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逾4成兒少曾遭父母肢體或言語暴力

2016-11-10 11:56:45   481

每個孩子都是寶,根據兒盟調查發現,超過4成兒少曾遭父母肢體暴力或言語暴力,1成7曾遭父母情緒疏忽,更有近1成兒少曾有離家念頭。調查顯示,在肢體暴力上,46%兒少曾被父母用打的方式管教,28.3%曾被打到受傷;言語暴力方面,49.2%兒少曾被父母大聲叫罵,26.8%曾被父母用傷害自尊心的方式辱罵

中央社報導,每個孩子都是寶,但根據兒盟調查發現,超過4成兒少曾遭父母肢體暴力或言語暴力,1成7曾遭父母情緒疏忽,更有近1成兒少曾有離家念頭。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昨天舉行2016橘絲帶兒保運動記者會,會中公布2016年台灣兒少家庭生活中暴力對待情形調查報告,並邀請親職教養作家分享溫柔教養。

兒盟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依全台本島各縣市學生比例隨機抽出各縣市施測人數,施測對象為五至八年級學生,施測時間為9月14日至10月7日,回收有效問卷1593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值不超過2.45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在肢體暴力上,46%兒少曾被父母用打的方式管教,28.3%曾被打到受傷;言語暴力方面,49.2%兒少曾被父母大聲叫罵,26.8%曾被父母用傷害自尊心的方式辱罵、19.1%曾被父母在外人面前斥責貶低、12.8%長期處於言語暴力 。

除了激烈、外顯的言語暴力,還有採取拒絕情感回應的冷漠暴力。調查顯示,16.9%曾遭父母情緒疏忽,9.2%兒少表示父母不會稱讚他、7.1%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曾遭受情緒疏忽的孩子有53.3%認為自己無用。

長期處在身體、言語暴力或情緒疏忽,可能對兒少產生不良影響,調查也發現,9.1%的兒少曾有離家念頭,其中曾遭受情緒疏忽、言語暴力的兒少,想離家的比率是整體兒少的3倍以上。

兒福聯盟表示,管教與管教過當只有一線之隔,當家長選擇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就有可能受傷,家長一時的情緒失控或失手,可能成為自己或孩子終身的遺憾,而言語暴力或情緒疏忽等心理上的傷,可能傷害孩子自尊或影響一輩子,甚至把孩子推得離家庭越來越遠。

提倡兒保零暴力 兒盟發起連署愛孩子宣言

中央社台北報導,為提升兒保意識,兒盟表示,除了拍攝公益短片,也在網路發起連署「愛孩子」宣言,12日將在華山園區舉行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邀民眾宣示「愛孩子,零暴力」。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昨天舉行2016橘絲帶兒保運動記者會,並邀請親職教養作家分享溫柔教養。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去年曾推出「情緒怒罵 傷害孩子一輩子」的街頭實驗影片,許多已長大成人的網友紛紛留言,回想小時候爸媽的一句怒罵對自己的傷害,即使過了很久還是很疼,甚至影響一輩子,讓人深刻體會言語和情緒暴力可能給孩子留下無法抹滅的傷害。

陳麗如指出,家長的教養手段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回當父母在情緒上,想出手或是大吼大叫之前,建議可以先練習深呼吸及換位思考,用理解的心與孩子保持誠摯的溝通,這樣才能達到「愛孩子」的本來教養目的,更能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兒盟也分享溫柔教養三要三不原則,「要抱抱,不要打打」、「要聊聊,不要罵罵」、「多走走 ,不當宅宅」,希望無論什麼原因,父母都不要動手打孩子,多和孩子聊天互動,避免用情緒性的言語暴力來傷害孩子, 與孩子走出戶外,創造多一點共同的親子記憶。

為提升兒保意識,兒盟從2011年引進日本橘絲帶兒童保護月概念,於每年11月發起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今年邀知名導演盧建彰拍攝「誰在霸凌你孩子?(https://goo.gl/ydOpIJ)」公益短片,並在網路發起連署「愛孩子」宣言,11月12日也將以野餐形式在華山園區舉行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邀民眾一起宣示「愛孩子,零暴力」。
【圖片來源:中央社(兒盟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