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廣RFI:南海仲裁揭曉前 地區局勢詭異

2016-07-11 16:35:00
378
牽涉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南海仲裁案即將於12日宣布結果,目前正值解決南海問題的敏感時期,而中美雙方都選擇了不退讓的行動立場,旨在向國際社會表明各自在亞太地區擁有的影響力。
牽涉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南海仲裁案即將於12日宣布結果,目前正值解決南海問題的敏感時期,而中美雙方都選擇了不退讓的行動立場,旨在向國際社會表明各自在亞太地區擁有的影響力。
法廣《曼谷專欄 》報導,牽涉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南海仲裁案即將在本月12號宣布裁斷結果,這令近期高度緊張的南海局勢變得愈發「詭異」。自信勝券在握的菲律賓政府外交姿態突然發生轉變,高調錶示願意跟中國大陸會談共享南海資源。然而中美雙方外交上頻頻過招,軍事上各自展現實力,近期分別在南海地區進行軍事演練。各類媒體針對複雜而敏感的地區局勢產生「戰爭陰霾密布」的擔憂。有評論則指出,目前正值解決南海問題的敏感時期,而中美雙方都選擇了不退讓的行動立場,旨在向國際社會表明各自在亞太地區擁有的影響力。點擊收聽本專題
日前在馬尼拉時報預測國際仲裁庭下週二將對南海糾紛案作出有利菲方裁斷的同時,菲律賓外交部長雅塞(Perfecto Yasay)卻透過媒體向北京政府傳達和解訊號。雅塞表示:即便海牙仲裁庭裁斷菲方在南海仲裁案中勝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也希望儘快跟中國大陸領導人展開雙邊會談,探討如何在南海爭議領域內共享天然資源,共同展開互利性經濟開發項目。
事實上對於涉嫌歷史遺留問題的南海爭議,中國大陸與各方之前遵循多年的辦法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一共識被前任總統阿基諾三世推翻,並於2013年把中國大陸告上了國際仲裁庭。如今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上台,新政府對中態度大為轉變,當前中菲兩國商定為了避免戰爭,雙方政府都不在仲裁結果揭曉後發表任何挑釁性聲明,這是菲律賓外交姿態數年以來出現的一個重大轉變。
然而水域面積大約三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南中國海,並沒有因為中菲雙方即將達成和解而改寫其長期複雜的歷史。美國太平洋艦隊早先部署航母艦隊進入南海巡航,並強調這是未來必須保持的常態。馬來西亞媒體透露,包括「雷根號」航空母艦在內的海上戰鬥艦群,目前正在南海巡視,並在中國大陸新建的人工島附近鎖定監視目標。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方面也不顧越南抗議而派出軍艦在南海拉開演練。可以說,這是中美雙方首次直接肯定並且加強各自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
軍事上劍拔弩張,外交上頻頻過招。泰國媒體評論中美關係急劇降溫,而泰國、新加坡等幾個美國的亞洲盟友正在逐漸動搖。隨海牙國際仲裁庭宣判南海仲裁結果日期逼近,一貫強調不參與仲裁程序的北京政府頻頻放話,再三表明中國大陸要維護南海主權。中美兩國外交部長週三進行電話溝通,王毅對凱瑞明確表示中方「寸土必保」,同時強調「仲裁南海糾紛這場鬧劇應該收場。」中國大陸方面始終對南海仲裁庭相關法律、證據與仲裁程序的合法性持質疑態度,並試圖推翻南海仲裁庭裁斷結果的可信度。而美國方面則強調「這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裁定」。不過輿論消息認為,即便菲律賓贏得了南海仲裁結果勝訴,這一結果對本地區當前的安全局勢影響式微,關鍵因素仍取決於中美兩個大國的態度。
正在北京訪問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週四跟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共同主持新聞發布會,呼籲各方和平解決南海爭議。
據中國大陸環球時報社論透露,「南海仲裁結果公布前,中國大陸有必要做好應戰準備。儘管中國大陸軍力無法跟美國並駕齊驅,但倘若美方以軍事介入南海主權爭議,中國大陸應要有能力讓美方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圍繞「中美兩國是否會在南海開戰」的安全性話題,泰國的中國大陸問題專家們普遍認為,即便菲律賓政府官方態度在敏感時刻發生了關鍵性轉變,但美國堅持以實際行動證明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及影響力。而南海對中國大陸而言同樣具有高度戰略意義,中國大陸擁有南海諸島不異於美國擁有夏威夷群島。因此有一點可以確信,中美雙方都不可能在南海問題上輕易讓步,只是雙方對訴諸武力的考量同樣慎重。初步估計在2021年以前,由中國大陸主動挑起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這並不排除雙方擦槍走火或者發生小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
法廣《曼谷專欄 》報導,牽涉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南海仲裁案即將在本月12號宣布裁斷結果,這令近期高度緊張的南海局勢變得愈發「詭異」。自信勝券在握的菲律賓政府外交姿態突然發生轉變,高調錶示願意跟中國大陸會談共享南海資源。然而中美雙方外交上頻頻過招,軍事上各自展現實力,近期分別在南海地區進行軍事演練。各類媒體針對複雜而敏感的地區局勢產生「戰爭陰霾密布」的擔憂。有評論則指出,目前正值解決南海問題的敏感時期,而中美雙方都選擇了不退讓的行動立場,旨在向國際社會表明各自在亞太地區擁有的影響力。點擊收聽本專題
日前在馬尼拉時報預測國際仲裁庭下週二將對南海糾紛案作出有利菲方裁斷的同時,菲律賓外交部長雅塞(Perfecto Yasay)卻透過媒體向北京政府傳達和解訊號。雅塞表示:即便海牙仲裁庭裁斷菲方在南海仲裁案中勝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也希望儘快跟中國大陸領導人展開雙邊會談,探討如何在南海爭議領域內共享天然資源,共同展開互利性經濟開發項目。
事實上對於涉嫌歷史遺留問題的南海爭議,中國大陸與各方之前遵循多年的辦法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一共識被前任總統阿基諾三世推翻,並於2013年把中國大陸告上了國際仲裁庭。如今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上台,新政府對中態度大為轉變,當前中菲兩國商定為了避免戰爭,雙方政府都不在仲裁結果揭曉後發表任何挑釁性聲明,這是菲律賓外交姿態數年以來出現的一個重大轉變。
然而水域面積大約三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南中國海,並沒有因為中菲雙方即將達成和解而改寫其長期複雜的歷史。美國太平洋艦隊早先部署航母艦隊進入南海巡航,並強調這是未來必須保持的常態。馬來西亞媒體透露,包括「雷根號」航空母艦在內的海上戰鬥艦群,目前正在南海巡視,並在中國大陸新建的人工島附近鎖定監視目標。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方面也不顧越南抗議而派出軍艦在南海拉開演練。可以說,這是中美雙方首次直接肯定並且加強各自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
軍事上劍拔弩張,外交上頻頻過招。泰國媒體評論中美關係急劇降溫,而泰國、新加坡等幾個美國的亞洲盟友正在逐漸動搖。隨海牙國際仲裁庭宣判南海仲裁結果日期逼近,一貫強調不參與仲裁程序的北京政府頻頻放話,再三表明中國大陸要維護南海主權。中美兩國外交部長週三進行電話溝通,王毅對凱瑞明確表示中方「寸土必保」,同時強調「仲裁南海糾紛這場鬧劇應該收場。」中國大陸方面始終對南海仲裁庭相關法律、證據與仲裁程序的合法性持質疑態度,並試圖推翻南海仲裁庭裁斷結果的可信度。而美國方面則強調「這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裁定」。不過輿論消息認為,即便菲律賓贏得了南海仲裁結果勝訴,這一結果對本地區當前的安全局勢影響式微,關鍵因素仍取決於中美兩個大國的態度。
正在北京訪問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週四跟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共同主持新聞發布會,呼籲各方和平解決南海爭議。
據中國大陸環球時報社論透露,「南海仲裁結果公布前,中國大陸有必要做好應戰準備。儘管中國大陸軍力無法跟美國並駕齊驅,但倘若美方以軍事介入南海主權爭議,中國大陸應要有能力讓美方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圍繞「中美兩國是否會在南海開戰」的安全性話題,泰國的中國大陸問題專家們普遍認為,即便菲律賓政府官方態度在敏感時刻發生了關鍵性轉變,但美國堅持以實際行動證明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及影響力。而南海對中國大陸而言同樣具有高度戰略意義,中國大陸擁有南海諸島不異於美國擁有夏威夷群島。因此有一點可以確信,中美雙方都不可能在南海問題上輕易讓步,只是雙方對訴諸武力的考量同樣慎重。初步估計在2021年以前,由中國大陸主動挑起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這並不排除雙方擦槍走火或者發生小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
中美表面劍拔弩張 私下加強磋商
中國時報報導,南海仲裁案揭曉前夕,大陸涉外人士與國關學者透露,儘管中美礙於政治壓力表面上劍拔弩張,但近期雙方私下政治、外交、軍事溝通是有增無減,大陸前國務委員戴秉國正是奉習近平之命,赴美做最後探底與協商,中美南海衝突最終可望「有驚無險」收場。
大陸涉外人士指出,美國年底逢總統大選,對大陸強硬已成慣例;中共明年舉行19大,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外也不能示弱。雙方都要硬,但更不可能衝突,惟有和平解決一途。
「戴秉國不是去美國吵架,他是去美國溝通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透露,戴秉國5日去華盛頓參加「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就是經習近平授意,「去跟老美拉拉手也摸摸底」。
金燦榮直言,戴秉國雖非現任官員,但過去曾任外交部副部長,時任國務委員時,又分管外事業務,在雙方政治、軍事表面上劍拔弩張之際,讓向來懂得操作外交「分寸」的戴秉國出馬,更容易收到溝通效果。
金燦榮強調,戴秉國雖稱南海仲裁是張「廢紙」,但外交斡旋不能只要表面,要看結果,「該唱的戲總是要唱,但真正的磋商在幕後」。他透露,從時間點看,戴秉國赴美僅1天後,美國國務卿凱瑞就對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發出熱線請求,陸方呼籲結束南海鬧劇,美方則低調以對,「這不正好說明戴秉國的穿針引線的角色」。
金燦榮稱,除戴秉國外,陸駐美大使崔天凱在雙方私下溝通上發揮不少作用。嚴格來說,這一陣子雖然南海驚濤駭浪,但中美雙方私下各自人馬溝通卻是相當密集。
大陸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時殷弘也稱,礙於各自國內政治壓力,雙方政府在檯面上必須展現強硬態度,中美一戰的說法,短期內幾乎不可能。
時殷弘稱,即便是態度最為強硬的中美軍方,雙方艦機雖在南海你來我往,但是這陣子對於「中美海空相遇行為準則機制」細化的談判工作仍不斷在進行,未曾中斷。
【圖片為資料照】
大陸涉外人士指出,美國年底逢總統大選,對大陸強硬已成慣例;中共明年舉行19大,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外也不能示弱。雙方都要硬,但更不可能衝突,惟有和平解決一途。
「戴秉國不是去美國吵架,他是去美國溝通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透露,戴秉國5日去華盛頓參加「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就是經習近平授意,「去跟老美拉拉手也摸摸底」。
金燦榮直言,戴秉國雖非現任官員,但過去曾任外交部副部長,時任國務委員時,又分管外事業務,在雙方政治、軍事表面上劍拔弩張之際,讓向來懂得操作外交「分寸」的戴秉國出馬,更容易收到溝通效果。
金燦榮強調,戴秉國雖稱南海仲裁是張「廢紙」,但外交斡旋不能只要表面,要看結果,「該唱的戲總是要唱,但真正的磋商在幕後」。他透露,從時間點看,戴秉國赴美僅1天後,美國國務卿凱瑞就對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發出熱線請求,陸方呼籲結束南海鬧劇,美方則低調以對,「這不正好說明戴秉國的穿針引線的角色」。
金燦榮稱,除戴秉國外,陸駐美大使崔天凱在雙方私下溝通上發揮不少作用。嚴格來說,這一陣子雖然南海驚濤駭浪,但中美雙方私下各自人馬溝通卻是相當密集。
大陸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時殷弘也稱,礙於各自國內政治壓力,雙方政府在檯面上必須展現強硬態度,中美一戰的說法,短期內幾乎不可能。
時殷弘稱,即便是態度最為強硬的中美軍方,雙方艦機雖在南海你來我往,但是這陣子對於「中美海空相遇行為準則機制」細化的談判工作仍不斷在進行,未曾中斷。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