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jpg)
2017-02-10 13:40:23
1449
將來如果持續缺乏溝通管道,蔡政府對大陸情勢及其對台政策的研判仍將失之偏頗。任何美、台互動也都會被放大解讀,不僅對台灣造成壓力,也會增加華府的困擾。如果美、中摩擦真的加劇,台灣更易遭受池魚之殃。
台北論壇董事長、國立政治大學國發所名譽教授蘇起投書中國時報指出,缺乏兩岸溝通而產生的「錯估」惡果已經出現,英川通話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岸如有權威性溝通,英川通話以後發生的諸多狀況應不至如此嚴重。兩岸溝通後,任何美、台互動也都會被放大解讀,不僅對台灣造成壓力,也會增加華府的困擾。如果美、中摩擦真的加劇,台灣更易遭受池魚之殃。
文章全文如下:
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到底有沒有溝通管道?
這是蔡總統就任後太平洋兩岸最大的謎團之一。據美方消息,包括蔡總統本人在內的好幾位民進黨人士都曾向美方明言或暗示,民共之間存有溝通管道。大部分聽者當時都半信半疑。經過最近兩岸軍事、外交及政治面連出狀況以後,仍然相信民共管道存在的人大概所剩無幾。長期關心台灣的美國智庫人士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就公開撰文憂慮「兩岸有效可靠溝通管道的缺乏,妨礙了雙方建立信任的能力,增加了錯估形勢的風險。」
這句看似老生常談的話其實隱藏了3個極重要的字眼:「溝通」、「信任」、「錯估」。
現在兩岸情勢緊繃,狀況百出,主要原因就是民共既沒有互信,也沒有溝通,而且常常錯估形勢。「信任」非常主觀,不一定有對錯,所以不同的主觀一定要經過「溝通」才會慢慢產生相對的客觀,進而衍生互信。有溝通不一定有互信,但沒有溝通卻一定沒有互信。
今天民共沒有互信,我們可以理解。畢竟民進黨反中(不只是反共)已反了幾十年,不可能一下子就換腦袋。同樣地,北京看蔡總統,也一直認定她「說一套,做一套」,即女高音獨唱「維持現狀」,但其他的黨、政、媒全都反其道而行,所以雙方互信自然近乎零。
但沒有信任不代表不能溝通。早年李前總統派人與北京專人密會多年,難道他當時已信任共產黨?蔡總統在1998年以「政大教授」身分前往上海與北京參與「辜汪會晤」並會見時任副總理的錢其琛時,難道也意味她是先有信任才前往?很多溝通其實都是在沒有互信的基礎上開始的,然後才從溝通中慢慢培養信任。這種情況過去屢見不鮮。冷戰高潮時期,美、中無時無地不鬥,但仍不時在第三地的華沙面對面會談,即使絕大多數會談都以相互咆哮結束。
所以現在民共的不溝通,極不正常。大陸方面對這問題的考量相當公開。去年年底北京還遞出橄欖枝,釋出了「智庫對話」的善意訊號。倒是蔡政府方面始終不願說明為什麼遲遲不能建立管道。這不免讓人疑惑其中是否藏有難以說出口的原因。譬如:
第一,是否是蔡總統的面子問題?她在選前曾經表示,只要民進黨打贏大選,北京自然會調整政策來配合。既如此,她就不願主動,否則豈不食言而肥?但這個理由放到更大的格局中,根本不是理由,何況她上任後的髮夾彎還怕多一個?
第二,蔡總統可能覺得兩岸溝通的好處不大,大陸善意回應的機率不高,何必多此一舉?這顧慮能成立,但問題是不去試怎能斷定結果一定負面?「智庫對話」的訊號難道完全不值得進一步探索?
第三,她可能真想把台灣的大政方針轉成「親美日,遠中國」。既如此,何必費心與北京溝通?如是這個理由,改變的後果就得由全民承擔,因為她等於把台灣命運與美、日綁在一起。今後的台灣不但將隨美中關係的起伏而震盪,還會喪失自主性,聽由美國決定台灣是資產、負債,還是交易的籌碼。
第四,怕動搖黨內的支持基礎。這個理由很真實,顯示民進黨過去的「反中」宣傳極為成功,以致今天的我被昨天的我綁架。它的盲點是,自稱最會「溝通」的領導人及政黨,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正應該在這問題上好好自我溝通?豈可未溝通就先放棄?
我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缺乏兩岸溝通而產生的「錯估」惡果已經出現,英川通話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岸如有權威性溝通,英川通話以後發生的諸多狀況應不至如此嚴重。將來如果持續缺乏溝通管道,蔡政府對大陸情勢及其對台政策的研判仍將失之偏頗。任何美、台互動也都會被放大解讀,不僅對台灣造成壓力,也會增加華府的困擾。如果美、中摩擦真的加劇,台灣更易遭受池魚之殃。
難道領導人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覺得不需要再對內或對外進行多餘的溝通?若如此,我們就不必猜測原因,一起準備承擔後果吧。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中時專欄:蘇起》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圖片為資料照】
文章全文如下:
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到底有沒有溝通管道?
這是蔡總統就任後太平洋兩岸最大的謎團之一。據美方消息,包括蔡總統本人在內的好幾位民進黨人士都曾向美方明言或暗示,民共之間存有溝通管道。大部分聽者當時都半信半疑。經過最近兩岸軍事、外交及政治面連出狀況以後,仍然相信民共管道存在的人大概所剩無幾。長期關心台灣的美國智庫人士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就公開撰文憂慮「兩岸有效可靠溝通管道的缺乏,妨礙了雙方建立信任的能力,增加了錯估形勢的風險。」
這句看似老生常談的話其實隱藏了3個極重要的字眼:「溝通」、「信任」、「錯估」。
現在兩岸情勢緊繃,狀況百出,主要原因就是民共既沒有互信,也沒有溝通,而且常常錯估形勢。「信任」非常主觀,不一定有對錯,所以不同的主觀一定要經過「溝通」才會慢慢產生相對的客觀,進而衍生互信。有溝通不一定有互信,但沒有溝通卻一定沒有互信。
今天民共沒有互信,我們可以理解。畢竟民進黨反中(不只是反共)已反了幾十年,不可能一下子就換腦袋。同樣地,北京看蔡總統,也一直認定她「說一套,做一套」,即女高音獨唱「維持現狀」,但其他的黨、政、媒全都反其道而行,所以雙方互信自然近乎零。
但沒有信任不代表不能溝通。早年李前總統派人與北京專人密會多年,難道他當時已信任共產黨?蔡總統在1998年以「政大教授」身分前往上海與北京參與「辜汪會晤」並會見時任副總理的錢其琛時,難道也意味她是先有信任才前往?很多溝通其實都是在沒有互信的基礎上開始的,然後才從溝通中慢慢培養信任。這種情況過去屢見不鮮。冷戰高潮時期,美、中無時無地不鬥,但仍不時在第三地的華沙面對面會談,即使絕大多數會談都以相互咆哮結束。
所以現在民共的不溝通,極不正常。大陸方面對這問題的考量相當公開。去年年底北京還遞出橄欖枝,釋出了「智庫對話」的善意訊號。倒是蔡政府方面始終不願說明為什麼遲遲不能建立管道。這不免讓人疑惑其中是否藏有難以說出口的原因。譬如:
第一,是否是蔡總統的面子問題?她在選前曾經表示,只要民進黨打贏大選,北京自然會調整政策來配合。既如此,她就不願主動,否則豈不食言而肥?但這個理由放到更大的格局中,根本不是理由,何況她上任後的髮夾彎還怕多一個?
第二,蔡總統可能覺得兩岸溝通的好處不大,大陸善意回應的機率不高,何必多此一舉?這顧慮能成立,但問題是不去試怎能斷定結果一定負面?「智庫對話」的訊號難道完全不值得進一步探索?
第三,她可能真想把台灣的大政方針轉成「親美日,遠中國」。既如此,何必費心與北京溝通?如是這個理由,改變的後果就得由全民承擔,因為她等於把台灣命運與美、日綁在一起。今後的台灣不但將隨美中關係的起伏而震盪,還會喪失自主性,聽由美國決定台灣是資產、負債,還是交易的籌碼。
第四,怕動搖黨內的支持基礎。這個理由很真實,顯示民進黨過去的「反中」宣傳極為成功,以致今天的我被昨天的我綁架。它的盲點是,自稱最會「溝通」的領導人及政黨,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正應該在這問題上好好自我溝通?豈可未溝通就先放棄?
我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缺乏兩岸溝通而產生的「錯估」惡果已經出現,英川通話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岸如有權威性溝通,英川通話以後發生的諸多狀況應不至如此嚴重。將來如果持續缺乏溝通管道,蔡政府對大陸情勢及其對台政策的研判仍將失之偏頗。任何美、台互動也都會被放大解讀,不僅對台灣造成壓力,也會增加華府的困擾。如果美、中摩擦真的加劇,台灣更易遭受池魚之殃。
難道領導人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覺得不需要再對內或對外進行多餘的溝通?若如此,我們就不必猜測原因,一起準備承擔後果吧。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中時專欄:蘇起》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