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顧後的歐巴馬

多國部隊開始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美國無疑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整個事態發展,令不少美國人感到有些沮喪。
多國部隊開始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美國無疑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整個事態發展,令不少美國人感到有些沮喪。當然不是因為第一架墜毀的戰機是美國的(兩位飛 行員獲救),而是質疑美國的領導角色。或者更具體的說,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領導角色在哪兒?歐巴馬的決斷是否還不如「亞馬遜女戰士」?
「亞馬遜女戰士」指的是歐巴馬決策核心的幾位女將,包括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萊斯、國家安全會議主管多邊事務的莎曼莎.鮑爾、主管全球發展暨人道救援的 葛兒.史密斯等人。歐巴馬最後決定動手,說明這幾位女將的觀點占了上風,卻也意味著白宮「乾綱不振」。尤其是國家安全顧問杜尼隆曾說,「對美國而言,利比 亞不具任何戰略利益」,反襯了這幾位女將的宏觀視野。
難道歐巴馬政府的男性首長就這麼缺乏膽識?倒也未必,只是一上任就背負前人留下來的兩場戰爭,使歐巴馬謹小慎微。而且他的幕僚不時提醒他的團隊以史為鑑, 一會兒以越戰為例,說軍方誤導了白宮的越南政策;一會兒拿出伍華德等人的著作,說布希政府的國防部如脫韁之馬。於是兩年下來,歐巴馬政府的指導原則是:阿 富汗戰事絕不可升高;伊拉克戰爭必須盡快結束;伊朗那邊絕不可開啟戰端;朝鮮半島萬萬不能生事…。甚至有人說,歐巴馬在官僚體系中的最大成就,就是有效的 約束了國防部。
影響所及,軍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充分反映在利比亞議題上。國防部長蓋茨、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上將都再三表示「執行禁航不易」。全國情報總監克萊波更說「格達費終究會占上風」。幾番談話,處處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歐巴馬政府當然有其難處。阿富汗打了九年半、伊拉克滿了八年,美國禁得起第三場戰爭?一旦攻擊利比亞,雖然只是轟炸,一星期的軍費仍達美金三億元,財政能否支應?最糟糕的是,三場戰爭全部在回教世界,會不會進一步激起反美風潮?
但是真正讓歐巴馬舉棋不定的,依《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是他的戰略觀。美國的整體戰略是什麼?只要保護利比亞平民,還是進一步強化反抗軍的力量?是任由利 比亞出現東西對峙,還是以具體行動把格達費趕下台?是只要掃除格達費這樣的暴君即已足夠,還是堅定不移的在這個全球第十七大國(以領土論)實行民主?
一向以反民主黨為職志的《華盛頓時報》固然毫不留情的修理歐巴馬,即使自由派的《華盛頓郵報》等媒體也覺得歐巴馬顧忌太多以致猶豫、搖擺。謂歐巴馬總是強 調「傾聽」,但是,傾聽之後呢?傾聽之外呢?美國傾聽了開羅「解放廣場」的人民怒吼,卻遲遲不肯與穆巴拉克畫清界線。美國也傾聽了巴林、葉門的民主呼聲, 然後呢?美國做了什麼?
埃及的抗議人潮、利比亞的反抗軍、巴林和葉門的民主派,他們寄望於美國的,難道僅僅是「傾聽」?那不如供個菩薩算了。
首先主張在利比亞設置禁航區的,不是美國,而是阿拉伯聯盟。第一批發動攻擊的軍機,不是美國,而是法國。義正辭嚴要求藉由軍事行動在利比亞推動民主的,不 是歐巴馬,而是法國總統薩科奇,以及兩位美國參議員-都曾在總統大選敗陣-民主黨的凱瑞以及共和黨的麥肯。有一篇評論道,美國最終還是動手,不過「不是領 導,而是被其他國家拖下去的」。
法國出動了「飆風」及「幻象」等戰機,而且派六架KC-135空中加油機,占法國全國總數(十四架)的近半數,甚至還出動航空母艦,擺明了全力以赴。還有 其他國家也增派軍力,若干阿拉伯國家也不落人後。可是沒想到,第一波攻擊開始後不及七十二小時,歐巴馬已公開表示「美軍將轉為支援的角色」。
歐巴馬在今年元月發表國情咨文時,幾乎未提國際事務。可是至今不到二個月,衝擊全球最大的三件事都是國際議題:中東及北非的民主浪潮風起雲湧,日本的地 震、海嘯、核電廠危機,以及利比亞,一件件都考驗著歐巴馬。四度獲得普立茲獎的自由派專欄作家柯恩(Richard Cohen)說的好,在國際事務上,美國未必一定要居於領導地位,但總有些時候需要美國領導,「美國總統必須知道什麼時候是適當時機,看來歐巴馬不知 道」。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3240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