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護病比首度公開 醫護批未反映事實 健保署祭3措施

2016-07-21 12:27:26   652

健保署公布去年全台各醫療院所護病比排行,醫學中心最血汗就屬中國附醫,12個月中有高達10個月護病比超過1:9,即1醫護人員照顧超過9名患者。但護理團體指出,健保署提供的是護床比非護病比,也未扣除行政職的護理人員,根本無法反映事實。健保署表示,未來擬調整補助方案、實地訪查以及薪資普查等3措施

全台護病比首度公開 中國附醫最血汗

中央社報導,健保署公布去年全台各醫療院所護病比排行,醫學中心最血汗就屬中國附醫,12個月中有高達10個月護病比超過1:9,即1醫護人員照顧超過9名患者。

根據目前醫院評鑑基準,醫學中心護病比標準為1:9、白班為1:7,區域醫院護病比不得超過1:12,地區醫院則不可超過1:15,如院方達標則可在原有健保給付外,再獲9至11%不等加成。

衛福部健保署昨天首度公布去年全台各醫療院所護病比排行,健保署長李伯璋解釋,護病比就是一名護理人員照顧多少病人的比例,可用來衡量護理人力足夠與否的標準。

根據數據顯示,醫學中心護病比表現差的前5名分別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大醫院、台南奇美醫院、台中榮總、花蓮慈濟醫院;其中,中國附醫,去年12個月中有高達10個月護病比超過1:9,即1醫護人員照顧超過9名患者。

醫學中心護病比最佳前5名為台南成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長庚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及高雄長庚醫院。

李伯璋表示,根據統計,民國99年至104年累計淨增8945名護理人力,醫學中心淨增3623人、區域醫院4636人、地區醫院690人,雖有初步成效,但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反應護病比無法反映實際情況。

李伯璋指出,未來將繼續監測,考慮拉大補助加成級距,促使院方盡力降低護病比,未來也計畫在網站上公開各醫院護病比,每3個月公布一次。

健保署公布護病比 醫護批未反映事實

中央社台北報導,健保署公布全台醫療院所護病比,多數醫院都符合評鑑標準。但護理團體指出,健保署提供的是「護床比」非「護病比」,也未扣除行政職的護理人員,根本無法反映事實。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曾修儀表示,護病比與健保給付護理費連動資料是由各醫院自行上網填報,缺乏監督查核機制。

醫勞盟秘書長賴奕菁則表示,健保署公布的數據是以所有持有護理師執照的人員除以病床數,但這樣得到的是「護床比」根本不是「護病比」,因很多護理師雖有執照,實際做的卻是行政職,並沒有從事照顧工作,且床位是動態的,醫院只要在評鑑期間關床就能美化數字,根本無法反映實際情況。

賴奕菁說,現行健保給付護理費過低,醫院每床護理費時薪僅新台幣20多元,即便全部給護理人員也不夠,增聘人力意願也就降低,加上健保不斷遭患者濫用,導致護理人員過勞流動率高、經驗難傳承下去,血汗醫護加劇。

曾修儀指出,改善護病比應採用獎勵方式,衛福部擬透過提高護理費加成級距,給予護病比較佳的醫院更多給付,她表示樂見其成,希望促使醫院增聘護理人力,減輕醫護負擔。

血汗醫護怎改善 健保署祭3措施

中央社20日報導,衛福部年砸20億元補助醫院增聘護理人員,但醫護血汗卻不見明顯改善。健保署表示,未來擬調整補助方案、實地訪查以及薪資普查等3措施,確保這筆錢真的有回饋給醫護人員。

健保署自民國98年至103年醫院總額共編列專款新台幣91.65億元,鼓勵醫院增聘護理人力並替護理人員薪資、夜班費、加班費及加發獎勵金等獎勵措施,提高留任意願;不過,衛福部健保署首度公布全台各醫院護病比,卻發現仍有醫院護病比高達24.9,等同一名護理人員得照顧25名患者,血汗依舊。

「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在鬧護士荒」健保署副署長蔡淑玲說,台灣醫護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僅有6成投入醫界,加上護病比影響層面廣,得循序漸進調整,若是短時間內把護病比訂太嚴,可能導致醫院找不到人,大醫院為搶人開出較優渥條件,也可能導致醫護人員全往大醫院跑,偏鄉情況更慘。

蔡淑玲指出,未來擬祭出3方法,持續改善護病比過高問題,包括調整補助方案、實地訪查各醫院、進行醫護人員實際薪資普查等。

蔡淑玲說,衛福部每年花20億元預算,只要醫療院所護病比達一定標準即可獲9至11%加成補助, 補助醫院增聘人力、加班費、加薪、獎勵金等用途,但近來接獲反映認為護病比級距過小,改善護病比成效並不好,因此未來將調整分配方式,將預算分配給護病比較佳的醫院。

另外,蔡淑玲指出,目前護病比數值統計均是院方自行統計,醫護團體認為缺乏查核機制,因此健保署也將實地訪查,如發現不實將回收補助款項,未來每3個月也會定期公布各醫院護病比,鼓勵民眾、護理團體共同監督。

蔡淑玲說,為確保領取補助款的醫院,真的有替醫護加薪,8月起也將進行「醫院總額支付標準調整對於醫事人員薪資調整及轉知調查」,一方面了解院方怎麼運用這筆錢,另一方面也將調查醫護人員薪資、加薪幅度等。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