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長楊泮池聲明未涉論文造假 坦然接受調查
.jpg)
2016-11-21 18:56:31
1239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發表聲明表示,未涉造假,坦然接受台大組成的特別委員會獨立、公正調查。
中央社報導,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今天發表聲明表示,未涉造假,坦然接受台大組成的特別委員會獨立、公正調查。
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多篇論文遭學術論壇網站PubPeer質疑違反研究倫理,有4篇波及共同作者楊泮池。台大學生發起連署,要求涉案者負政治責任。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午審議公立大學預算案,楊泮池會前被媒體追問,不願多評論,只說聲明中都有說明。
以下是楊泮池聲明全文:
聲明稿
對於郭明良教授主動撤回2016年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期刊之論文,及其對學術倫理所引發的負面效應,臺灣大學已成立特別委員會獨立進行調查。
(一)本校已成立特別委員會,獨立進行調查
目前外界報導多引述PubPeer網站之相關訊息,其內容是否屬實,仍須經嚴謹甄別。目前本校醫學院及生命科學院已依法分別成立調查小組,針對兩學院教授涉及之爭議,分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調查。
此外,本校教師評審委員會針對本案已另行成立特別委員會,聘請國內外相關處理學術倫理問題之專家學者,該委員會將針對醫學院、生命科學院調查小組之調查結果,進行再次審查以昭公信。
前述院級調查小組,以及教評會成立特別委員會皆獨立運作,調查結果出爐後除送交教評會依法處置外,亦將公開調查結論。
(二)本人未涉造假,坦然接受調查
PubPeer網站列出郭明良教授的11篇論文中,有4篇本人為共同作者。本人十年前與郭明良教授團隊合作,由本人提供肺癌臨床相關研究構想,並提供一系列「肺癌侵襲轉移細胞株」以及「肺癌轉移研究模式」,由郭教授團隊進行研究操作與數據分析。
經與郭明良教授團隊查證,本人為共同作者之論文並非如外傳被撤稿。4篇文章中有1篇無疑義,1篇於2008年獲期刊同意勘正後登出,另1篇也已獲同意勘正,餘下1篇仍在勘誤程序中。
基於團隊成員信任,共同作者(如本人)主要檢視自己研究領域專長之部分,之後由通訊作者(如郭教授)負責內容統合;論文投稿刊登過程中,本人為共同作者之一,雖有仔細檢查,但照片與圖示之真偽確實難以辨識,致生憾事。為釐清爭議,本人願接受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如涉及蓄意造假,本人願承擔相關責任。
(三)加強防範機制,預防事件重演
在生醫領域研究,跨領域、跨團隊甚至跨國合作,是全世界的研究趨勢,各國也對此多採積極鼓勵的態度。此次事件對生醫學界和本校未來學術合作將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如何加強防範機制。為此本校將在最短時間內邀請國內外專家,針對學術倫理議題加強研究人員訓練。
本校也會將研議成立常設學術倫理委員會,引進分析架構檢視本校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學術倫理。此外將設立規範,進一步釐清共同作者與通訊作者之分工,並規範投稿前須將圖片原始檔提供給通訊作者檢視並永久保存。
對此事件造成社會之困擾,本人謹代表臺灣大學向社會大眾深表歉意。臺灣大學深知學術倫理對科學研究之重要性,一定會儘快完成調查,提出可受社會公評之報告,同時也會借鏡國外處理與防範之經驗,建立未來完善的教育與預防機制。
聲明人: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1051121
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多篇論文遭學術論壇網站PubPeer質疑違反研究倫理,有4篇波及共同作者楊泮池。台大學生發起連署,要求涉案者負政治責任。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午審議公立大學預算案,楊泮池會前被媒體追問,不願多評論,只說聲明中都有說明。
以下是楊泮池聲明全文:
聲明稿
對於郭明良教授主動撤回2016年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期刊之論文,及其對學術倫理所引發的負面效應,臺灣大學已成立特別委員會獨立進行調查。
(一)本校已成立特別委員會,獨立進行調查
目前外界報導多引述PubPeer網站之相關訊息,其內容是否屬實,仍須經嚴謹甄別。目前本校醫學院及生命科學院已依法分別成立調查小組,針對兩學院教授涉及之爭議,分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調查。
此外,本校教師評審委員會針對本案已另行成立特別委員會,聘請國內外相關處理學術倫理問題之專家學者,該委員會將針對醫學院、生命科學院調查小組之調查結果,進行再次審查以昭公信。
前述院級調查小組,以及教評會成立特別委員會皆獨立運作,調查結果出爐後除送交教評會依法處置外,亦將公開調查結論。
(二)本人未涉造假,坦然接受調查
PubPeer網站列出郭明良教授的11篇論文中,有4篇本人為共同作者。本人十年前與郭明良教授團隊合作,由本人提供肺癌臨床相關研究構想,並提供一系列「肺癌侵襲轉移細胞株」以及「肺癌轉移研究模式」,由郭教授團隊進行研究操作與數據分析。
經與郭明良教授團隊查證,本人為共同作者之論文並非如外傳被撤稿。4篇文章中有1篇無疑義,1篇於2008年獲期刊同意勘正後登出,另1篇也已獲同意勘正,餘下1篇仍在勘誤程序中。
基於團隊成員信任,共同作者(如本人)主要檢視自己研究領域專長之部分,之後由通訊作者(如郭教授)負責內容統合;論文投稿刊登過程中,本人為共同作者之一,雖有仔細檢查,但照片與圖示之真偽確實難以辨識,致生憾事。為釐清爭議,本人願接受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如涉及蓄意造假,本人願承擔相關責任。
(三)加強防範機制,預防事件重演
在生醫領域研究,跨領域、跨團隊甚至跨國合作,是全世界的研究趨勢,各國也對此多採積極鼓勵的態度。此次事件對生醫學界和本校未來學術合作將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如何加強防範機制。為此本校將在最短時間內邀請國內外專家,針對學術倫理議題加強研究人員訓練。
本校也會將研議成立常設學術倫理委員會,引進分析架構檢視本校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學術倫理。此外將設立規範,進一步釐清共同作者與通訊作者之分工,並規範投稿前須將圖片原始檔提供給通訊作者檢視並永久保存。
對此事件造成社會之困擾,本人謹代表臺灣大學向社會大眾深表歉意。臺灣大學深知學術倫理對科學研究之重要性,一定會儘快完成調查,提出可受社會公評之報告,同時也會借鏡國外處理與防範之經驗,建立未來完善的教育與預防機制。
聲明人: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1051121
中研院士陳培哲:台大論文瑕疵已涉詐騙
聯合晚報報導,台大教授、高醫大副校長郭明良研究論文造假風波持續擴大,國外論文審查網站PubPeer再揭露,郭明良有關的研究團隊被檢舉涉及造假論文增加至11篇,其中4篇台大校長楊泮池共同掛名。中研院士陳培哲說重話,認為一系列論文瑕疵已不是疏忽,已涉偽造文書和詐騙,台大身為全國大學表率,絕不能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台北地檢署指出,目前會再了解,尚未分案調查。法界人士指出,委託代寫、論文抄襲,基本上沒有偽造文書、侵犯著作權等問題,各校系所會依情節嚴重程度予以懲處,最嚴重撤銷學位;不過若用來詐領學術補助,就會涉及詐欺。之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案,屏東地檢署就有分案調查是否涉及偽造文書、詐欺等罪。
郭明良爆發癌症研究實驗圖像疑似造假後,已請辭台大教職。PubPeer昨天又發布,楊泮池共同掛名的4篇有問題論文,其中2006年在知名學術期刊《Cancer Cell》發表的癌症轉移論文,楊泮池是以第二作者掛名,當年研究出透過微晶片篩選平台能讓腫瘤消失,台大還舉行記者會宣布研究成果。
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部主任陳培哲受訪指出,郭明良論文瑕疵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偶然性的「疏忽」,而是一系列的錯誤,而這已經有偽造文書和詐騙的行為。
陳培哲表示,學術機構研究或學者寫文章,除了可以直接升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到科技部、教育部各項國家型補助經費或學術獎,這些都是促使學者造假取得補助的「誘因」,「若透過寫假論文,來獲得民眾納稅的補助費,就是詐騙」。
他認為,國內沒有適當的法律制裁,因此即使論文「便宜行事」或「蓄意」造假,了不起停權一、兩年不能申請計畫;在「誘因」那麼多的環境下,光是要求學者自律,訴求道德倫理或是再教育,根本不足以遏止歪風,必須有法律制裁,才能收到警惕效果。
台北地檢署指出,目前會再了解,尚未分案調查。法界人士指出,委託代寫、論文抄襲,基本上沒有偽造文書、侵犯著作權等問題,各校系所會依情節嚴重程度予以懲處,最嚴重撤銷學位;不過若用來詐領學術補助,就會涉及詐欺。之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案,屏東地檢署就有分案調查是否涉及偽造文書、詐欺等罪。
郭明良爆發癌症研究實驗圖像疑似造假後,已請辭台大教職。PubPeer昨天又發布,楊泮池共同掛名的4篇有問題論文,其中2006年在知名學術期刊《Cancer Cell》發表的癌症轉移論文,楊泮池是以第二作者掛名,當年研究出透過微晶片篩選平台能讓腫瘤消失,台大還舉行記者會宣布研究成果。
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部主任陳培哲受訪指出,郭明良論文瑕疵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偶然性的「疏忽」,而是一系列的錯誤,而這已經有偽造文書和詐騙的行為。
陳培哲表示,學術機構研究或學者寫文章,除了可以直接升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到科技部、教育部各項國家型補助經費或學術獎,這些都是促使學者造假取得補助的「誘因」,「若透過寫假論文,來獲得民眾納稅的補助費,就是詐騙」。
他認為,國內沒有適當的法律制裁,因此即使論文「便宜行事」或「蓄意」造假,了不起停權一、兩年不能申請計畫;在「誘因」那麼多的環境下,光是要求學者自律,訴求道德倫理或是再教育,根本不足以遏止歪風,必須有法律制裁,才能收到警惕效果。
楊泮池提供細胞株列第二作者 學者批「討好」陋習
聯合報報導,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周成功說,只是供研究素材,並不足以掛名第二作者,他直指這是醫學領域的「討好」陋規。
周成功指出,國際間重要期刊都會要求,投稿論文獲刊登後,作者要將實驗過程中使用的研究材料如細胞株應該公開,若後續有人要做研究寫信要求提供,不能拒絕。
他表示,楊泮池在該篇論文列第二作者,並沒有違背法律或學術倫理,只是學術界不好的風氣和陋規,台灣學術界若要健康發展,這種「討好」利害關係人的風氣和漏規應被制止。
周成功指出,郭明良本月6日主動撤掉2016年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細胞生物學)的論文,遭踢爆論文圖像多張截圖重複、有造假嫌疑。該篇是關於大腸直腸癌的研究,但共同作者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專長卻是在耳鼻喉科,卻列為第二作者,這也是一種「討好」風氣。除非當事人可以證明,他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參與度,足以列為第二作者。
周成功悲觀的說,郭明良研究團隊的學術倫理遭質疑,這在台灣絕不會是單一事件,預期未來不會減少。因為年輕博士和學者的壓力愈來愈大,一些私立醫學大學要求六年論文不達到標準就不續聘,但學校並未提供年輕學者產出論文的配套協助,很容易讓年輕學者為了衝論文績效指標鋌而走險。
周成功指出,國際間重要期刊都會要求,投稿論文獲刊登後,作者要將實驗過程中使用的研究材料如細胞株應該公開,若後續有人要做研究寫信要求提供,不能拒絕。
他表示,楊泮池在該篇論文列第二作者,並沒有違背法律或學術倫理,只是學術界不好的風氣和陋規,台灣學術界若要健康發展,這種「討好」利害關係人的風氣和漏規應被制止。
周成功指出,郭明良本月6日主動撤掉2016年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細胞生物學)的論文,遭踢爆論文圖像多張截圖重複、有造假嫌疑。該篇是關於大腸直腸癌的研究,但共同作者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專長卻是在耳鼻喉科,卻列為第二作者,這也是一種「討好」風氣。除非當事人可以證明,他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參與度,足以列為第二作者。
周成功悲觀的說,郭明良研究團隊的學術倫理遭質疑,這在台灣絕不會是單一事件,預期未來不會減少。因為年輕博士和學者的壓力愈來愈大,一些私立醫學大學要求六年論文不達到標準就不續聘,但學校並未提供年輕學者產出論文的配套協助,很容易讓年輕學者為了衝論文績效指標鋌而走險。
沒論文就滅亡!台大造假案只冰山一角
聯合報即時短評指出,台大論文造假風波不斷延燒,不只共同掛名的校長楊泮池被牽連,也燒到北醫大和國衛院,更加凸顯這絕非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學術圈長期論文掛帥,教授成為「論文產生器」,由大牌教授接計畫,再發包給「靠行」的其他師生執行。為求名利雙收,抄襲、造假事件層出不窮。
當初把學者推向論文「魔咒」的教育部、科技部應嚴懲,絕不能再輕輕放下;同時應徹底檢討不正常的論文掛帥文化,才能根絕造假。
學術圈常說,「publish or perish」,意指教授不出版論文等著作,就會滅亡。在重量不重質、論文掛帥的台灣,更走火入魔,不只初任教職、升等要看論文,大學評鑑、爭取政府各種計畫也要看論文。
論文登頂尖期刊,不但能爭取經費、快速升等,更可能獲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甚至十大傑出青年等,形同「黃袍加身」。生不出論文,教學再好,拿不到獎補助,也無法升等;且錯過升等期限,還可能不續聘、丟飯碗。
所以,有頂尖大學英語系教授甚至完全抄襲國外碩士生論文,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在網路時代被檢舉,雖丟了教職,卻又轉到私校東山再起;有教授假造人頭帳戶,偽造同儕審查被抓包,共同掛名論文的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也牽連下台。
教育部雖說,升等、評鑑已降低論文比重,但實際檢視,許多研究型大學,仍很在意論文研究。加上許多政府計畫審查「認人不認文」,再出色的研究,若缺乏「神主牌」庇佑,就如同「孤兒」標不到案。「小咖」教授只好加入「大咖」教授團隊,讓大咖共同掛名、分享名利。
研究論文造假,主持的教授、共同掛名的大咖,一再推說不知情、不是第一作者,恐難杜悠悠之口。當初分享多少名利,如今就要負多少造假的責任。政府這次一定「硬起來」,唯有重懲才能阻嚇靠行、掛名的扭曲學術生態。
當初把學者推向論文「魔咒」的教育部、科技部應嚴懲,絕不能再輕輕放下;同時應徹底檢討不正常的論文掛帥文化,才能根絕造假。
學術圈常說,「publish or perish」,意指教授不出版論文等著作,就會滅亡。在重量不重質、論文掛帥的台灣,更走火入魔,不只初任教職、升等要看論文,大學評鑑、爭取政府各種計畫也要看論文。
論文登頂尖期刊,不但能爭取經費、快速升等,更可能獲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甚至十大傑出青年等,形同「黃袍加身」。生不出論文,教學再好,拿不到獎補助,也無法升等;且錯過升等期限,還可能不續聘、丟飯碗。
所以,有頂尖大學英語系教授甚至完全抄襲國外碩士生論文,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在網路時代被檢舉,雖丟了教職,卻又轉到私校東山再起;有教授假造人頭帳戶,偽造同儕審查被抓包,共同掛名論文的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也牽連下台。
教育部雖說,升等、評鑑已降低論文比重,但實際檢視,許多研究型大學,仍很在意論文研究。加上許多政府計畫審查「認人不認文」,再出色的研究,若缺乏「神主牌」庇佑,就如同「孤兒」標不到案。「小咖」教授只好加入「大咖」教授團隊,讓大咖共同掛名、分享名利。
研究論文造假,主持的教授、共同掛名的大咖,一再推說不知情、不是第一作者,恐難杜悠悠之口。當初分享多少名利,如今就要負多少造假的責任。政府這次一定「硬起來」,唯有重懲才能阻嚇靠行、掛名的扭曲學術生態。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