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 十年政綱教育篇

給下一代的承諾書政策主張一、教育品質與機會平等:1.國民有平等的受教權,教育經費應公平合理配置,縮短
給下一代的承諾書
政策主張
一、教育品質與機會平等:
1.國民有平等的受教權,教育經費應公平合理配置,縮短城鄉差距,促進學校教育均優化。
2.教育資源分享不應因一般與特殊、升學與職業教育而有所差別。
3.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應給予差異的保障,持續加強完成無接縫、無歧視、社會融合的特殊教育。
4.協助經濟、文化、族群、性別、地域理等相對不利的學生完成依法應享的教育,俾利於階級流動,讓下一代有公平發展機會。
二、幼兒照顧與教育公共化:
1.加速幼托整合,逐步推動兒童照顧與教育公共化,提升學前兒童照顧與教育水準,確保幼教工作者的權益與待遇。
2.保障弱勢家庭兒童的照顧品質、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並調和婦女兒童照顧與就業的兩難。
三、推動小班小校及小學區:
為實現教育與社區生活結合,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順應少子女化趨勢,應落實小班小校及降低師生比,並逐步縮小學區,以改善大學區、大學校,以及集體科層管理、升學競爭導向的流弊。
四、推動實施十二年國教:
1.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將高中職納入國民基本教育,八年內達到全面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
2.推動高中職普遍優質化,並建構整合銜接課程、逐步提升師資水準、結合家長參與。
五、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
1.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資源,明確區分研究型、教學型及技職院校。研究型大學兼具教學與研究,發展博碩士班;教學型大學以教學為主,技職院校以技能教學為主,不以發展碩博士班為目標,以免備多力分。
2.落實產學合作,強化就業輔導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力。
六、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程度:
1.逐步調整公立及私立院校的學生比例,長期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
2.公立大學應提供一定名額及學費優惠或獎學金,優先招收在地高中職畢業生,讓學子不必離鄉背井求學。
3.因應少子化形成的私校退場趨勢,協助私立院校轉型、整併與退場,並於過程中確保學生及教師權益。
七、推動國際學術交流:
1.以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原則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並將兩岸學術交流納入,但不以減損本國學生的利益為前提。
2.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應以開闊本國學生國際視野,提升本國文化與科技發展國際化程度為目的。
八、擴大推廣回流教育:
1.開放與轉型各級學校教育設施,作為回流教育的場所,吸引中途失學青年、需提升就業能力之中高齡者、婦女進入終身學習。
2.協助社區大學及部分大學轉型開辦回流教育,鼓勵國民學習新事物、新技術,落實終身學習理念,提升個人生活技能,強化國民的就業力。
九、調整課程與課綱:
1.發展以全球為背景、以本土人文生態為素材、以學生為主體、以人本為精神的教育內容設計。
2.開放學校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課程與課綱規劃。貫徹生涯歷程學習,落實全人教育。
十、培育與活化師資:
1.教師是執行教育的主體,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動力,應培育具備全球視野、多元價值、本土意識的師資。
2.透過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減少行政事務、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與輔導人力等措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3.推動師資活化,促使教師在教育實踐的過程,秉持人本精神,體現教育本質。
十一、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量:
1.提供家長終身學習的機會,提升家長與子女共學並進的意願,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力。
2.重建學校作為社會變遷的動力,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伙伴;並建構家長在家教育的協力體系,支持多元的學習體系。
十二、加強本土語言、藝術、歷史、文學教育:
落實各級學校教育內容,得以兼顧本土與國際、科技與人文、創新與傳承的教育,以培養具社區意識、人文關懷、國家認同、民主素養及美學能力的國民。
十三、促進全民運動與競技卓越:
1.確保體育預算充足,推動學校與社區運動發展,促使規律性運動人口穩定成長。
2.建立競技人才早期培訓制度,建立優秀運動員及教練工作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