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億:老農津貼加碼破壞制度

民進黨中常會20日一致通過調高老農津貼每月新台幣1000元,民進黨中央最新民調顯示,高達66.4%民
調高老農津貼 民進黨:獲高支持率
民進黨中常會20日一致通過調高老農津貼每月新台幣1000元,民進黨中央最新民調顯示,高達66.4%民眾贊成老農津貼由6000元調高到7000元,只有26.5%民眾不贊成。為老農加薪獲得大學生、年輕人逾七成支持。
民調顯示,20至29歲年輕人,高達75%贊成老農津貼調高到7000元,只有21.8%不贊成;30至39歲青壯階層,也有70%贊成調高老農津貼,只有25.9%不贊成。黨發言人陳其邁認為,年輕人比較有理想性,對馬英九的農業政策不滿聲浪較高,這個議題獲得年輕與青壯族群支持。
在顏色上,泛綠民眾贊成老農津貼調高者達80.2%,泛藍選民59.2%、中間選民也有62.5%贊成,為老農加薪不分藍綠獲得民眾支持。在職業別方面,高階白領有66.2%贊成,31.5%不贊成;基層白領有69.4%贊成;軍公教也有65.8%贊成老農津貼調高到7000元。
陳其邁說,從民調數據可以看出,不論是年輕人、中產階級、白領、軍公教等階層都認為,農民非常辛苦,增加1000元津貼是合理的,並不為過。
民進黨中央在7月18日至19日進行民調,完成1192份,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訪問對象為20歲以上具有投票權的公民。
前朝綠官員林萬億等痛批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前立委王榮璋等人今天召開記者會痛批,老農津貼加碼不是農業政策,蔡英文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反對加碼,現在選舉到了卻贊成,難道是用廉價方式掩蓋自己的無能。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日前召開記者會,將提案加碼老農津貼加碼從現行的新台幣6千元增加到7千元,民進黨中常會也通過將此提案列為總統競選政見。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表示,陳水扁在2008年選前提出老農津貼要從5千元調高到6千元,當時行政院長是蘇貞昌、副院長是蔡英文,他擔任政務委員,當時蘇蔡兩人都反對加碼。認為老農津貼加碼,會破壞規劃中的國民年金制度,但後來國民年金法未通過,老農津貼仍調高1千元。不過,事實證明2008年民進黨還是選輸了。
林萬億表示,老農津貼原規劃制度性調漲,但是藍綠陣營一遇到選舉,就以調漲老農津貼為訴求,“這根本是無底洞”,老農延續平均壽命約15年,這對國家財政會是很大負擔,他希望能夠將老農津貼回歸到國民年金制度。
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王榮璋日前對媒體表示,蔡英文當時曾提到如果津貼加碼,她將抗稅抵制。王榮璋今天再度強調,蔡英文確實說過此話。
他指出,陳水扁在2007年提出若國民年金法未通過,將要加碼老農津貼1千元,當時他極力反對,因此被找去開協調會,會議由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主持,蔡英文反對加碼,裁示儘速國民年金法通過,這樣也不違背陳水扁的說法。
王榮璋說,國家的財政負擔結構並沒有改變,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蔡英文這一次會同意加碼。他痛批,號稱有執政經驗的民進黨,難道選舉到了,還用“老步”只會政治買票嗎?這是羞辱農民。
面對稅改聯盟對民進黨前日新政策的批評,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蔡煌瑯回應「絕非選舉考量」他強調,民進黨提出老農津貼提高1000元,是經過精算的結果,絕不是漫天喊價。面對稅改聯盟質疑政黨每到選舉就提到津貼加碼,蔡煌瑯強調,台灣幾乎每年都有選舉,外界不能說所有的政策,都是選舉考量。
而在一片撻伐聲中,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今日(22日)下午終於作出回應,「老農津貼有調整空間」,她表示,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案是考慮國家各部門所得的平衡,現在農業收入比以前更少,成本卻增加,老農津貼有調整空間,也是維持所得實質公平性。
蔡英文出席「台灣科技農企業發展協會」成立大會時表示,台灣農業原本有許多先天優勢,也一直領先鄰近其他國家,但農業科技如果沒落實「在地經濟」精神,農業科技就會移出和其他國家結合,反過來和台灣競爭。
蔡英文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老農津貼案要看整體公平性;這段時間農業生產成本與2007年比較,多10幾個百分點,整體農業所得比2000年還低,老農津貼有調整的空間,主要是要維持所得的實質公平性。
她說,民進黨也有提高其他部門所得的建議案,在這種前提下,老農津貼增加案,應可供大家討論,維持國家各部門所得的平衡。
遍地烽火
縱使民進黨的提出的老農津貼有缺漏之處,甚至被批為選舉考量的「非農業政策」,然而,身為執政黨的國民黨馬政府也應妥善處理近日延燒不斷的農業、農民議題,馬政府應慎防農民問題,以免成為選舉致命傷。
面對台灣農業團體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訴求香蕉、木瓜價格低落,使成為民進黨利用攻擊馬政府的議題,猛批馬英九政府 “對農產品價格過低束手無策,又無法提升農民所得”;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更指出,2005年農民家戶平均所得為九十四萬元,但2009年國民黨執政以後跌到八十七萬元,一個農民平均月收入僅四千多塊,顯示農委會無法照顧農民。民進黨這番談話,將民生問題轉化成選舉議題,究竟有多少成效?能夠持續多久?則有待後續的觀察。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的是,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馬政府三年多來的農業政策究竟做了些什麼?有多少成效?利用此機會檢視,也不失為是一個良好的契機;針對民進黨的指控,首先,2009 年農民家戶所得偏低,完全是因為全球金融海嘯及八八風災重創南部農漁業使然;其次自馬政府執政後,各項農業成績漸漸回穩,以農產品進口金額2011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二二.九三%,而2010年全年比2009 年增加二四.二三%,可見農業生產穩定成長。
其二,農業金庫2007年及2008年虧損一O八億元,2009及2010年已轉虧為盈,兩年度稅前盈餘達二十八億元;農漁會信用部逾放比率2011年三月底為O.七九%,較2008年底的五.一六%大幅下降,創十五年新低,也反映農民財務狀況好轉。
上街遊行在台灣本是人民基本的權利,但令人擔心的是單純的事件夾雜著不單純的政治動機與陰謀,馬政府應妥善處理農民問題,說明溝通化解誤會,拿出更多實際的政策來嘉惠農民,農民雖是弱勢,但絕對是一批受到特別照顧的弱勢,台灣農業不可放棄,也絕不能放棄,轉型是必然的,協助是必須的,這一點馬政府的立場是相當清楚的。
近來諸多農民及農業問題,已經擴大成為選舉議題及政治事件,馬政府實不能掉以輕心,反而應該更謙卑的傾聽,勇於任事,化阻力為助力,對於民進黨不斷以片面數據,扭曲事實,誤導農民,不僅應當要立即駁斥澄清,更應在農村全面宣導及告知正確情況,使農民了解政府究竟做了什麼?至於對於若干長期存在難解複雜的問題,馬政府除了必須儘速改善,謀求更加周嚴的解決對策,更要避免善良農民一再被民進黨愚弄。職是之故,馬政府應留意農民問題,以慎防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麗島電子報 政治新聞中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