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經費少 民團盼增預算

2017-04-20 10:16:36   380

根據統計,現行每名國民獲心理衛生經費不夠買一個三角飯糰。專家表示,沒有心理健康不能稱為健康,政府應盡快趕上先進國家,增加心理健康經費,不要貽笑國際。民眾普遍沒有心理健康也要養生觀念,呼籲政府重視,不要只做自殺、憂鬱防治,也要教民眾營造幸福。

中央社報導,根據統計,現行每名國民獲心理衛生經費不夠買一個三角飯糰。專家表示,沒有心理健康不能稱為健康,政府應盡快趕上先進國家,增加心理健康經費,不要貽笑國際。

台灣精神醫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與董氏基金會等64個團體代表昨天下午前往總統府,拜會副總統陳建仁並當面遞交建言書。

建言書提及,106年度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預算平均下來,每名國人分到新台幣22.966元,連開發中國家都不如,甚至連三角飯糰都買不起。

訴求提到,現行平均每名國民心理健康經費,不該連三角飯糰都買不起,應盡快趕上先進國家,增加心理健康促進的款項與經費,並徹底落實國民心理健康計畫;政府應調整心理衛生初級與次級預防經費預算比例;盡速制定國家級的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行動計畫。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團體向副總統提出建言,副總統也給予正向的回應,認為確實應增加預算投入心理衛生健康,尤其他是公衛領域專家,更清楚心理健康的重要。

葉雅馨說,現行國人每人分到20餘元經費,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在西元2014年公布的標準,中低收入國家在心理健康衛生投注的經費至少每人應有2美元(約台幣60元),台灣明顯還落差一截,應設法跟上。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預防勝於治療,根據世衛研究,在擴大憂鬱症和焦慮治療方面每做出1美元投資就會在增進健康和工作能力方面獲得4美元回報。政府與民間及相關學術團體應密切合作,鼓勵民間參與國民心理保健服務,彼此彌補不足之處,提供國民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

心理健康要保養 專家建言政府推養心運動

中央社台北報導,維持心理健康,預防重於治療。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認為,民眾普遍沒有心理健康也要養生觀念,呼籲政府重視,不要只做自殺、憂鬱防治,也要教民眾營造幸福。民間團體昨天將向政府遞建言書。

董氏基金會表示,根據監察院民國103年公告,衛生福利部未能迅確完備「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心理健康業務預算編列嚴重不足,僅及全球每人平均費用的半數。時至今年度,心口司「國民心理健康業務」法定預算不僅未增加,竟又較103年監察院糾正案時更低。

64個團體將向副總統陳建仁建言,台灣需要從精神醫療照護走向全民養心運動促進心理健康;提出每名國民心理健康經費,不該連三角飯糰都買不起;預防勝於治療,正確投資「促進全民心理健康」可帶來4倍回收;總統蔡英文應兌現選前承諾,盡速制定國家級的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行動計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李玉嬋教授表示,大家都知道心理健康很重要,但現行政策多著重於精神疾病防治、憂鬱防治,缺乏正向的衛生教育,民眾不清楚何謂心理健康,也不知道心理健康就像保養身體一樣,需要養生。

李玉嬋說,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心理健康是從幸福概念出發,讓民眾懂得追求正向的幸福,找到讓自己快樂幸福有感的心理技能,包括維持家庭和諧人際幸福、促進個人正向情緒發展積極樂觀面對環境挑戰、能展現自己效能貢獻社群,來增進個人心理健康。

不過,心理衛生定義不明,李玉嬋建議政府應從修訂精神衛生法開始,從修法帶動政策,推動「心理健康BMI」指標,評估Be-friends交友(人際支持親密感)、 Mindfulness正念(情緒平穩掌握感)、Identity認同(自我價值意義感),讓民眾掌握心理健康。

李玉嬋呼籲政府以身心健康雙BMI指標響應聯合國倡議幸福全民運動,在幸福長照推出人老心不老的「心理健康BMI」養心運動。
【圖片來源:中央社(董氏基金會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