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力對比大轉換 美退將警告介入台海風險高

2016-12-05 12:39:36
846
美國退役海軍少將麥德偉(Michael McDevitt)稱,過去20年美中在東亞地區軍力對比已發生重大變化,現在猶如中國打主場,美國打客場,且主隊實力還在不斷增長中。在此背景下,他警告,美軍考慮介入台海危機時,將不得不面對比20年前高得多的威脅和風險。
美國退役海軍少將麥德偉(Michael McDevitt)稱,過去20年美中在東亞地區軍力對比已發生重大變化,現在猶如中國打主場,美國打客場,且主隊實力還在不斷增長中。在此背景下,他警告,美軍考慮介入台海危機時,將不得不面對比20年前高得多的威脅和風險。退役上將、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Dennis Blair)則警告,如果台海危機因台灣推進獨立而起,則台灣要自求生路。
美國安全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力量」項目日前以辯論會的方式研討中國國力變化對於區域安全的意涵。其中一個辯題是「中國能在捍衛主權和海洋利益的同時容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辯論的正方是退役海軍少將、海軍研究中心(CNA)高級研究員麥德偉,反方是退役上將、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前國家情報總監、美國笹川基金會主席布萊爾。
作為正方,麥德偉陳述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中國在沒有挑戰美國在亞太軍事存在的和平條件下,在東海、台海、南海捍衛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實力顯著增強,現在已經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以台海為例,麥德偉指出,1996年3月,當美國派出小鷹號和尼米茲號航母去台海附近時,中國甚至不知航母位置何在,但今天如果美國再派航母去,中國一直都會知道其準確位置。
麥德偉指出,台灣對於中國是最主要的主權問題,北京已經通過一直擺在桌面上的動武手段,成功地阻止了台灣獨立的任何希望。由導彈、空中、海軍和網絡能力綜合而成的實力對台灣構成了「可靠的軍事威脅」。「悲哀的事實是,解放軍有能力讓台灣的空防癱瘓,獲取台海上空的制空權,封鎖台灣,通過網絡攻擊令台灣經濟崩塌,或切斷海底電纜,在美國能夠做得更好之前孤立台灣。」麥德偉說道。
在釣魚台和南海也是如此,麥德偉指出,中國正在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包括在南沙新建島礁已經能夠部署72架戰機,從而有了對南海南半部的制空能力。
麥德偉說,20年前美國可以假設它在西太平洋擁有隨便去哪裡行動都有的海空控制力,而現在和平時期美國仍有權在國際法許可的地方航行飛行,但若在戰爭時期,由於解放軍的「區域阻絕和反介入」能力提升,美軍將不得不為維持海空控制力而戰。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副防長已經承認要在西太平洋「恢復傳統的延伸威懾力」。
麥德偉預期,中國可以繼續通過「灰色地帶運作」逐漸實施其主權和海洋主張,而不用太擔心駐在沖繩的美軍。他舉例,美國海軍現在有260艘戰艦,60%部署亞太地區,只有156艘,而真正常年在西太平洋地區活動的只有20多艘。而中國海軍到明年將有265艘戰艦,都在本國停靠。他說,這就好比中國是主場作戰,而美國是客場作戰,而主場優勢還在繼續擴大中。
作為反方,布萊爾著重闡述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給中國帶來不安全感,並稱中國人有共識:只有美軍撤出本地區或減少在本地區軍事存在,才會覺得安全。中國人怪罪蘇聯垮台、冷戰結束後,美軍在亞太的部署沒有下降,認為這是冷戰思維;其次中國並沒有對美進行抵近偵察,而美軍經常在中國沿海附近巡游,中國人認為不公平,也覺得受威脅。尤其是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以來,美軍在亞太的部署提升,也被中國人認為是鼓勵其它國家合力反華。
在答問部分,被問到如何看待台海再發生危機和美軍介入可能性時,布萊爾稱,美國對台海危機如何回應,取決於危機如何發生。如果是因為大陸方面並未受到挑釁,只因厭倦於非軍事手段而發起主動進攻,則美國會協防台灣,廢止進攻,恢復現狀,那樣對占有優勢而不能成功的北京會是一個災難。不過,從以往台灣政府那裡,美方也學到教訓,如果是台灣躲在美國背後而以「投機取巧式的宣示」(clever declaration)或訪問等方式來推進獨立,則美國不會快速行動,台灣要自求生路(has to come into its own)。
麥德偉贊同布萊爾說的美國如何反應要看危機因何而起的看法,但他同時指出,美國現在對挑起事端和如何介入的思考與20年前會有很大的不同。20年前美國派兩艘航母去台海轉悠,發出威脅的聲音不是很難的事情,沒人太擔心解放軍會做什麼。而現在連美國副防長都在談論重建美國威懾的可靠性,就意味著有各種風險。美方的軍事計劃者不得不考慮面對高得多的威脅。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
美國安全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力量」項目日前以辯論會的方式研討中國國力變化對於區域安全的意涵。其中一個辯題是「中國能在捍衛主權和海洋利益的同時容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辯論的正方是退役海軍少將、海軍研究中心(CNA)高級研究員麥德偉,反方是退役上將、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前國家情報總監、美國笹川基金會主席布萊爾。
作為正方,麥德偉陳述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中國在沒有挑戰美國在亞太軍事存在的和平條件下,在東海、台海、南海捍衛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實力顯著增強,現在已經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以台海為例,麥德偉指出,1996年3月,當美國派出小鷹號和尼米茲號航母去台海附近時,中國甚至不知航母位置何在,但今天如果美國再派航母去,中國一直都會知道其準確位置。
麥德偉指出,台灣對於中國是最主要的主權問題,北京已經通過一直擺在桌面上的動武手段,成功地阻止了台灣獨立的任何希望。由導彈、空中、海軍和網絡能力綜合而成的實力對台灣構成了「可靠的軍事威脅」。「悲哀的事實是,解放軍有能力讓台灣的空防癱瘓,獲取台海上空的制空權,封鎖台灣,通過網絡攻擊令台灣經濟崩塌,或切斷海底電纜,在美國能夠做得更好之前孤立台灣。」麥德偉說道。
在釣魚台和南海也是如此,麥德偉指出,中國正在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包括在南沙新建島礁已經能夠部署72架戰機,從而有了對南海南半部的制空能力。
麥德偉說,20年前美國可以假設它在西太平洋擁有隨便去哪裡行動都有的海空控制力,而現在和平時期美國仍有權在國際法許可的地方航行飛行,但若在戰爭時期,由於解放軍的「區域阻絕和反介入」能力提升,美軍將不得不為維持海空控制力而戰。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副防長已經承認要在西太平洋「恢復傳統的延伸威懾力」。
麥德偉預期,中國可以繼續通過「灰色地帶運作」逐漸實施其主權和海洋主張,而不用太擔心駐在沖繩的美軍。他舉例,美國海軍現在有260艘戰艦,60%部署亞太地區,只有156艘,而真正常年在西太平洋地區活動的只有20多艘。而中國海軍到明年將有265艘戰艦,都在本國停靠。他說,這就好比中國是主場作戰,而美國是客場作戰,而主場優勢還在繼續擴大中。
作為反方,布萊爾著重闡述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給中國帶來不安全感,並稱中國人有共識:只有美軍撤出本地區或減少在本地區軍事存在,才會覺得安全。中國人怪罪蘇聯垮台、冷戰結束後,美軍在亞太的部署沒有下降,認為這是冷戰思維;其次中國並沒有對美進行抵近偵察,而美軍經常在中國沿海附近巡游,中國人認為不公平,也覺得受威脅。尤其是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以來,美軍在亞太的部署提升,也被中國人認為是鼓勵其它國家合力反華。
在答問部分,被問到如何看待台海再發生危機和美軍介入可能性時,布萊爾稱,美國對台海危機如何回應,取決於危機如何發生。如果是因為大陸方面並未受到挑釁,只因厭倦於非軍事手段而發起主動進攻,則美國會協防台灣,廢止進攻,恢復現狀,那樣對占有優勢而不能成功的北京會是一個災難。不過,從以往台灣政府那裡,美方也學到教訓,如果是台灣躲在美國背後而以「投機取巧式的宣示」(clever declaration)或訪問等方式來推進獨立,則美國不會快速行動,台灣要自求生路(has to come into its own)。
麥德偉贊同布萊爾說的美國如何反應要看危機因何而起的看法,但他同時指出,美國現在對挑起事端和如何介入的思考與20年前會有很大的不同。20年前美國派兩艘航母去台海轉悠,發出威脅的聲音不是很難的事情,沒人太擔心解放軍會做什麼。而現在連美國副防長都在談論重建美國威懾的可靠性,就意味著有各種風險。美方的軍事計劃者不得不考慮面對高得多的威脅。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