善自己的缺點,希望透過彼此學習,共同成長。

雖然30年來的兩岸交流並不全是一帆風順,但新的局面需要新的合作模式,兩岸雙方都必須為兩岸的和平發展集思廣益,尋找出路。展望下一個30年,希望秉持合作代替對抗的精神,只要大家以兩岸民眾福祉與權益的角度出發,終能找出共同前進的道路。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柯文哲》找出兩岸共同前進的路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