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雲飛渡仍從容」——2016年國際形勢回顧與展望

2017-02-02 16:56:31
1899
2016年國際格局經歷複雜深刻變化。大國間圍繞全球和地區秩序主導權與影響力的戰略博弈更趨激烈;亂象叢生的國際舞臺上,美歐國家充當主角,頻頻上演「黑天鵝」事件;中東局勢依舊複雜嚴峻;美俄土伊沙等域內外大國競相角逐…
2016年,國際形勢跌宕起伏。「黑天鵝」事件頻發,國際格局歷經十分複雜深刻的調整與變化。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顯現,風險與挑戰增多,區域安全形勢惡化。全球化「雙刃劍」作用凸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金融環境趨緊,發達經濟體分化加劇,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加劇。新興經濟體在曲折中發展,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持續擴大,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斷提升。
國際事務 亂象叢生
一、美國大選,牽動全球。美國總統大選是2016年全球最大「黑天鵝」事件,折射出西方體制的失序。11月9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川普在美國大選中戰勝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第45任總統,這標誌著資本主義精英政治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從深層次又應了「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之古訓。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自由流動,促使工業國集中壟斷資本和就業機會流失。美國國內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社會不平等顯著擴大。歐巴馬總統推動改革成效不大,醫療改革國內分歧嚴重。歐巴馬雖有伊核協議、美古複交、氣候變化協定等「外交遺產」,但其與民眾福祉相距甚遠。社會矛盾激化,選民「窮則思變」,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反體制情緒上升。川普利用國內民眾「被剝奪感」和中下層民眾的嚴重不滿,迎合民眾反全球化心態,打出「美國第一」的「變革」旗幟,最終贏得大選。美國新政府戰略選擇和政策實施可能導致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二、英國脫歐,舉世震驚。在「反全球化」背景下,另一起「黑天鵝」事件發生在英國。2015年5月,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議案,以全民公投方式決定是否脫離歐盟,並承諾將在2017年底之前舉行投票。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公投,次日結果顯示脫歐陣營勝出。公投決定脫歐的結果,震動英國政壇,英國首相卡梅倫辭職。歐洲近年局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債務危機使其經濟大傷元氣;難民蜂擁而至使其遭受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恐怖襲擊接踵而來,衝擊歐洲社會安全和人們的心理防線。英國「脫歐」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歷史性事件,將對國際關係格局與秩序演變產生重大影響。同時,英國「脫歐」也使得歐洲一體化進程遭受嚴重挫折,強化了歐盟內部的危機感和深化一體化的緊迫感。歐盟內有些國家原來就存在脫離歐盟或歐元區的傾向,此後是否有國家陸續跟風效仿,值得觀察。另外,義大利總理倫奇辭職,法國「黑馬」菲永在總統候選人選舉中勝出等,無一不牽動歐洲政治之神經。
三、俄土關係,戲劇轉圜。2015年11月24日,發生了舉世震驚的俄羅斯戰機被土耳其軍機擊落事件,令俄土關係滑至冰點。俄羅斯採取了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實施經濟制裁的綜合措施應對,土耳其方面則堅稱有權擊落侵犯領空的外國戰機。然而在2016年6月,土耳其政策卻發生180度大轉彎,埃爾多安總統就擊落俄羅斯戰機向普京致函道歉。主要原因包括在土耳其未遂軍事政變中,俄羅斯採取了明確支持埃爾多安的立場,旗幟鮮明地譴責政變。埃爾多安總統認定政變是土武裝部隊總參謀部軍官所為,背後黑手為其政敵「葛蘭運動」的頭目法士拉•葛蘭。葛蘭身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但土方要求美引渡未果。此前俄土爭吵期間,埃爾多安未獲西方實質性支持;政變關鍵時刻,更使其感到俄羅斯似乎較美國更為可靠。土耳其戰略取向變化及其與美、俄、歐大國關係之間的深度博弈,由此可見一斑。
傳統板塊 新增裂痕
一、中東亂局,險象環生。秩序重建舉步維艱,前景撲朔迷離。「阿拉伯之春」自五年前在北非和西亞發生以來,先後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2016年,中東局勢依舊複雜嚴峻,成為時刻易爆的「火藥桶」。美俄等國加緊投棋布子,敘利亞逐漸演變成大國政治深度博弈的犧牲品。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企圖扭轉被美歐擠壓的戰略困境。各方雖高擎「打恐」大旗,但心思各有不同。美俄激烈較量的同時但互不觸及對方底線,保持合作妥協的餘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進程雖已起步,但圍繞巴沙爾政權去留問題仍各持己見。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和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兩大陣營相互敵視,多線抗衡。伊核協議已開始執行,但伊美矛盾重重。歲末,阿勒頗戰事引起安理會爭執;摩蘇爾被圍及「伊斯蘭國」元氣大傷,但標本兼治的反恐仍是國際社會長期任務。川普勝選後,普京展現善意。美俄在敘利亞問題能否取得某種妥協,有待觀察。
二、亞太安全,跌宕起伏。在亞太,美國加緊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對新興強國崛起存在嚴重的焦慮,擔心後者可能挑戰其在亞太的傳統地位,甚至將其擠出亞太地區。美日等國同盟強化,地區安全不穩定因素不減反增。日本政治右傾化,解禁日本集體自衛權的「新安保法」於2016年3月底正式生效。2016年年初朝鮮核試震驚世界,餘波持續。朝鮮力圖實現其所稱的「兩彈合一」,引起聯合國安理會新的制裁,也給美日韓在東北亞加強軍事部署提供藉口。7月初,美國與韓國宣佈即將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韓國接納美國部署「薩德」系統,是其對外政策重大調整和對華關係重大轉折,也是美國加緊推行「亞太再平衡」的重要進展。部署「薩德」,嚴重損害中俄戰略利益。2016年歲末,韓國總統朴槿惠深陷「親信幹政」危機,遭國會彈劾被停職。日韓達成《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進一步提升了美日韓軍事同盟關係。
三、歐洲難題,曠日持久。美歐加緊「聯手」,強化北約並對俄羅斯形成戰略擠壓。但美歐並非沒有分歧,法在敘利亞問題上就與美國步調不一。烏克蘭危機引發冷戰結束以來美歐與俄最為激烈的地緣政治較量,並將持續衝擊區域安全格局。2016年,俄羅斯和西方因圍繞烏克蘭危機而導致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有所緩和。歐盟內外問題重重,已明確表示暫緩考慮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問題。各方似均不願攤牌,但彌合分歧絕非易事。10月份,「諾曼第四國」領導人在柏林會晤,就落實新明斯克協定和解決東烏克蘭問題「路線圖」達成了基本共識。川普當選,歐洲擔心美國對烏克蘭政策會出現調整。此外,川普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均有微詞。在英國脫歐已經大大刺激「疑歐」力量情況下,若美出現反自貿和反全球化趨勢,勢必難免對歐洲安全及經濟利益帶來衝擊。
全球治理 任重道遠
一、世界經濟,艱難復蘇。2016年,經濟全球化 「雙刃劍」作用凸顯,「一體化」與「碎片化」交織共生。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為3.1%。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全球年貿易增長率僅為1.7%,為2009年來新低。「反全球化」聲浪四起,世界經濟逆流而行,發達經濟體持久性停滯不前,增長率從2015年2.1%降為2016年的1.6%。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復蘇動力仍顯不足。全球需求、大宗商品行情和原油價格持續低位運行。新興經濟體內,中、印經濟發展展現活力,但也面臨增大的內外壓力。俄羅斯經濟結構單一,原油價格走低使其難以擺脫「資源詛咒」,西方制裁更使其經濟雪上加霜。巴西苦於應對發展緩慢、經濟不振和金融困境等問題,國內政壇洗牌加劇。歐巴馬力促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川普聲言上任百日內將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受到多方期待。
二、全球治理,赤字增大。全球性問題驟然增加,但國際體系的制度供給嚴重不足。全球治理赤字膨脹,西方國家在創新和提供公共產品方面的能力卻在下降。國際政治關係合作與矛盾並存,大國關係將持續合作與博弈。「冷戰」思維不時對國際安全產生負面影響,聯合國維護和平與安全任重道遠。傳統安全挑戰與威脅依存,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聯合國安理會雖通過對「伊斯蘭國」實施制裁和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兩項決議,但「標本兼治」的恐怖主義難題始終未解。在社會資訊化背景下,網路安全、金融風險、核擴散、氣候變化、疾病防治、糧食安全、跨國犯罪、災害治理等全球性問題,持續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全球發展不平衡,非洲經濟參差不齊,百廢待興,更顯滯後。川普的政策基調顯現出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傾向,包括退出某些國際組織和協定、提高關稅、實施懲罰等。雙輸或多輸的「零和」博弈,有可能傷害全球治理體系基礎的穩定,甚至導致全球化進程出現拐點。
三、國際合作,呈現進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是2016年一大亮點。11月4日,聯合國氣候大會組委會在馬拉喀什發佈新聞公報,宣佈由近200個國家共同努力達成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協定目標是將全球氣溫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高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中美兩國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9%,兩國合作對協定的批准起到重要引領作用。新協議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但2017年,美國新政府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合作持何種態度,對相關領域已有協議和未來進展增添變數。此外,在3月份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就加強核安全和減少核恐怖主義威脅達成重要共識。在公共衛生領域,6月聯合國愛滋病問題高級別會議承諾到2030年結束愛滋病流行。9月聯合國大會難民和移民問題峰會通過政治宣言,相關國際合作亦見成效。
中國影響 愈加凸顯
一、杭州峰會,提振信心。9月,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為中國主場。「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涵蓋各方期待和訴求。峰會達到五方面的目標:一是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並規劃路徑;二是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三是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四是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的作用;五是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峰會對世界經濟創新、結構性改革、全球發展和綜合治理等方面均予以全方位的促進。中國充分發揮東道國作用,積極弘揚中國理念、提出中國倡議、貢獻中國方案,歷史性地走近世界經濟管理和全球綜合治理的中心,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上不斷發揮新的引領作用。10月1日,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
二、南海形勢,柳暗花明。2016年,美國以「航行和飛越自由」為藉口,頻頻派遣艦隊和軍機到中國南海島礁附近活動,擾亂地區安寧。而所謂「南海仲裁案」罔顧事實,切割歷史和地理脈絡,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斷章取義,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表明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的嚴正立場。非法裁決出籠後,美國、日本等國拉攏有關國家大肆攪局,導致南海形勢一度黑雲密佈。杜特爾特當選菲律賓新總統後,中國外交利用時機積極做工作,中菲關係出現了「柳暗花明」的重要轉機。10月,杜特爾特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受到習近平主席熱情接待。會談中,雙方就全面改善發展中菲關係達成重要共識,同意在南海問題上重回對話協商解決的正確軌道。兩國元首會談後見證了多項雙邊合作檔的簽署,涉及經貿、投資、產能、農業、新聞、質檢、旅遊、禁毒、金融、海警、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中菲關係的轉圜,打擊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某些國際勢力利用南海問題攪亂地區的圖謀形成釜底抽薪之勢。
三、「一帶一路」,穩步邁進。2016年,習主席五次出訪,直接引領並有效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2016年年初,習主席訪問中東地區,期間簽署了52項合作檔。在中東歐地區,「一帶一路」與「16+1合作」取得新的成果。10月,習主席訪問柬埔寨、孟加拉,並赴印度果阿出席金磚峰會。「一帶一路」倡議與柬埔寨「四角戰略」和「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實現對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得以推動。11月,習主席訪問拉美並出席APEC會議,正值「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之時,習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重要講話中,強調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決心,表示「一帶一路」的大門向亞太國家敞開,得到積極熱烈的反響。2016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運營,首批面向沿線國家基建項目貸款落地;絲路基金順利運營。一大批重大專案付諸實施,中歐班列運輸常態化,若干經濟走廊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一帶一路」取得重要早期收穫。
展望未來 雄關漫道
展望2017年,世界多極化有望繼續向縱深發展。國際地緣政治環境變化和大國關係調整有可能對國際關係格局產生深遠而複雜的影響。全球化遭受挫折且面臨掣肘,可能出現變化甚至轉型,但其進程難以停止。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並開啟內外政策調整,英國啟動脫歐進程,德法將進入大選年,美俄關係可迎來互動。中國是維護和平穩定與發展的積極因素,年內將舉辦兩大主場外交活動: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外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以大格局、大氣魄、大手筆主動謀劃,開拓進取,全力推動中國國際影響力續上新臺階,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有利的國際外部環境。
(來源:《當代世界》,2017年第1期,原文連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蘇格】 2017/01/06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7-01/06/content_9270067.htm
【圖片為資料照】
國際事務 亂象叢生
一、美國大選,牽動全球。美國總統大選是2016年全球最大「黑天鵝」事件,折射出西方體制的失序。11月9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川普在美國大選中戰勝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第45任總統,這標誌著資本主義精英政治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從深層次又應了「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之古訓。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自由流動,促使工業國集中壟斷資本和就業機會流失。美國國內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社會不平等顯著擴大。歐巴馬總統推動改革成效不大,醫療改革國內分歧嚴重。歐巴馬雖有伊核協議、美古複交、氣候變化協定等「外交遺產」,但其與民眾福祉相距甚遠。社會矛盾激化,選民「窮則思變」,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反體制情緒上升。川普利用國內民眾「被剝奪感」和中下層民眾的嚴重不滿,迎合民眾反全球化心態,打出「美國第一」的「變革」旗幟,最終贏得大選。美國新政府戰略選擇和政策實施可能導致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二、英國脫歐,舉世震驚。在「反全球化」背景下,另一起「黑天鵝」事件發生在英國。2015年5月,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議案,以全民公投方式決定是否脫離歐盟,並承諾將在2017年底之前舉行投票。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公投,次日結果顯示脫歐陣營勝出。公投決定脫歐的結果,震動英國政壇,英國首相卡梅倫辭職。歐洲近年局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債務危機使其經濟大傷元氣;難民蜂擁而至使其遭受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恐怖襲擊接踵而來,衝擊歐洲社會安全和人們的心理防線。英國「脫歐」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歷史性事件,將對國際關係格局與秩序演變產生重大影響。同時,英國「脫歐」也使得歐洲一體化進程遭受嚴重挫折,強化了歐盟內部的危機感和深化一體化的緊迫感。歐盟內有些國家原來就存在脫離歐盟或歐元區的傾向,此後是否有國家陸續跟風效仿,值得觀察。另外,義大利總理倫奇辭職,法國「黑馬」菲永在總統候選人選舉中勝出等,無一不牽動歐洲政治之神經。
三、俄土關係,戲劇轉圜。2015年11月24日,發生了舉世震驚的俄羅斯戰機被土耳其軍機擊落事件,令俄土關係滑至冰點。俄羅斯採取了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實施經濟制裁的綜合措施應對,土耳其方面則堅稱有權擊落侵犯領空的外國戰機。然而在2016年6月,土耳其政策卻發生180度大轉彎,埃爾多安總統就擊落俄羅斯戰機向普京致函道歉。主要原因包括在土耳其未遂軍事政變中,俄羅斯採取了明確支持埃爾多安的立場,旗幟鮮明地譴責政變。埃爾多安總統認定政變是土武裝部隊總參謀部軍官所為,背後黑手為其政敵「葛蘭運動」的頭目法士拉•葛蘭。葛蘭身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但土方要求美引渡未果。此前俄土爭吵期間,埃爾多安未獲西方實質性支持;政變關鍵時刻,更使其感到俄羅斯似乎較美國更為可靠。土耳其戰略取向變化及其與美、俄、歐大國關係之間的深度博弈,由此可見一斑。
傳統板塊 新增裂痕
一、中東亂局,險象環生。秩序重建舉步維艱,前景撲朔迷離。「阿拉伯之春」自五年前在北非和西亞發生以來,先後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2016年,中東局勢依舊複雜嚴峻,成為時刻易爆的「火藥桶」。美俄等國加緊投棋布子,敘利亞逐漸演變成大國政治深度博弈的犧牲品。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企圖扭轉被美歐擠壓的戰略困境。各方雖高擎「打恐」大旗,但心思各有不同。美俄激烈較量的同時但互不觸及對方底線,保持合作妥協的餘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進程雖已起步,但圍繞巴沙爾政權去留問題仍各持己見。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和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兩大陣營相互敵視,多線抗衡。伊核協議已開始執行,但伊美矛盾重重。歲末,阿勒頗戰事引起安理會爭執;摩蘇爾被圍及「伊斯蘭國」元氣大傷,但標本兼治的反恐仍是國際社會長期任務。川普勝選後,普京展現善意。美俄在敘利亞問題能否取得某種妥協,有待觀察。
二、亞太安全,跌宕起伏。在亞太,美國加緊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對新興強國崛起存在嚴重的焦慮,擔心後者可能挑戰其在亞太的傳統地位,甚至將其擠出亞太地區。美日等國同盟強化,地區安全不穩定因素不減反增。日本政治右傾化,解禁日本集體自衛權的「新安保法」於2016年3月底正式生效。2016年年初朝鮮核試震驚世界,餘波持續。朝鮮力圖實現其所稱的「兩彈合一」,引起聯合國安理會新的制裁,也給美日韓在東北亞加強軍事部署提供藉口。7月初,美國與韓國宣佈即將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韓國接納美國部署「薩德」系統,是其對外政策重大調整和對華關係重大轉折,也是美國加緊推行「亞太再平衡」的重要進展。部署「薩德」,嚴重損害中俄戰略利益。2016年歲末,韓國總統朴槿惠深陷「親信幹政」危機,遭國會彈劾被停職。日韓達成《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進一步提升了美日韓軍事同盟關係。
三、歐洲難題,曠日持久。美歐加緊「聯手」,強化北約並對俄羅斯形成戰略擠壓。但美歐並非沒有分歧,法在敘利亞問題上就與美國步調不一。烏克蘭危機引發冷戰結束以來美歐與俄最為激烈的地緣政治較量,並將持續衝擊區域安全格局。2016年,俄羅斯和西方因圍繞烏克蘭危機而導致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有所緩和。歐盟內外問題重重,已明確表示暫緩考慮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問題。各方似均不願攤牌,但彌合分歧絕非易事。10月份,「諾曼第四國」領導人在柏林會晤,就落實新明斯克協定和解決東烏克蘭問題「路線圖」達成了基本共識。川普當選,歐洲擔心美國對烏克蘭政策會出現調整。此外,川普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均有微詞。在英國脫歐已經大大刺激「疑歐」力量情況下,若美出現反自貿和反全球化趨勢,勢必難免對歐洲安全及經濟利益帶來衝擊。
全球治理 任重道遠
一、世界經濟,艱難復蘇。2016年,經濟全球化 「雙刃劍」作用凸顯,「一體化」與「碎片化」交織共生。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為3.1%。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全球年貿易增長率僅為1.7%,為2009年來新低。「反全球化」聲浪四起,世界經濟逆流而行,發達經濟體持久性停滯不前,增長率從2015年2.1%降為2016年的1.6%。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復蘇動力仍顯不足。全球需求、大宗商品行情和原油價格持續低位運行。新興經濟體內,中、印經濟發展展現活力,但也面臨增大的內外壓力。俄羅斯經濟結構單一,原油價格走低使其難以擺脫「資源詛咒」,西方制裁更使其經濟雪上加霜。巴西苦於應對發展緩慢、經濟不振和金融困境等問題,國內政壇洗牌加劇。歐巴馬力促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川普聲言上任百日內將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受到多方期待。
二、全球治理,赤字增大。全球性問題驟然增加,但國際體系的制度供給嚴重不足。全球治理赤字膨脹,西方國家在創新和提供公共產品方面的能力卻在下降。國際政治關係合作與矛盾並存,大國關係將持續合作與博弈。「冷戰」思維不時對國際安全產生負面影響,聯合國維護和平與安全任重道遠。傳統安全挑戰與威脅依存,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聯合國安理會雖通過對「伊斯蘭國」實施制裁和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兩項決議,但「標本兼治」的恐怖主義難題始終未解。在社會資訊化背景下,網路安全、金融風險、核擴散、氣候變化、疾病防治、糧食安全、跨國犯罪、災害治理等全球性問題,持續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全球發展不平衡,非洲經濟參差不齊,百廢待興,更顯滯後。川普的政策基調顯現出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傾向,包括退出某些國際組織和協定、提高關稅、實施懲罰等。雙輸或多輸的「零和」博弈,有可能傷害全球治理體系基礎的穩定,甚至導致全球化進程出現拐點。
三、國際合作,呈現進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是2016年一大亮點。11月4日,聯合國氣候大會組委會在馬拉喀什發佈新聞公報,宣佈由近200個國家共同努力達成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協定目標是將全球氣溫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高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中美兩國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9%,兩國合作對協定的批准起到重要引領作用。新協議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但2017年,美國新政府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合作持何種態度,對相關領域已有協議和未來進展增添變數。此外,在3月份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就加強核安全和減少核恐怖主義威脅達成重要共識。在公共衛生領域,6月聯合國愛滋病問題高級別會議承諾到2030年結束愛滋病流行。9月聯合國大會難民和移民問題峰會通過政治宣言,相關國際合作亦見成效。
中國影響 愈加凸顯
一、杭州峰會,提振信心。9月,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為中國主場。「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涵蓋各方期待和訴求。峰會達到五方面的目標:一是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並規劃路徑;二是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三是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四是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的作用;五是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峰會對世界經濟創新、結構性改革、全球發展和綜合治理等方面均予以全方位的促進。中國充分發揮東道國作用,積極弘揚中國理念、提出中國倡議、貢獻中國方案,歷史性地走近世界經濟管理和全球綜合治理的中心,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上不斷發揮新的引領作用。10月1日,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
二、南海形勢,柳暗花明。2016年,美國以「航行和飛越自由」為藉口,頻頻派遣艦隊和軍機到中國南海島礁附近活動,擾亂地區安寧。而所謂「南海仲裁案」罔顧事實,切割歷史和地理脈絡,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斷章取義,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表明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的嚴正立場。非法裁決出籠後,美國、日本等國拉攏有關國家大肆攪局,導致南海形勢一度黑雲密佈。杜特爾特當選菲律賓新總統後,中國外交利用時機積極做工作,中菲關係出現了「柳暗花明」的重要轉機。10月,杜特爾特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受到習近平主席熱情接待。會談中,雙方就全面改善發展中菲關係達成重要共識,同意在南海問題上重回對話協商解決的正確軌道。兩國元首會談後見證了多項雙邊合作檔的簽署,涉及經貿、投資、產能、農業、新聞、質檢、旅遊、禁毒、金融、海警、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中菲關係的轉圜,打擊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某些國際勢力利用南海問題攪亂地區的圖謀形成釜底抽薪之勢。
三、「一帶一路」,穩步邁進。2016年,習主席五次出訪,直接引領並有效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2016年年初,習主席訪問中東地區,期間簽署了52項合作檔。在中東歐地區,「一帶一路」與「16+1合作」取得新的成果。10月,習主席訪問柬埔寨、孟加拉,並赴印度果阿出席金磚峰會。「一帶一路」倡議與柬埔寨「四角戰略」和「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實現對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得以推動。11月,習主席訪問拉美並出席APEC會議,正值「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之時,習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重要講話中,強調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決心,表示「一帶一路」的大門向亞太國家敞開,得到積極熱烈的反響。2016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運營,首批面向沿線國家基建項目貸款落地;絲路基金順利運營。一大批重大專案付諸實施,中歐班列運輸常態化,若干經濟走廊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一帶一路」取得重要早期收穫。
展望未來 雄關漫道
展望2017年,世界多極化有望繼續向縱深發展。國際地緣政治環境變化和大國關係調整有可能對國際關係格局產生深遠而複雜的影響。全球化遭受挫折且面臨掣肘,可能出現變化甚至轉型,但其進程難以停止。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並開啟內外政策調整,英國啟動脫歐進程,德法將進入大選年,美俄關係可迎來互動。中國是維護和平穩定與發展的積極因素,年內將舉辦兩大主場外交活動: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外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以大格局、大氣魄、大手筆主動謀劃,開拓進取,全力推動中國國際影響力續上新臺階,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有利的國際外部環境。
(來源:《當代世界》,2017年第1期,原文連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蘇格】 2017/01/06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7-01/06/content_9270067.htm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