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2500月票 柯文哲:我講太快了

2016-11-14 00:00:00
575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表示,窮人才住郊外,預計明年1月1日試辦3個月台北捷運月票吃到飽,新台幣2500元可以在30天內無限制搭捷運,希望鼓勵住較遠的民眾棄機車改搭捷運。
中央社14日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宣布明年1月將推出北捷30天無限制搭乘票新台幣2500元,引發票價是否太高的討論。他今天坦承,這個政策他講太快了。目前1個月約1100多人搭捷運超過2500元。
柯文哲下午率市府官員前往市議會備詢,民進黨市議員何志偉與王閔生質疑捷運月票政策欠缺詳細規劃,柯文哲坦承「我講太快了,因為昨天騎腳踏車騎太高興」。
何志偉質詢時說,柯文哲希望月票可以吸引機車族改搭捷運,但都沒做成本分析,2500元的捷運月票,要從新北投站搭到市政府站搭超過120次才划算;機車若加2500元的汽油,可以騎超過4200公里,這個月票應該要更便宜。他詢問柯文哲,現在有多少人一個月搭捷運搭到超過2500元?
柯文哲表示,一開始是觀念的宣導,再視實施狀況慢慢調整。因為現在平均一個人有好幾張悠遊卡,無法精確估計1個月有多少人搭捷運超過2500元。
北捷總經理顏邦傑說,如果只計算1張悠遊卡的用量,1個月搭捷運超過2500元的有1100多人,希望可以藉此政策,讓使用卡片集中起來。
柯文哲下午率市府官員前往市議會備詢,民進黨市議員何志偉與王閔生質疑捷運月票政策欠缺詳細規劃,柯文哲坦承「我講太快了,因為昨天騎腳踏車騎太高興」。
何志偉質詢時說,柯文哲希望月票可以吸引機車族改搭捷運,但都沒做成本分析,2500元的捷運月票,要從新北投站搭到市政府站搭超過120次才划算;機車若加2500元的汽油,可以騎超過4200公里,這個月票應該要更便宜。他詢問柯文哲,現在有多少人一個月搭捷運搭到超過2500元?
柯文哲表示,一開始是觀念的宣導,再視實施狀況慢慢調整。因為現在平均一個人有好幾張悠遊卡,無法精確估計1個月有多少人搭捷運超過2500元。
北捷總經理顏邦傑說,如果只計算1張悠遊卡的用量,1個月搭捷運超過2500元的有1100多人,希望可以藉此政策,讓使用卡片集中起來。
柯文哲:窮人住較遠 106年北捷推月票
中央社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窮人才住郊外,預計明年1月1日試辦3個月台北捷運月票吃到飽,新台幣2500元可以在30天內無限制搭捷運,希望鼓勵住較遠的民眾棄機車改搭捷運。
柯文哲昨天上午試騎復興北路與松江路的自行車道,隨後與媒體舉行座談會。
柯文哲表示,他自己反省,上任第一年的交通政策的確有些混亂,因此先確立3項交通政策的價值與信念,分別是共享、綠能與E化,再重新佈局交通政策。
柯文哲說,共享就是公共運輸、綠能是電動車與自行車,E化則是應將Uber合法化,或是把計程車Uber化,「不能打敗它就參加它」。
在推展公共運輸方面,柯文哲表示,他認為施政要有順序,圍堵沒有效,一定要疏通,如果機車快又便宜,機車族一定不肯坐捷運,所以明年1月要推出捷運吃到飽,月票2500元在30天內無限制搭乘。
他表示,窮人才住到郊外,懲罰這些人比較貴的交通費是沒道理的,捷運月票鼓勵新北進台北通勤的民眾不要騎機車,坐捷運就好,特別是住在新莊、淡水等比較外圍要進來市區的民眾,比較窮的人花時間在交通就算了,不要讓他們再花很多交通費。捷運月票第一階段先試辦3個月,看情況再看如何跟公車聯結,將公車也納入月票吃到飽。
媒體詢問,月票2500元是否太貴?柯文哲說,革命分階段,先跑跑看,看效果怎麼樣。柯文哲也保證,在他任內捷運票價不會調漲,為了發展公眾運輸還有一個「挪用理論」,未來要挪用停車收入,去支援公共運輸發展。
【圖片來源:中央社】
柯文哲昨天上午試騎復興北路與松江路的自行車道,隨後與媒體舉行座談會。
柯文哲表示,他自己反省,上任第一年的交通政策的確有些混亂,因此先確立3項交通政策的價值與信念,分別是共享、綠能與E化,再重新佈局交通政策。
柯文哲說,共享就是公共運輸、綠能是電動車與自行車,E化則是應將Uber合法化,或是把計程車Uber化,「不能打敗它就參加它」。
在推展公共運輸方面,柯文哲表示,他認為施政要有順序,圍堵沒有效,一定要疏通,如果機車快又便宜,機車族一定不肯坐捷運,所以明年1月要推出捷運吃到飽,月票2500元在30天內無限制搭乘。
他表示,窮人才住到郊外,懲罰這些人比較貴的交通費是沒道理的,捷運月票鼓勵新北進台北通勤的民眾不要騎機車,坐捷運就好,特別是住在新莊、淡水等比較外圍要進來市區的民眾,比較窮的人花時間在交通就算了,不要讓他們再花很多交通費。捷運月票第一階段先試辦3個月,看情況再看如何跟公車聯結,將公車也納入月票吃到飽。
媒體詢問,月票2500元是否太貴?柯文哲說,革命分階段,先跑跑看,看效果怎麼樣。柯文哲也保證,在他任內捷運票價不會調漲,為了發展公眾運輸還有一個「挪用理論」,未來要挪用停車收入,去支援公共運輸發展。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