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全政府決策紊亂 民進黨團快抓狂
.jpg)
2017-07-26 11:10:30
1876
民進黨重返執政後, 許多重大政策,無論是前瞻、年金,或是一例一休,都無法自始至終貫徹到底,這到底是決策機制出了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呢?
從一例一休、年改到前瞻條例 頻頻凸槌
7月4日晚上,立法院長蘇嘉全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兩人拖著一身疲憊回到立法院議場三樓。不久之前,他們私下才和國民黨團就預算規模為8年89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達成「一個前瞻,各自表述」的共識,趕忙又回到朝野協商直播會場。
事實上,真正令蘇嘉全和柯建銘棘手的,不是國民黨團,而是蔡英文總統。
前一天,蘇、柯兩人好不容易才說服了行政院長林全,同意以兩階段各四年切割前瞻計畫,作為和國民黨團談判的底線。沒料到,他們一面和國民黨談,另一面還得說服凡事講求細節又在乎名聲的蔡英文,從早上談到晚上,最後才讓蔡英文不悅地接受。
她,常在最後關頭反悔
民進黨團戰力不斷被耗損
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演了,一位黨內人士直言,「她總是在最後關頭反悔,卻從不承認自己先前所做的決定,或不願做決定,但是,當所有人已衝到第一線作戰,都已經和敵人短兵相接近身肉搏時,才告訴你她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無怪乎,蘇嘉全後來幾乎氣到發飆。
場景拉到不過幾天前,年金改革法案到了最後關頭時刻,被視為改革指標的18%優惠存款及所得替代率調降的過渡期,民進黨團內部幾乎達成共識,前者從年改會版本的六年,縮短為兩年,後者將年改會的15年,拉近為5年。
怎奈蔡英文在最後一刻出手,希望兩者均能維持年改會的版本,只因不想被外界認為年改國是會議是開假的,卻引發黨籍立委大反彈,在法案二、三讀前夕,激進版的原始提案人立委段宜康憤而宣布一份幾乎等同「裸退」政壇的聲明,表面上顧左右而言他,實則是宣洩他對蔡英文的強烈不滿。
去年7月,民進黨團為了一例一休和在野黨團對峙中,蔡英文的一句話,黨團全部鳴金收兵,全因顧及最激進的勞團看法;拖了5個月才又重新整隊,卻早已「再而衰,三而竭」,打了好幾場混戰才過關。果然,不到半年又傳出要修法,因為當初的修法關照面不足,多處被激進勢力綁架,搞到勞資雙方都迭有怨言,而蔡政府的威信與功績,就這樣被消磨掉了。
一個政黨上台執政,既要實踐理想,又要務實地考慮到現況,手心手背都是肉,都牽涉到選票,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既然選擇了路線,就應該攻防有序,達成目標。
打從民進黨去年重返執政之後, 幾乎沒有一項重大政策,無論是前瞻、年金,又或是一例一休,不管是執政後才遇到,或是早在執政前就設定的議題,是可以從開始到最後,決策和指令能夠貫徹到底。這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民進黨政府沒有明確的戰略和節奏,光是為了一個決策,整個團隊就忙翻天,哪還有時間去規畫溝通和宣傳。
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停擺
決策中樞沒有「動腦」的人
去年10月,總統府一度成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運作不到半年就草草收場。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代表性足夠,參與的人均是黨政決策高層,卻沒有一個執行單位參與,更與蔡英文的決策風格有所扞格,才是最後終止的主因。
沒有了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整個政府決策中樞又回到以蔡英文為首的幕僚群,他們對立法部門不熟悉,也沒有足以掌握行政部門的人,雖有總統與閣揆的會議,但林全畢竟欠缺政治性格,兩人講好的事,林全回到行政院必須面對龐大的行政官僚體系,副院長林錫耀卻不負責行政及政策,政院祕書長專精於行政,但欠缺政治嗅覺,政務委員也不足以運作行政院,部會首長更老是等著看老大的指示,民進黨內空有一堆政治高手,卻無從參與政治決策。
也因為如此,民進黨從去年上任後,迄今不同領域的職位,該換未換的,還有一堆,具有戰略位置的,也欠缺一套長遠的思考,無論是財經部門,或是財團法人單位,重大政策的短中長期推動戰略也沒有,都因決策中樞沒有「動腦」的人,全都停留在救火。
這就好比一個競選總部,空有一個決策核心和政策研究部門,但卻沒有組織部、文宣部及活動部,決策中心想要做一件事,卻直接交給候選人,要候選人去承擔所有的責任;如同前瞻計畫一樣,決定要做推動這項計畫,想法、計畫都值得去做,但卻沒有人懂得如何規畫宣傳,也欠缺組織工作的方法。
像前瞻建設這項重大議題,民進黨幾乎與過去的盟友為敵,從郝明義、陳博志到公民團體,甚或是時代力量,他們的主張和看法,有不少似是而非的地方,政府卻欠缺和他們對話的論述部隊加以澄清、駁斥,光靠林全一個人接受專訪,也無法力挽狂瀾;反觀時代力量,卻藉著前瞻拉攏公民團體,取得道德高度。
事實上,民進黨的外部敵人國民黨,目前陷入鴿派與鷹派相持不下,照理說是最好分化的機會,但民進黨上下卻沒有人去做工作,表面上戰場是立法院臨時會的審查議程,實際上,真正的政治工作應是私下對國民黨立委各個擊破,但這部分民進黨政府卻始終沒有意識到。
連盟友也翻臉了
缺乏整體戰略的下場
組織工作無法到位,竟然讓政治光譜上與民進黨親近到淺藍的族群,沒有人支持前瞻,就連名聲下墜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三不五時也可以來踹一腳,竟還獲得掌聲,讓他欲罷不能;蔡政府有試圖遏止這些殺傷力嗎?
至於民進黨,本身欠缺一個政治決策機制,去將所有綠營執政縣市綁在一起,分頭去做地方扎根的組織與動員,做有力的側翼,讓地方與支持者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忙消毒乃至宣傳。
奇怪的是,年改三法三讀通過後,網路上才出現一支年改的影片,民進黨政府推出前瞻三個多月來,卻連一支成功的宣傳影片也沒有,整個前瞻基礎建設被分段碎屍地批評,慘不忍睹。
民進黨迄今戮力推動的各項改革,沒有帶給民進黨更多實質的支持和掌聲,相反的,除了反改革者和在野黨抨擊外,連支持改革的中間選民和綠營支持者也不賞臉,搞不清蔡政府的整體戰略是什麼,導致民調直直落,面臨內外交迫的窘境。
在《前瞻條例》通過後,接下來是第一期的特別預算,若民進黨政府再不調整決策核心及模式,特別預算即使通過,恐怕又是遍體鱗傷了!
【財訊雙週刊/李方舟】 2017/07/19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1457&pg=1
事實上,真正令蘇嘉全和柯建銘棘手的,不是國民黨團,而是蔡英文總統。
前一天,蘇、柯兩人好不容易才說服了行政院長林全,同意以兩階段各四年切割前瞻計畫,作為和國民黨團談判的底線。沒料到,他們一面和國民黨談,另一面還得說服凡事講求細節又在乎名聲的蔡英文,從早上談到晚上,最後才讓蔡英文不悅地接受。
她,常在最後關頭反悔
民進黨團戰力不斷被耗損
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演了,一位黨內人士直言,「她總是在最後關頭反悔,卻從不承認自己先前所做的決定,或不願做決定,但是,當所有人已衝到第一線作戰,都已經和敵人短兵相接近身肉搏時,才告訴你她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無怪乎,蘇嘉全後來幾乎氣到發飆。
場景拉到不過幾天前,年金改革法案到了最後關頭時刻,被視為改革指標的18%優惠存款及所得替代率調降的過渡期,民進黨團內部幾乎達成共識,前者從年改會版本的六年,縮短為兩年,後者將年改會的15年,拉近為5年。
怎奈蔡英文在最後一刻出手,希望兩者均能維持年改會的版本,只因不想被外界認為年改國是會議是開假的,卻引發黨籍立委大反彈,在法案二、三讀前夕,激進版的原始提案人立委段宜康憤而宣布一份幾乎等同「裸退」政壇的聲明,表面上顧左右而言他,實則是宣洩他對蔡英文的強烈不滿。
去年7月,民進黨團為了一例一休和在野黨團對峙中,蔡英文的一句話,黨團全部鳴金收兵,全因顧及最激進的勞團看法;拖了5個月才又重新整隊,卻早已「再而衰,三而竭」,打了好幾場混戰才過關。果然,不到半年又傳出要修法,因為當初的修法關照面不足,多處被激進勢力綁架,搞到勞資雙方都迭有怨言,而蔡政府的威信與功績,就這樣被消磨掉了。
一個政黨上台執政,既要實踐理想,又要務實地考慮到現況,手心手背都是肉,都牽涉到選票,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既然選擇了路線,就應該攻防有序,達成目標。
打從民進黨去年重返執政之後, 幾乎沒有一項重大政策,無論是前瞻、年金,又或是一例一休,不管是執政後才遇到,或是早在執政前就設定的議題,是可以從開始到最後,決策和指令能夠貫徹到底。這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民進黨政府沒有明確的戰略和節奏,光是為了一個決策,整個團隊就忙翻天,哪還有時間去規畫溝通和宣傳。
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停擺
決策中樞沒有「動腦」的人
去年10月,總統府一度成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運作不到半年就草草收場。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代表性足夠,參與的人均是黨政決策高層,卻沒有一個執行單位參與,更與蔡英文的決策風格有所扞格,才是最後終止的主因。
沒有了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整個政府決策中樞又回到以蔡英文為首的幕僚群,他們對立法部門不熟悉,也沒有足以掌握行政部門的人,雖有總統與閣揆的會議,但林全畢竟欠缺政治性格,兩人講好的事,林全回到行政院必須面對龐大的行政官僚體系,副院長林錫耀卻不負責行政及政策,政院祕書長專精於行政,但欠缺政治嗅覺,政務委員也不足以運作行政院,部會首長更老是等著看老大的指示,民進黨內空有一堆政治高手,卻無從參與政治決策。
也因為如此,民進黨從去年上任後,迄今不同領域的職位,該換未換的,還有一堆,具有戰略位置的,也欠缺一套長遠的思考,無論是財經部門,或是財團法人單位,重大政策的短中長期推動戰略也沒有,都因決策中樞沒有「動腦」的人,全都停留在救火。
這就好比一個競選總部,空有一個決策核心和政策研究部門,但卻沒有組織部、文宣部及活動部,決策中心想要做一件事,卻直接交給候選人,要候選人去承擔所有的責任;如同前瞻計畫一樣,決定要做推動這項計畫,想法、計畫都值得去做,但卻沒有人懂得如何規畫宣傳,也欠缺組織工作的方法。
像前瞻建設這項重大議題,民進黨幾乎與過去的盟友為敵,從郝明義、陳博志到公民團體,甚或是時代力量,他們的主張和看法,有不少似是而非的地方,政府卻欠缺和他們對話的論述部隊加以澄清、駁斥,光靠林全一個人接受專訪,也無法力挽狂瀾;反觀時代力量,卻藉著前瞻拉攏公民團體,取得道德高度。
事實上,民進黨的外部敵人國民黨,目前陷入鴿派與鷹派相持不下,照理說是最好分化的機會,但民進黨上下卻沒有人去做工作,表面上戰場是立法院臨時會的審查議程,實際上,真正的政治工作應是私下對國民黨立委各個擊破,但這部分民進黨政府卻始終沒有意識到。
連盟友也翻臉了
缺乏整體戰略的下場
組織工作無法到位,竟然讓政治光譜上與民進黨親近到淺藍的族群,沒有人支持前瞻,就連名聲下墜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三不五時也可以來踹一腳,竟還獲得掌聲,讓他欲罷不能;蔡政府有試圖遏止這些殺傷力嗎?
至於民進黨,本身欠缺一個政治決策機制,去將所有綠營執政縣市綁在一起,分頭去做地方扎根的組織與動員,做有力的側翼,讓地方與支持者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忙消毒乃至宣傳。
奇怪的是,年改三法三讀通過後,網路上才出現一支年改的影片,民進黨政府推出前瞻三個多月來,卻連一支成功的宣傳影片也沒有,整個前瞻基礎建設被分段碎屍地批評,慘不忍睹。
民進黨迄今戮力推動的各項改革,沒有帶給民進黨更多實質的支持和掌聲,相反的,除了反改革者和在野黨抨擊外,連支持改革的中間選民和綠營支持者也不賞臉,搞不清蔡政府的整體戰略是什麼,導致民調直直落,面臨內外交迫的窘境。
在《前瞻條例》通過後,接下來是第一期的特別預算,若民進黨政府再不調整決策核心及模式,特別預算即使通過,恐怕又是遍體鱗傷了!
【財訊雙週刊/李方舟】 2017/07/19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1457&pg=1
作者介紹
-
財訊雙週刊
《財訊》是台灣第一本的財經專業雜誌,帶你前瞻投資趨勢、掌握政經真相、創造個人財富,分享投資理財的資訊。官網 www.wealth.com.tw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